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巴渝特色古桥型

巴渝特色古桥型

时间:2023-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长江码头囤船的“跳板”二、索桥索桥又称吊桥、悬索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常建于悬岩陡壁,急流滩险的河谷上,通常不设中墩,一跨飞渡。
巴渝特色古桥型_桥都漫话

第四节 巴渝特色古桥型

一、浮桥

古代浮桥是一种架在舟船上的木桥,称之为“舟梁”“浮航”或“舟桥”等,因具有架设简便、快速,木材取用容易等特点,常被用于军事。浮桥在我国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重庆最早的浮桥据记载始于公元前377年,为架设在涪陵市长江上的古浮桥。

img45

重庆打磨渡的浮桥

早年修建的浮桥多取材木料,如重庆打磨渡浮桥。如今木质浮桥已很少见,重庆沿江码头的囤船与岸之间的“跳板”也是一种简易的铁板浮桥。

第一座长江浮桥(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荆门和宜昌县虎牙之间江面上)叫江关浮桥,建于公元35年。据古籍资料记载,从公元35年之后,古人在长江中下游的奉节、荆门、武汉、田家坝、采石矶等19处建造过临时和永久的长江浮桥。如唐武德二年(619年)在瞿塘峡口建造三钩镇浮桥;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前蜀大将张武拒荆南兵的夔门浮桥;宋开宝七年(974年)平南良战役中,池州士人樊若水设计的采石矶浮桥;宋开庆元年(1259年)元将纽璘修造的涪州蔺市浮桥;宋景定元年(1260年)无将张杰、阎旺修建的新生矶浮桥;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修建的两座长江浮桥和一座嘉陵江浮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修造的金口浮桥。

img46

重庆长江码头囤船的“跳板”

二、索桥索桥又称吊桥、悬索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常建于悬岩陡壁,急流滩险的河谷上,通常不设中墩,一跨飞渡。重庆古索桥的记载甚少,据《奉节县志》记载曾在长江上架渡过三层铁索桥,成为中外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迹:明昇开熙四年(1370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廖永忠、康茂才攻占长江上瞿塘关渡口。元将莫仁寿死守渡口,为了阻击朱元璋水军,在两岸悬壁之间架设了一座长约925米的三层铁索桥,底层铁链悬索锁江,阻止通航,中层悬索桥面上架设火炮,上层供兵士通行巡视,桥头重兵防守。朱元璋派大将汤和攻占铁索桥,因层层严防而退。

三、木楩桥

木楩桥是古代早期的一种人行桥,通常为用木材架在小河、溪沟之上的便桥,多为当地人或住家人户自行搭建。其做法有多种,大致如下:

img47

木楩桥

其一,取原木数根横搁两岸,木上钉板,既加固,又作桥面;

其二,木棒并排搁置两岸并固定,棒上铺以竹、木、稻梗、麦秸之物,然后以数厘米厚泥土填平夯实,俗称“泥面木棒桥”。

其三,将木棒数根横搁两岸并坚固两端即成。

四、堤梁桥

堤梁桥是石桥的雏形,在江河中堆石或筑堤便做成,它是巴渝山城的一种特殊桥梁,在国内极为少见。除了人为建造的堤梁外,重庆的江河上,大自然还创造了一些鬼斧神工的天生石梁桥,又称“过水梁”。国内有名的堤梁桥如:涪陵白鹤梁、云阳龙脊石、渝中区朝天门灵石、丰都龙床石、巴南迎春石、江津莲花石等。在枯水季节,石梁出露可供人通行,古人在其上凿以石刻,既记载了水位涨落信息,又形成一种“水下题刻”的文化艺术精品,并具有史料功能,成为巴渝重要古文物古迹之一。

涪陵白鹤梁 位于涪陵市城北的长江中,冬春枯水时,石梁出露形成一座梁长1600米、宽10米的石梁,突露出脊背,供人通行,石梁上有历代题刻165段,最早始于唐广德元年(763元),之后断续记录了72个年头枯水位的水文资料,有文化、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堤上还刻有鱼图14尾,古人称此地为“白鹤梁石鱼”。

云阳龙脊石 位于云阳县城外濒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张飞庙前江中。龙脊石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8~16米,其上题刻自宋代元祐三年(1088年)共170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