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桥都的建设历程

桥都的建设历程

时间:2023-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桥都的建设历程1912年至1949年间,重庆桥梁建设缓慢,独立修建的大中型桥较少,桥梁修建主要与城市道路,省县级公路以及民间小路的修建同步进行。成渝公路在重庆境内长166.04千米,据统计永川至英昌段42千米长度内有中小桥11座,巴县段63千米长度内有桥梁6座。经过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到1954年底,重庆城市道路总里程达340千米,这些道路上的桥梁多为钢筋混凝土梁桥和石拱旱桥。这些桥梁的建设为重庆城市桥梁发展奠定了基础。
桥都的建设历程_桥都漫话

第一节 桥都的建设历程

1912年至1949年间,重庆桥梁建设缓慢,独立修建的大中型桥较少,桥梁修建主要与城市道路,省县级公路以及民间小路的修建同步进行。全市公路桥梁和城镇桥梁约有百余座,全部为中小型桥梁,95%以上为石砌拱桥。

一、与城市道路同步修建的桥梁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后,开始了新市区“道路网络计划”的实施。1938——1949年的十年中,重庆城区和新市区增加道路19.3千米,它们是打铜街、凯旋路、中兴路、中华路、临江路、临江支路、沧白路、北区干道西段(富城路—大溪沟)、两浮路、和平路、五四路、民国路、二层马路和三层马路等。这段时期修建的桥梁以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梁(板)桥为多,除跨河桥外,多为顺山而行的旱桥,主要典型桥有:

● 北区干道上的一号桥 桥长80米,为主跨五孔16米的钢筋混凝土梁桥,1940年3月开工,直到1950年7月完工,是重庆开工最早的大型桥梁。

● 北区干道上的四维桥 桥长49.6米,为主跨三孔16米的钢筋混凝土梁桥,1940年开工,1947年7月建成。

● 北区干道西段的开济桥 为三心拱钢筋混凝土拱桥,1947年7月建成。

● 北区干道临江门旱桥 为四孔(每孔6.6米)石拱桥,桥长43.2米,全桥由浆砌条石构成,1940年建成。

● 凯旋门旱桥 桥长75米,为九孔6米石拱结构,1942年建成。

二、与公路同步修建的桥梁

1949年以前,重庆地区路总里程为836.5千米,有公路桥梁数百座。

● 成渝公路 1927年,刘湘驻重庆设渝简马路总局,筹筑渝简马路(成渝公路),1933年全线通车——这是重庆的第一条公路。成渝公路在重庆境内长166.04千米,据统计永川至英昌段42千米长度内有中小桥11座,巴县段63千米长度内有桥梁6座。

● 绵璧公路 潼南、铜梁、璧山公路联通遂宁为绵璧公路,建于1934年,全线长126千米,有中小桥16座。

● 川黔公路 1935年3月3日开工,同年6月20日竣工,全线长176千米,全线有中小桥梁55座。

● 川湘公路 1936年9月18日建成,重庆境内长697千米,建于1937年,该路有中小桥208座。

三、至今仍具代表性的桥梁

● 重庆第一座公路大桥——化龙桥 化龙桥建在沙坪坝嘉陵江南岸的老成渝公路上,1932年建成,是三孔石拱桥,桥长60余米,宽7.8米,它是重庆第一座有传统桥梁风格的现代桥梁,更是当时重庆的第一大桥。

● 我国第一座公路跨线立交桥——老鹰岩跨线桥 老鹰岩跨线桥位于成渝公路老鹰岩处,1931年建成,是单孔12米石拱桥。

● 我国最早修建的最大跨径的砖拱桥——万州万安桥 万州万安桥位于万州区,始建于1926年,1929年竣工,桥长100米,是三孔石拱桥。

● 重庆最早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桥——阳灰桥 阳灰桥位于懋广公路上,建于1938年12月,桥长207米。

● 重庆最早的钢筋混凝土T梁桥——真武桥 真武桥位于江津县先新公路上,跨倒流溪,建于1943年,是石台钢筋混凝土T梁桥,桥长141米,宽4.1米。

● 重庆最早的曲线拱桥——绳桥 绳桥位于渝中鹅岭公园的榕湖上,桥长12.5米,是两孔不等跨石拱桥,桥身在平面上呈“S”形,且桥面起伏似波浪,栏杆顺桥方向由刻有绳状纹路的圆柱石条连接,蜿蜒流畅,故称绳桥,当时被誉为稀世之园桥。

img192

化龙桥

img193

老鹰岸跨线桥

img194

万安桥

有代表性的近代桥梁

img195

绳桥

四、与城市道路同步修建的桥梁(二)

1950—1952年 北区干道东段新建和西段改造;新建枣子岚垭至印刷三厂道路、人事局路,捍卫路下段及捍卫支路;改造翻修中一路、中二路、中三路、民生路、临江路、邹容路;建成王园路、大黄路、大黄支路;修建人和街道路、嘉陵新村道路、大河顺城街道路。

1953—1957年 在市中区进行三大主干道的改善;新辟小河顺城街道路、姚家巷道路;改造朝天门尖端道路、上清寺转盘;对长江路市中区段(两路口—肖家湾)改线,改善嘉陵路。

经过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到1954年底,重庆城市道路总里程达340千米,这些道路上的桥梁多为钢筋混凝土梁桥和石拱旱桥。其中较大型的桥梁有:一号桥(主跨五孔16米钢筋混凝土桥,位于北区干路);四维桥(钢筋混凝土梁桥,位于北区干路);七孔旱桥(石拱结构,位于长江路)。这些桥梁的建设为重庆城市桥梁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与成渝铁路同建的钢筋混凝土梁桥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建成,路线全长505千米,有大桥7座1260米,中桥77座,3834米,小桥353座,涵洞1195座,立交桥11座。这些桥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 寿溪河大桥 桥长126米,主跨七孔15米。

img196

寿溪河大桥立面示意图

img197

寿溪河大桥

img198

王二溪大桥

img199

王二溪大桥平面及立面图

● 王二溪大桥 钢筋混凝土拱桥,桥长314米,主跨十三孔12.6米,为当时国内最长的铁路拱桥。

● 沱江大桥 下承式钢桁梁桥,桥长370米,主跨六孔50米。

这一时期的公路桥,大多数长度较短、跨径小,技术标准不够持久,但在那特定的时期,这些桥梁都担当着重任,也渐渐在岁月中消耗了自己,如今它们绝大多数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从公路中退出。

六、大跨新型桥梁

20世纪60年代的桥梁建设主要是改造临时和半永久式桥梁为永久式桥梁,修建石拱桥和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基本停止采用木结构)。新建和改建的桥梁,跨径多在20米左右。

1960年江津县紫云桥竣工通车,这是一座跨径30米的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石拱桥,由此揭开了修建大跨石拱桥的序幕;随后1965年酉阳龚滩大桥(石拱桥)以一孔100米的大跨径榜居当时重庆市之首。

从此,重庆桥梁科技与桥梁建设不断进步,大跨新型桥梁从巴渝大地拔起,为我国新型桥梁建设开创了先河,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桥梁主要有:

● 北碚嘉陵江朝阳大桥 1969年9月建成,其结构为主跨186米的双悬链线组合箱型梁,是我国第一座采用双悬链线结构的吊桥,保持了多年国内最大跨径桥梁的记录。

● 丰都九溪沟大桥 1972年7月建成,主跨为一孔116米,创造了当时世界石拱桥最大跨径的记录,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 云阳云安大桥 位于云阳汤溪河上,1975年2月建成,是我国第一座斜拉桥,在我国建桥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江津仁沱大桥 1977年5月建成,为我国第一座预应力桁架拱桥,它的修建及科学研究成果为我国预应力桁架拱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七、跨江大桥

长江和嘉陵江的环绕滋养着巴渝土地,但两江之水也是重庆交通的天然屏障,在两江上修建公路桥梁,一度是山城人民的愿望。

1.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图见122页)

在重庆嘉陵江段建桥的设想萌于20世纪20年代。1945年重庆市成立“两江大桥工程处”进行筹款,拟在城区沧白路至江北城水府宫间建嘉陵江大桥,但最终仅于1949年1月在沧白纪念堂举行了嘉陵江大桥“奠基典礼”。

1958年,重庆市成立牛角沱桥梁工程处,同年12月嘉陵江大桥正式动工,中途经历两次停工,1966年1月正式建成通车,实际施工时间为3年多。

这是重庆市第一次建设特大桥梁,资金、材料、技术等方面遇到不少难题,其中资金困难居首位。该桥正桥上部结构全为钢结构,所需优质桥梁钢近5000吨,必须依靠重庆钢铁公司轧制生产,桥梁加工制作远在山海关桥梁厂,运输十分困难;桥的下部为大型钻孔灌注混凝土桥墩,所需水泥量大,全桥浇筑的混凝土达3万多立方米。

嘉陵江大桥的通车,对重庆城区向北拓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形成了以观音桥为中心的新城市区。

2.小南海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图见121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川黔线渝赶段(猫儿沱至赶水)货运量每年已达100万吨以上。猫儿沱位于长江南岸,与北岸成渝线铜罐驿车站隔江相望。由于没有桥梁,每年百余万吨货物全靠驳运过江,运费高达300余万元,且运输效很率低。

1956年,铁道部设计总局大桥设计事务所对在重庆附近建桥进行了调查和勘测,同年12月,提出“重庆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1957年7月,国家“建委”“计委”批准同意“修建一座单线铁路专用的长江大桥,设计时可不考虑三峡水坝的影响”。同年8月,铁道部下达了“重庆长江大桥设计任务书”并具体指出:由于川湘、川汉、川豫等新线未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重庆枢纽布置方案尚难确定,尤其是三峡大坝高程、方案未定,这些问题短期内又不易解决,因此近期进行一座永久性质的双线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时机不够成熟。为了解决成渝、川黔两线的联运问题,先在重庆上游白沙沱地段修建一座单线铁路专用桥,使用期限暂定为20年,其上、下部结构均应考虑可以加固为半永久性或可部分拆移至其他桥再度使用。

这座单线铁路桥1958年9月开工,由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施工,1959年10月竣工。12月正式通车。大桥全长820.3米,共十六孔,是我国继武汉长江大桥后第二座跨越长江的特大铁路桥。

3.北碚嘉陵江大桥(图见125页)

北碚嘉陵江大桥位于襄渝铁路上,在北碚朝阳大桥下游约200米处,桥型为钢桁架桥,1967年开工建设,1970年建成通车。

这一时期两江大桥的兴建也反映了重庆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八、传统石板拱桥的革新

石拱桥是我国桥梁的传统桥型,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重庆建桥人,在重庆有着建造大跨度石板拱桥的基础,结合地域条件和山地特征,石肋拱桥、石砌双曲拱桥的建造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创新,使重庆石拱桥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石肋拱桥

到20世纪60年代,重庆的石拱桥,绝大多数仍为石板拱,自重大、费工、费料,很不经济。而轻型的石肋拱桥的设计修建,改变了这一现状。1977年,重庆第一座石肋拱桥——石柱油草河大桥建成,主跨为一孔70米,它为以后我国最大跨径石肋拱桥(主跨120米)巫山水口大桥的建成奠定了基础。

2.石砌双曲拱桥

20世纪50年代后期,修建石拱桥用工量大、工期长;修建钢筋混凝土桥,钢材、水泥又供应不足。在此背景下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便应运而出。

1964年江苏省无锡县建桥职工创造了一种新型拱桥,它的主拱圈由拱肋、拱波、拱板和横向联系构件几个部分组成,外形在纵横两个方向均成弧形曲线,因之称为双曲拱。随后二十年双曲拱桥建设在全国大范围推广普及。

双曲拱桥原为少筋混凝土结构,但在钢材供应紧张的重庆显得更为困难。为此,1970年5月巫山官渡在国内率先修建第一座全石砌的单波双曲拱桥,为多石料、缺钢材山区推广修建双曲拱桥做出了解决方案。1973年春节红旗桥建成,改石砌双曲拱为石砌箱形拱,主跨一孔60米,为具有巴渝特色的石拱桥;1973年12月江津游渡河大桥建成,在国内首次突破石砌双曲拱跨度100米大关。

3.石肋单波双曲拱桥

1971年江津中山镇游渡河大桥建成,该桥为石肋单波双曲拱结构,桥宽为9米,主跨达100米,此类宽度及大跨径的单波双曲石肋拱在当时国内也很少见;1977年10月开县临江大桥建成,采用拱肋为砌石结构,拱波为钢丝网水泥薄壳的石砌单波双曲拱。这些都推进了新型双曲拱桥技术。

九、新技术,新材料,大跨径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面复苏,作为国民经济经建设重要基础设施的交通和桥梁建设,开始取得大量新成就。

1.技术创新,跨度增大——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

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是当时的一项创新桥型。箱型拱采用缆索无支架吊装悬砌拱桥的施工工艺,继承了双曲拱桥“化整为零”分段预制吊装的优点,但避免了双曲拱在吊装及拱圈形成过程中稳定性差,使得安全与质量不易保证的弱点。箱型拱与双曲拱相比,不仅受力情况好、跨越能力大,而且减少了钢材与混凝土用量。

1978年12月四川宜宾马鸣溪金沙后江建成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拱后,1979年重庆在北碚建成一孔80米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是重庆市首座此类桥梁。1981年四川技术人员编制出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标准图,这种桥型也成为当时国内大跨拱桥的主要桥型。

随后,酉阳石柱大桥、巫山龙门大桥、涪陵乌江大桥、武隆乌江大桥、潼南双江大桥等相继建成,这五座桥的单孔跨径均超出了100米。其中特别是涪陵乌江大桥,采用无支架转体施工技术,单孔跨径达到200米,成为我国最大跨度的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20多年间,重庆共修建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30余座。

同时,预应力混凝土桁架拱、钢筋混凝土箱型肋拱等,也相继出现。1978年建成的江津仁沱大桥,是国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桁架拱桥,接着又修建了同类的黔江龙田大桥和舟白大桥,把钢筋混凝土桁架拱的跨度增大到80米(因施工复杂,此类桥梁在重庆修建较少)。1989年10月建成的忠县钟溪桥,使国内钢筋混凝土箱型肋拱桥单孔跨径第一次达到100米。

2.拱圈骨架,材料创新——钢管混凝土拱桥

1997年底,彭水高谷乌江大桥建成,采用钢管混凝土桁架拱结构,使主跨跨径达到150米。重庆这类桥型从此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1997年建成的万县长江大桥,拱圈混凝土材料的强度是中国桥用混凝土之最,钢骨架吊装难度也是国内极为少有的,以跨径420米飞越长江,居于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3.跨度新突破——悬索桥、斜拉桥、刚构桥

跨江大桥为满足通航的需要,要求桥梁单跨增大,悬索桥、斜拉桥、刚构桥开始被广泛采用。

1997年建成的丰都长江大桥单孔净跨达450米,时为当时四川省第一大悬索桥。1980年10月,重庆交通科学研究所在四川三台县城区的涪江上,建成中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箱型梁双塔扇形双索面斜拉桥。

1988年底建成的重庆石门嘉陵江大桥,为斜拉桥,单塔单孔净跨达到240米。1997年修建的李家沱长江大桥,为双塔预应力混凝土双肢肋梁斜拉桥,时创四川省斜拉桥单孔净跨444米的最高纪录。

1980年修建的石板坡长江大桥,是单孔净跨达174米的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开创了国内跨江河桥梁的先河,使该类桥成为跨江大桥的主要桥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单孔跨径达到空前的跨度。1997年建成的江津长江大桥和1998年建成的高家花园嘉陵江大桥,单孔净跨都是250米,为20世纪四川省内单孔跨径最大的刚构桥。

4.两江大桥建设,大跨新型桥梁

在这20年间,城市建设迅速加快,交通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到1997年止,两江上新增8座大桥(均为公路桥梁):其中嘉陵江上1座(原有朝阳大桥、牛角沱大桥、北碚铁路桥3座),长江上7座(原有小南海白沙沱铁路桥1座)。重庆市两江大桥总计达到11座:

石板坡长江大桥            1980年7月1日

石门嘉陵江大桥            1988年12月25日

丰都长江大桥             1997年1月21日

涪陵长江大桥             1997年5月1日

李家沱长江大桥            1997年7月1日

万县长江大桥             1997年7月1日

江津长江大桥             1997年12月

鹅公岩长江大桥            1997年12月29日

十、创建桥都

1997年6月18日,重庆成为中央直辖市。直辖后的重庆在城市建设飞速前进的同时,有机会建设更便捷、更科学、更理想、更舒适的道路交通。桥梁建设成为了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张名片——山城,桥都,已密不可分。

因交通基础建设,高速公路和区县公路的迅猛发展,重庆桥梁总数从1997年底的4316座计13.284延米,直增到2007年底的8861座计396 557延米,即桥梁总座数十年翻了一番,桥梁总长度增加到3倍。重庆桥梁的数量已赶超上海,在全国城市中列居首位。

2007年,重庆在建的高速公路近1000千米,其上在建的公路桥梁近700多座(其中特大桥近40座),截至2010年,这些桥梁基本建成,重庆桥梁的数量在全国城市中遥遥领先。

十年间,重庆长江上的桥梁由直辖初期的8座增加到31座(含当时在建的),嘉陵江上的大桥则由7座增加到21座。跨江桥梁增加,使得长江沿岸的所有区县均有长江大桥,多则达到4座,原过江的渡口除少数外均已改渡为桥,大大缩短了车辆过江的时间,畅通的重庆已不再受大江大河的阻隔。跨江大桥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齐全,在长江上的30座桥梁中有拱桥5座,斜拉桥13座,悬索桥5座,刚构桥5座,连续钢桁梁桥2座。

重庆桥梁的跨度也在飞速地发展。拱桥是重庆的主要桥型,在继承传统拱桥工艺的基础上,现代拱桥技术不断创新,跨度也随之刷新。20世纪60年代,重庆拱桥的最大跨度40米,70年代最大跨度100米,80年代最大跨度150米,90年代后期最大跨度达到552米。万县长江大桥、菜园坝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巫山长江大桥等三十多座桥梁,分别在规模跨度、桥型、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外首创或达到领先水平。

“成拱技术”是拱桥技术的关键,重庆桥梁建设在大跨成拱工艺的探索过程中,对缆索吊装斜拉、转体施工、劲性骨架施工这些关键技术都有研究与创新,为建造载入世界纪录的大跨拱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广泛用于跨江河和高速公路的跨谷桥上,是重庆大跨桥梁的主要类型:跨径200米以上的超过19座,其中主跨330米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主跨达330米,载入世界纪录。

斜拉桥及悬索桥修建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已成为重庆跨江大桥的主要桥型。绕城高速公路上的观音岩长江大桥跨度达436米,其宽度(33.5米)创该类桥梁国内第一。

2006年在重庆召开的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上,桥梁界的专家们一致认可,重庆应是当之无愧的“桥都”。国际著名桥梁大师,美籍华人邓文中这样说:“重庆桥梁数量多,桥型各类最齐全,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重庆是名副其实的桥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