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业绩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业绩

时间:2023-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湖北省已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物质与信息保障平台系统,形成以资源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为最终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立足湖北、面向中部、对接国家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业绩_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湖北省已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物质与信息保障平台系统,形成以资源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为最终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共享高效,立足湖北、面向中部、对接国家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知识创新平台

截至2009年,湖北省共建有各类实验室169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其中,有国家实验室1个,占全省实验室总数的0.59%;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占全省实验室总数的8.28%;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占全省实验室总数的1.18%;国家部委重点(专业、开放)实验室58个,占全省实验室总数的34.32%;省级重点实验室91个,占全省实验室总数的53.85%;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培育基地3个,占全实验室总数的1.78%。169个各类实验室中,依托企业建立的实验室有4个,占全省各类实验室总数的2.37%;依托高校建立的实验室有153个,占全省实验室总数的90.53%;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的实验室有12个,占全省实验室总数的7.1%。到2011年,湖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到19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新建省重点实验室16家,调整撤销省重点实验室6家,验收评估省重点实验室9家。同时注重省部共建实验室建设工作,不断严格规范省级实验室的管理考核,分层次重点培育和引导,省重点实验室对国家级平台的申报形成持续性、梯队性态势。2011年,全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 820项,经费总额89 800万元,其中面上项目979项,经费56 784万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63项,经费18 064万元;重点项目25项,经费7 038万元;国际合作项目33项,经费2 091万元;专项基金项目18项,经费4665万元。总的说来,湖北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居全国第4,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创新体系。

二、企业技术研发平台

截至2009年,全省共有各类企业技术研发平台176个。其中企业研发中心27个,占全省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总数的15.34%;企业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30个,占全省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总数的73.86%。到2011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位居全国前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占全省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总数的1.14%;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7家,占全省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总数的9.66%。到2011年,全省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4家,位居全国前列,为湖北省企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湖北省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为了提高湖北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主要对湖北省电子信息、汽车、化工、钢铁、装备、船舶等支柱产业,轻工、纺织、有色等传统优势产业,物流业为配套的十大重点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为目标,选择十大振兴产业中的光电子产业、通信设备产业、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船舶工程产业、钢材制造产业、苎麻纺织产业、化工产业、农业加工产业等优势产业领域,武汉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等52家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和农业6大优势产业,5大特色产业板块进行经济立项建设。从投入建设时期起,湖北省政府每年拿出10亿元设立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培育基金,用于支持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的重大成果转化、关键共性技术中间试验、工程化验证、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引导投入。省级各类科技计划、产业化计划重点支持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承担我省优势产业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每年安排不少于50%的经费支持企业牵头的产学研结合项目。

四、基础条件共享平台

湖北省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基本形成系统的支撑能力,对湖北高新产业发展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该平台主要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科技信息及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和实验动物平台等子平台。

(一)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

2008年,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共计承接完成测试样品2.5万个,采集仪器数据信息1372台;截至2009年,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入网仪器累计达1530台,入网单位51个,入网实验室253个,通过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络预约登记测试4378次,测试样品数85161个,对外服务机时数27.76万小时。发展至2011年,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入网单位数达到72家,信息资源访问量达38966次;为2236个用户提供了测试服务,其中企业用户数1658个,科研院所用户数156个,高等院校用户数87个;测试样品数达35万个,机时数达28万小时,经济效益达860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6.8%,1.4%和20.5%。

(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检测平台

2011年,湖北省农药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平台信息资源访问量达5000多次;开展的样品测试与服务工作涉及各类样品数量1200多个,农药种类32种;建立了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新技术新方法21种,开发便携式装置和试剂盒3种;建立了农药标准品数据库,收集标准品100多个;累计培训各类人员40多名,开展技术咨询及服务项目12项。2011年荆州市医药生物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测试样品近1800个,日均检测样品5个,较上年增长近2倍,为技术研发服务的数量占1/2。武汉磁共振中心仅2011年一年,就为80多家单位提供了测试服务。核心设备800MHz核磁共振谱仪总计使用时间为8450小时,较上年增长了13%,共享率为28%。3台600MHz液体核磁共振谱仪的机时均突破了6500小时,使用最多的谱仪已经到达了8500小时,3台仪器的平均共享率为72.5%。300MHz、400MHz固体核磁共振谱仪的机时分别为5600、3980小时。9.4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稳定运行,全年累计使用时间为3750小时。湖北省光电测试技术服务平台2011年信息资源服务下载与访问量达8.8万人次,实物资源服务的数量达2080项,服务企业315家,为企业提供免费标准查询服务达20余项,横向技术研发服务项目数量达32个,培训服务技术人员达265人次。

(三)科技信息及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2008年,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访问量达到98万人次,文献下载量524万篇,分别比上年增长258%和147%;截至2009年,信息共享平台已发展单位用户618家,平台点击量(浏览人次)195万多人次,文献下载量56万余篇。到2011年,湖北省光电测试技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服务下载与访问量达8.8万人次,实物资源服务的数量达2080项,服务企业315家,为企业提供免费标准查询服务达20余项,横向技术研发服务项目数量达32个,培训服务技术人员达265人次。依托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用户数已达689家,信息资源访问量351万人次,文献下载量达726万篇,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6%和9.1%。

(四)自然科技资源和实验动物平台

2008年,软件测试平台完成软件登记测试任务近300项,代理著作权登记近100项,而且实验动物管理也依法纳入了科技计划和成果管理;2009年,武汉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被纳入了国家创新平台计划。2011年,软件平台服务湖北省60个厅局级政府部门,覆盖480家软件企业及相关客户,55所大专院校,为软件企业提供近千次软件测试服务;完成软件登记测试业务572项,代理著作权登记业务126项,技术测试业务59项,共计完成757项。与同期相比,软件登记测试业务增长35.2%,代理著作权登记业务增长9.3%。依托武汉大学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信息资源访问量2万次以上,实物资源(培养物)的共享数3500批次以上,技术服务12项,为20家以上的企业提供了服务,技术培训30人次。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建设的华中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库,信息资源访问量约1500人次;实物资源服务数量约150次,提供科普教育10次,提供植物野生资源野外作业培训1次。通过平台资源调查和野外考察相结合,开展了三种珍稀瀕危植物丰都车前、宜昌黄杨和鄂西鼠李的保护研究,并对三种植物进行了有效保护。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信息资源访问量约1500人次,实物资源服务数量(提供标本查询及核对服务)平均每年100余次;提供科普教育10次,提供相关高校植物分类学实习5次。微生物(病毒)资源库,信息资源访问量达758 416人次,累计访问量达960 408人次,累计页面访问数125 682人次,累计下载量339.52GB。稀有鮈鲫标准化研究及繁育基地,对外提供服务17次,提供实验鱼1.6万尾,较上年度增长0.4万尾。湖北省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访问量6万余次,总访问人数3275人次;在宜昌,襄阳,恩施,枣阳,荆州,仙桃等地的农村共进行25次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培训技术人员共5000人次;向外界提供农业相关资讯服务100多次。湖北省动物资源信息平台,信息资源访问量达3500人次,提供咨询和服务100次,接受参观人次约4 000人。

五、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湖北省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该平台主要包括:科技投融资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平台、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平台等子平台。

(一)科技投融资平台

2008年,湖北省启动首期总规模为6亿元的4个创业投资基金,为其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创业企业发展搭建了新的、有效的科技融资平台。到2008年,全省实际运营的创业投资及相关管理咨询公司有5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45亿元,其中主营业务从事创业投资的有15家,注册资本总额30亿元。

2011年,继续发挥省级创投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设立了一批创投企业,做大了创投资本规模。完成了省基金对九派基金2 000万元,武汉科技朝阳基金1 000万元的出资工作,使之成功封闭运行;以省引导基金阶段参股发起设立了“湖北量科高投基金”、“湖北新能源基金”和“湖北盛世高金”等三只基金,并成功获得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共1.5亿元的支持。在省引导基金的示范带动下,省内新发起设立或正在发起设立的创投基金10余家,总规模超过30亿元。同时,以服务促投资,务实搭建对接桥梁,推动创投机构投资省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分类组织多场对接活动,促成投资40多项,投资金额过10亿元。2011年11月份成功举办了“2011年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省委省政府领导、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出席。近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200余家参加了大会,现场签订或达成意向协议83个,意向投资金额达17.87亿元,得到了企业界和创投界的认同。同年,湖北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有了新进展。促成湖北省建行、汉口银行分别与湖北省科技厅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两家银行承诺“十二五”期间向湖北省科技型企业授信260亿元;依托省级创新基金,2011年共资助19家企业贷款贴息285万元,带动银行贷款超过2.1亿元;成功协调汉口银行对创投机构投资的部分企业实施了跟进贷款;在全国较早探索开展“过桥贷款”业务并取得实效,为14家企业落实贷款近600万元;就组织发行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与武汉信用担保公司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畅通了工作管道。

(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平台

截至2009年,湖北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70家,占中部六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的47.5%,位于中部六省之首。其中经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16家,省级以上孵化器28家,总孵化面积近188.5万m2;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3个。经过两年的发展,截止2011年,作为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源地,湖北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已增至41家,总孵化面积约200万m2,在孵企业3000多家。从孵化器中走出了8家上市企业,并帮助25家毕业企业进入上市绿色通道。

(三)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转移平台

以健全制度、构筑体系、整合资源、培育骨干、促进交流为主要工作抓手,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动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2009年,湖北省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行动”省份。截至2009年,该省已建成各类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72个,占中部六省的35.71%,在中部六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3家。通过试点建设,到2011年,全省中心总数由试点前的64家扩张到108家,基本形成覆盖省市县的较为完善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体系。

2008年,国家科技部公布了首批76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名称名单。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功入选。截至2009年,湖北省被认定的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有4个。2011年,湖北启动建设覆盖省、市、县(区)三级、连接“大院大所大企”(三大)的科技成果“一站式”管理服务平台,完善自主创新成果的登记、推介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信息的扩散、转移与共享。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启动认定了首批10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使全省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8家。延伸产学研合作体系,促进科技经济的紧密融合。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机构服务经济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形式。大力推进“校地”合作,积极推进“中科院武汉成果转化与育成中心”建设,启动了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县、区)”试点工作,在黄石市、安陆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县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壮大地方特色经济的新机制和新模式。2011年共支持建设“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个,省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共转化科技成果780项,总计投入79.44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64亿元。逐步形成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核心,省级技术转移机构相支撑,连接在鄂高校、科研机构“横向项目”管理机构和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加速器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覆盖整个湖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2011年设立了“湖北省技术转移专项”,将重大技术交易项目纳入政府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提高了科技计划服务经济建设的显示度。

(四)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平台

湖北省以“统一监管机构,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发布,统一审核鉴证,统一收费标准”的“五统一”为原则,市场导向与政策推动相结合,全面优化整合了全省的产权交易机构和科技产权交易机构,搭建起湖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及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两大子平台,形成全省统一的区域性产权大市场。

2011年湖北省科技厅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启动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全省共实施成果转化类科技计划项目3953项,总投入达到174.30亿元,其中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投入资金比上年增长78%;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主要由企业承担或由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共同承担。一年来,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明显提高,全年共登记重大科技成果1200项,其中稳定应用、转化的1 082项,应用率达到90%。对240项重大成果应用转化的调查统计,已新增产值444.2亿元,新增净利润227.8亿元,上缴税款35.9亿元。技术交易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科技创新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2011年,湖北省登记技术合同7669项,成交额119.40亿元,比上年全年增加了31.32%。企业吸纳技术成果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全省高校、科研机构等在省内应用转化的技术合同比例首次超过50%。

2011年6月起,省科技厅依托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启动了“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系列活动,组织武汉大学、省农科院、黄石市、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个专场推介会,成功推介700余项重大科技成果和专利,成交60余项专利和成果,部分重大项目的转让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推介(拍卖会)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启动“湖北省技术交易网”建设,积极推进“湖北网上技术市场”发展,使之逐步成为我省乃至中部地区科技成果转让、拍卖招投标的交易中心和“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五)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平台

湖北省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评价评审平台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由省科技厅管理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相比以前,科技成果的评价和科技项目的评审有了更客观的依据和基础,评价评审的角度也更加多样化,更好地激励了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的研究。但是,随着湖北省科技研发能力的日渐增强,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也越来越多,科技成果评审工作急需建立一个运行统一、高效、规范的操作平台,使其功能全面覆盖成果申报、成果审查、成果评审、成果会审等全过程,为各项科技成果的评价以及科技项目的评审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评价评审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