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战,也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作战形式之一。传说在黄帝时期,就已发明了舟船。《易·系辞》中即有“黄帝作舟楫”的说法。从现有资料来看,被称作为“舟师”“水师”“水军”等的我国古代海军创始于春秋时期。当时,一方面,冶铁业的日益兴盛和铁工具日趋广泛的使用,促进了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的空前提高;另一方面,在地处长江流域的吴、楚、越等诸侯国,江淮横贯、湖泊棋布、水网纵横,人们比较习惯于“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水上生活。同时,这些国家国力的此消彼长,诸侯们相互之间不断地争霸称雄,因而,组建专事水战部队的设想得以落实。
公元前559年至前549年,楚国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舟师,并于公元前549年派舟师攻打了吴国。《左传》记述:“夏,楚子为舟以伐吴。”这是我国现存史籍中最早的水战记录。此后,吴、越及北方濒临东海的齐国,也都组建了舟师(即现在的海军)。从此,水战登上了我国战争的舞台。
在吴、越两国争霸的激烈斗争中,水战是一种主要的作战形式。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率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诸侯、国内空虚的有利时机,“发习流(水兵)二千人,教士(经受过训练的士卒)四万人,君子(从军的奴隶主贵族)六千人,诸卿(在军中掌有职权的官员)一千人伐吴。”[29]越军兵分两路对吴国实施进攻:一部由范蠡率领,从杭州湾入淮河,切断吴军主力自黄池回国的归路;主力则由勾践亲自率领,沿陆路北上,直袭吴国的国都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太子友仓促率领留守姑苏的一万名老弱兵卒到弘上(今江苏省苏州西南的横山)阻敌。勾践乘吴太子兵弱且孤立无援的有利时机,指挥越军发起猛攻。结果,大败吴军,不但俘获了吴太子友,还乘胜攻入姑苏城,掳获了大量物资,全胜而归。到公元前468年,越国由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迁都琅琊(今山东诸城东)时,其水上力量已相当可观,仅随行戈船(即战舰)就有300多艘。
至于海战,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是发生于公元前485年的吴、齐两国黄海之战。当时,鲁哀公会合吴、邾、郑三国军队,共同伐齐。吴王在亲率主力直抵齐国南部边界的同时,另派大夫徐承率领舟师,从长江口出海北上,对齐国实施远程奔袭。齐国舰队在发现这一情况后,毫不示弱,立即前出到黄海海面上,对吴国舰队进行拦腰截击。于是,两国舟师在黄海海面上展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海战。最后,“齐人败之,(吴师)乃还”[30]。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水军或水上运输船队。此时,舟师开始有了固定的编制及武器装备,并按照类似于车兵部队的方法进行训练和作战。《越绝书》记载,吴、越一艘“大翼”(大战船)配有战士26人,操棹(划桨手)50人,舳舻3人,操长钩、矛、斧各3人,军官吏、仆、射、长各1人,共92人。[31]《墨子·鲁问》说,墨子到楚国“为舟战之具,谓(叫做)之钩拒”。这种兵器在对敌船作战时,“退者以物钩之,则不得退;进者以物拒之,则不得进。”[32]《墨子·备水篇》也曾提到,当敌军发水淹城时,守城部队要组织舰队出击,每艘船上载弓弩手三十人或“材士(即步兵)有力者二十人”。从已出土的战国时期描绘有水战情景图案的青铜器上来看,当时的战船有着狭长船体,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击櫂的桨手,上层是作战的士兵。船上没有帆,也没有舵,前进的动力由人力划桨提供。划桨者站立着,腰间佩戴一把插入鞘内的短剑;船头上树立着旗帜,以便于其他船只辨认;船尾立有鼓架,上悬战鼓,架下置钲,为全船的指挥位置所在;战斗人员均手执兵器,其兵器的品种和形状都与当时车战所用的相同。该图案清楚地展示出了当时水战的基本样式——接舷战。因为,如果没有两舷相接和靠帮登舰的短兵格杀,水战是难以决出胜负的。
在秦汉时期,我国的舰船制造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木帆船的制造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以楼船为代表的大型战船已经开始成批量地装备到水军部队了。楼船船体庞大,雄伟坚固,甲板上构建有几层高楼栅寨,不仅能在海上抗风斗浪,而且帆、舵、锚、橹等船用设备齐全。在大型楼船上,每层楼的外面约有三尺高的矮墙,作为兵士防御敌方箭矢的掩体;墙上开有小孔,可以向敌方射箭;船上的要害部分还蒙着皮革,以作为保护之用。
与此同时,战船的分类也日益精细:大型的战斗船只有楼船(如图1-11所示);中型的战斗船只有专门用于冲突敌船的“蒙冲”;轻型战斗船只有冲锋船“先登”、快船“赤马”;另外,还有专门用于侦察的小艇“赤候”、上下均用双层板的重武装船只“槛”等。
图1-11 楼船
秦在统一中国后,为了维护其封建大帝国的安全,在军队的编制中,正式编设了水军,称之为“楼船之士”。《史记·严安传》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为了统一南方,“又使(派遣)尉屠睢将(率领)楼船之士攻越”。
尽管与陆上的作战相比,水战的胜利更依赖于技术上的优势,但是,一直到火器时代开始之前,水战时所使用的兵器与陆战时仍基本相同。
在整个冷兵器时代的水战中,远射的兵器不外乎弓、弩;近距离的格斗兵器,长柄的主要有矛、戟、戈等,短柄的也就是刀、剑之类。至于防护装具,则更类似于陆战,不过是兜鍪、铠甲和盾牌等。
拍竿,是最重要的水战兵器之一。它一端捆绑着巨石,在接近敌船时,由辘轳操纵,利用杠杆原理,连竿带石一起砸向敌船,对敌船实施“拍击”。实际上,拍竿完全可以说是陆战时的“抛石机”在水战中的变相应用。
秦汉以后,我国的水军部队始终保持着比较完整的编制体制。舟兵作为我国冷兵器时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在军队中一直都相对独立地占有着一席之地。直至清朝末期的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军的海军部正式成立时,我国的海军部队才彻底地从陆军序列中被分离了出来,其名称也才由“舟师”“水师”等旧称正式改变为现在的“海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
[3]刘展.中国古代军制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3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25.
[5]左传·僖公五年.
[6]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引自《泰誓》.
[7]孟子·万章上.
[8]尚书·无逸.
[9]尚书·无逸.
[10]司马法·天子之义.
[11]同上.
[12]公元前770年(即东周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即周敬王四十四年)。因为这一阶段与孔子所修订《春秋》的年代(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大体相当,所以,史学上称其为春秋时期.
[13]司马法·仁本.
[14]国语·晋语.
[15]《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一零六《车舆部汇考一》.
[16]左传·定公元年.
[17]自中商时期发明了分铸法和陶范熔铸法后,青铜兵器便开始被大量地铸造,到西周王朝时期,平民们也逐步地装备上了青铜兵器。因此,为与这一变化相适应,军史界将此后的“徒兵”改称为“步卒”.
[18]淮南子·泰族训.
[19]左传·昭公元年.
[20]同上.
[21]左传·昭公元年·孔颖达疏.
[22]史记·赵世家.
[23][美]小戴维·佐克,等.简明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1.
[24]元史·卷163.
[25]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399.
[26]孙子兵法·计篇.
[27]孙子兵法·九地篇.
[28]春秋时期的通行编制是一军12500人,越军的总兵力为50000人,故左、右句卒为6250人。因为,据张震泽解释:“今越王于三军之外复为句卒。不成军,故曰卒。又与三军相连,故曰句也。”(《孙膑兵法校理》第133页)
[29]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30]左传·哀公十年.
[31]参见《太平御览》卷315引《越绝书·兵法》.
[32]墨子闲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