首页 百科知识 1958―1977年的吉化――周祖历同志的回忆

1958―1977年的吉化――周祖历同志的回忆

时间:2023-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58—1977年的吉化——周祖历同志的回忆周祖历,男,汉族,1927年10月出生,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专业。1957年冬,我到舒兰煤矿下井采回煤样,这种煤活性很高,1958年6月,用3000吨舒兰煤,在2号炉试用,效果很好。于是从1963年到1964年又进行两次试验。1965年开始在营城煤中掺烧舒兰煤,效果很好。1965年仅煤价差就节约70万元,到1966年以后,全部用舒兰煤造气。我当即表态肯定用舒兰煤,于是吉舒铁路于1965年通车。

1958—1977年的吉化——周祖历同志的回忆

周祖历,男,汉族,1927年10月出生,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专业。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曾任化肥厂总工程师、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荣获吉林省、市厂矿科协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993年10月离休。

1961年7月,吉化公司调我回厂,还是在一造气车间,我觉得自己是如鱼得水,就下定决心大干一场。回厂后,我发现气化炉炉温只有930℃操作,气体成分不好,原因是煤质不好。由于操作温度低,煤的消耗高,每吨氨耗煤5吨以上。王芝牛副厂长说,你们把煤往地沟放了。由于我刚回厂,对情况还不是十分了解,我就把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操作及分析记录从麻袋中找出来,逐一统计分析后,发现煤的质量的确有变化,但不是太大,那么为什么把操作温度降到930℃呢?我深入到工人中了解到,有两个原因:一是思想上的原因。有一次炉子结疤,一位值班长下班时未留下来处理问题,受到了降职、降薪处分。此后,由于操作工们怕受处分,就故意把炉温降下来。炉温越来越低,而车间领导都是搞检修的,不太懂工艺。二是设备原因。在排灰系统改为水力排灰后,工人提心吊胆,再加上加煤系统煤斗电动闸门关不严,氮气泄漏使炉前加煤机转速变化并造成炉温波动。

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我向王芝牛副厂长提出两个建议:一是给那个受处分的值班长撤销处分,恢复原职原薪;二是由水排灰改为干式排灰,电动闸门改成兰化式。王芝牛副厂长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亲自召开了发生炉操作工、班长、值班长会议,承诺再发生结疤事故由厂长负责。从此把炉温从930℃提升到950℃,情况立即大有改善。

1962年,我根据BIOS资料改进了炉前氧和水蒸气的混合,并将炉温再次提高到970℃,既不结疤又使气体成分提高,每吨氨耗煤仅2.9吨,创造了国内最高水平,同行业的兰州化肥厂几次派人来学习。

由于营城煤质量每况愈下,我想改用舒兰煤代替。1957年冬,我到舒兰煤矿下井采回煤样,这种煤活性很高,1958年6月,用3000吨舒兰煤,在2号炉试用,效果很好。于是从1963年到1964年又进行两次试验。1965年开始在营城煤中掺烧舒兰煤,效果很好。当时营城煤每吨16元,而舒兰碎煤只有8元。1965年仅煤价差就节约70万元,到1966年以后,全部用舒兰煤造气。(www.guayunfan.com)使用舒兰煤造气,还促进了吉舒铁路的修复。1963年铁道部派一官员来找我,问我是否决定用舒兰煤。他说如果用舒兰煤,铁道部将修复吉林到舒兰这53公里的铁路(吉林到舒兰原有铁路,在解放战争中路轨被拆,所以当时从舒兰到吉林要经由新站多走180公里,每吨货要多花一元钱运费)。我当即表态肯定用舒兰煤,于是吉舒铁路于1965年通车。

从1961年7月重回化肥厂一造气车间到1973年4月调到厂生产科,其间我完成了4项重大技术革新:用煤气代替木柴升温;炉底大灰耙改造;取消炉箅,改为无炉箅炉底;改煤气化为渣油气化。

这里我要说说改渣油气化的事情。

1959年大庆油田开发,我于1961年回厂后,得到了扶余油田的油样分析数据。东北有了石油,对化肥厂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用沸腾层气化煤生成气中CO2高达20%(体积)、甲烷高达2%(体积),1#压缩机日产单机能力仅66吨合成氨,氨合成塔日产仅70吨氨。而用渣油气化生成气中CO2仅有8%(体积)、甲烷仅有0.2%(体积)。如果全部改为渣油代替煤气化,可以大大提高高压设备的生产能力,原料路线的改造将是一个重大的技术革新。我把这个想法于1962年向公司经理李艺林、副经理杨浚汇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1963年,化工部副部长李苏来厂参观,杨副经理让我向副部长汇报。李苏副部长于次日在铁东招待所开会,认真倾听我的意见,并同意拨款40万元作为渣油气化试验费用。在试验规模上,我力主一步到位,在大型炉上进行工业化试验。最后公司采纳了我的意见,决定在3号炉上进行改造试验。

渣油气化的关键是烧嘴,当时有的几种烧嘴图纸,都做了样品。我则看中了兰化油400公斤/小时的小烧嘴,提出按兰化小烧嘴放大5倍改为2000公斤/小时,并且将各种烧嘴用水、气冷态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兰化型烧嘴最好。为保证效果,又在西侧做了热态试验,取得了大量数据。

当时一造气车间只有三台炉,拿出一台炉试验,出问题就要影响生产,责任重大。我学习了数遍《实践论》和《矛盾论》,鼓足勇气,决定在3号炉煤斗下设操作间,而煤气化部分全部保留,一旦油试验失败,可以在8小时内恢复煤气化生产。

1965年8月8日,3号炉改造后投油(当时用一个烧嘴),几分钟后气体分析结果出来了,CO2为10%(体积)、甲烷0.2%(体积)。当时我心里真是无比高兴,两年来日夜为此操劳,终于在生产上得益了。

在这两年中,光烧嘴雾化试验就做了200多次,油气化反应激烈,又无自动仪表,在生产安全上担有很大风险,如果试验不顺利,开开停停还将影响生产。

所幸由于准备充足,又选了工人骨干操作,一切顺利。当夜王芝牛厂长几次来到岗位,看到这么优秀的气体质量舍不得放到空气中,他要我送入系统,我则要求他签字后才能执行。厂里开会后决定向甲醇系统送油气化煤气(当时甲醇触媒已到期,日产仅70吨),送气以后,由于渣油气化煤气中惰性气体少,合成甲醇反应加快,次日甲醇产量由70吨提高到100吨。到1972年一造气车间全部改为渣油气化,使合成氨压缩机单机能力达到100吨/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