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擅“舟楫之利”,开水运交通
重庆木船运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一直是运输的主力。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庆海关开关时,长江宜(昌)渝(重庆)间厘金船就有12000只,最大才95吨,最小者10吨。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步步深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人立德乐在上海购置“利川”轮,上溯川江试航重庆,为川江行轮之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庆建立川江轮船公司,次年,该公司“蜀通”轮抵渝,1990年开始了重庆至宜昌间定期航行,这是川江上第一艘定期航行的中国商轮。
1926年民生公司创办,逐渐发展,从嘉陵江走向长江,成为川江航运的中坚力量。同年川江航务管理处成立,逐步夺回了川江航权与海事裁判权,在川江航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朝天门、嘉陵江两码头建成;1935年,重庆港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码头建成;1938年,九龙坡码头成为重庆港的第一座机械化码头;1945年,重庆最早的客运缆车——望龙门缆车通车。抗日战争期间,重庆长江水运极盛。据1994年有关长江木船的资料,长江上游有3114艘,计61305吨;长江下游(重庆以下)有2167艘,计51586吨。
1959年,长江重庆到过宜昌段全线实现航标电气化,自此,长江水运跨入一个新纪元。同年,在“一网五化”(道路网、轨道化、梭槽化、索道化、车子化、水运化)建设中,菜园坝、临江门等码头建成缆车16条。1956年始,交通部共投资约700万元,分两次对九龙坡作业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之成为重庆第一个水、铁联运码头,其先进的机械设备在长江各港口中首屈一指。
1980年,国务院决定重庆港等长江沿线8港对外开放,同年8月,重庆港正式开办对外贸易运输。1981年,交通部决定长江干线港口对沿江7省、市水运企业的船舶开放,允许这些船舶在长江干线经营运输业务。从此,江海直达,长江水运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朝天门客运缆车于1984年9月竣工。至1985年年底,重庆共有航运企业38家,其中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属长江轮船总公司管辖,各专业轮船运输企业航线除市域各江河外,还上至金沙江、岷江,下抵上海港。截至1993年,重庆水运通航里程总计1362千米,年客货运量分别为1153万人和1170万吨。
直辖后重庆水运交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民航运里程,船舶数量成倍增加。截至2007年,全市有船舶8143艘(其中民用运输船舶4220艘),船闸43座,泊位1344个,港口码头货物通过能力7399万吨,旅客通过能力6619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