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打击
1625年,霞客经受了一生最为沉痛的打击——母亲王孺人不幸病逝了。这不是一位普通的母亲,而是最理解霞客,也是霞客事业最坚强的支持者,是一位勤劳坚强而又深明大义的伟大母亲!
母亲王孺人,生平不详,只知道她娘家姓王。在霞客出生时,她已40出头,是个已做了婆婆的人了。作为一个富裕家庭的大太太,她尽可以安闲度日,享太太的清福,甚至是耍太太的威风。然而,留在霞客记忆中的她却一直是勤劳而善良的母亲形象。她每年春天,都在庭院里种上许多篱豆,搭起支架,到夏天便绿荫满院,到秋天则篱豆满架,自家吃不完便摘了送给亲朋好友和邻居。她长年累月地纺纱织布,家人用不完便拿到集上去卖,因做工精细,她的布总是一卖而光,顾客也都能认出她的布来,小时候的霞客常喜欢坐在篱豆架下,坐在母亲织机旁看书,母亲常告诫他说:“做人就要勤劳俭朴,这样方能丰衣足食。读书也一样,须勤学不辍,才不会感到知识的匮乏。”
她没有门第之见,没有贵贱观念,待仆人和佃户平易近人。她还经常援助附近贫困的农民。每遇灾年,她都要拿些粮食、衣物赈济周围的灾民。她的言传身教,给霞客影响很大,使他在漫长的旅游生涯中受益匪浅。在多次艰苦的旅途中,霞客之所以能与各族劳动群众友好相处,并得到广泛的帮助,都可谓得益于母亲的教诲。
更为难得的是,她有颗豁达而深明大义的心。在古代,读书求功名几乎被认为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如果一个读书人终身求不得功名,是会被人瞧不起的,甚至还会使家人受辱。因而,一般贤妻良母都是积极鼓励丈夫和儿子去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但她并不这么认为,也不这么做。她认为好男儿应该是志在四方,而不应是困守家庭。因而她积极鼓励和支持霞客的旅游事业。1607年,她亲手为霞客织了顶远游帽,送他踏上了旅途。后来她便经常是在豆架空空的时候,送儿子踏上新的旅途,在绿荫满院时,掐算儿子的归期,在篱豆满架时,为风尘仆仆的儿子解下行囊。
她总是对霞客的外出旅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关心。霞客每次外出,她都要为孩儿认真地准备行装,筹集足够的旅费。霞客每次回来,她都要问这问那,是孩儿旅途见闻最忠实而又细心的倾听者。霞客为了孝敬母亲,也总是要从外地带回一些特产。每当她品尝着孩儿带回的特产,听孩儿叙说着外地的新鲜事,总是喜形于色,有时会高兴地说:“儿呀,我能尝到这么多稀罕果子,能听到这么多稀罕事儿,我觉得我真幸福,比别的母亲都幸福!”当霞客谈到攀崖历险或路遇虎狼等惊险处时,在场的仆人们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然而她却是一脸喜色,有时竟会自豪地朗声赞道:“儿呀,你真勇敢!真不愧为一个男子汉呢!”
霞客在外游历时,喜欢险中求奇,他认为越是险峻,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可能会有美景奇境。因而,他每到一地,在问明情况后必择险道而行。由此,他也常常陷于险境,有时甚至是绝境。在历险的时候,他浑身是胆,充满机智,但在历险之后,当他想到家里的老母时,又后悔不已。有一回历险之后回到家里,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在篱豆架下,一边织着布,一边教自己的儿子念着诗句,霞客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仰天叹道:“孝子不登高,不临深,聂政曾说:‘老母在,政身未取许人也。’而我却许身子穷崖断壑之间,这是图个啥呢?”母亲却微笑着相迎,说:“我儿无恙而回!我去卖布买些好米来煮饭,摘豆炒来为你下酒,拥着孙儿在旁边叫他背些诗句逗你乐,我们母子还求什么呢?”
母亲不仅是霞客的知己,还是霞客的精神支柱,更是霞客家庭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坚强后盾。在霞客前期的旅游生活中,有得子之喜,有丧妻之痛,也有续娶之累,然而,由于母亲的勤劳与坚强,使得这些都没能够对他的旅游事业形成影响。母亲直至年过古稀,也没有卸下家庭重担,她总是把家庭内外的各种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儿媳不在了,她又把幼小的孙子带到了篱豆架下,带到了织机旁,教他读书识字,把告诫霞客的话又谆谆告诫于他。
1620年,母亲终因年迈而病倒了。这令霞客忧心如焚,焦急万分。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孝道,因而决定以后要好好待在母亲身边,侍候老母。待母病初愈,霞客特地为母亲盖了栋新屋,取名为“晴山堂”,是诗句“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广转分明”之意,祈求母亲永远健康。但细心的母亲却为自己的病耽误了霞客的行程而不安。两年后,她觉得自己已基本恢复了健康,还是督促霞客又踏上了西去的旅途。
1624年,母亲已年届80高龄,霞客决定在母亲生前再也不出远门了。一是他要为母亲隆重地操办80寿典,以表达对母亲操劳一辈子的谢意;二是该好好地为母亲准备后事,并让母亲颐养天年。可在家转了一辈子的母亲,这时却提出了意外的要求,要霞客陪她去游荆溪和句曲。这虽然不算远,但往返也有五六百里地呢。一路上,母亲非但没讲过累,反而一直是兴致勃勃地走在霞客的前面,当然,霞客为了讨母亲高兴,也是故意放慢脚步,但母亲的良苦用心,霞客心里是非常明白的,母亲是在告诉他:瞧,我身体健康着呢,用不着你来侍候我!霞客看着前面白发飘逸的母亲,常常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不过,这一回,霞客没有理会母亲的善意,而是认真地为母亲操办着事情。为了给母亲贺寿,除了通常办酒席外,他还请苏州张灵石布景,无锡陈伯符写照,绘制了一幅“秋圃晨机图”,把母亲早起在篱豆架下织布的情形永远记录了下来。并遍请高士好友为母亲撰记,题诗,作赋。时人文震孟、姜逢远、米万钟、高攀龙、何乔、郑之玄等,都慷慨献墨。其中好友高攀龙的诗写道:
吾闻东海有贤母,不艺春园艺秋圃;
凡木虽阴不耐霜,独爱离离豆花吐。
菽水由来展孝思,于今更可添慈谱;
白首晨兴课女儿,勤俭为箴自千古。
风前有子进霞觞,更挟父孙共斑舞;
手授遗书禅冶弓,杼声似写丸熊苦。
异日昼锦煌煌辉采衣,亦知功自断机能作祖。
母亲毕竟年岁已高,喜庆日子过后不久,又病倒了。尽管霞客率众家人悉心照料,但还是一病不起,并于第二年9月辞谢人间。这令霞客痛不欲生。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切哀悼,霞客决定守孝三年,并将名人好友写给母亲的诗文刻在石碑上,放置于晴山堂。后来《秋圃晨机图》不幸遗失了,但许多石碑流传了下来,至今仍留存于徐霞客纪念馆晴山堂中,也成了后人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永久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