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位于川、滇、藏交界的山区,也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区域,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地震前,丽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1∶26∶33,当地政府将旅游业确定为丽江的支柱产业,试图以旅游业带动发展区域经济文化的进步。丽江的发展方向,到1995年已有较为明晰的方案和蓝图。地震后,百废待兴,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丽江的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由云南省恢复重建指挥部编制的《丽江地区震后恢复重建规划方案》明确要求:“恢复重建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恢复重建与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民族地区经济相结合。”这条恢复重建原则,在根本上保证了地震救灾与发展产业经济的一致性,是丽江地震恢复重建转向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动力。在恢复重建阶段,云南省政府、丽江地县各级政府对丽江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更加详细、科学的规划和调整,形成更加清晰的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方产业结构体系构建思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产业—一种文化—一座城”的产业建设思路。
围绕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建设思路,云南省恢复重建指挥部将大量重建资金投向旅游业,对丽江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给予特别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在新的产业规划中,丽江各级政府确立了把丽江县城作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进行建设的目标,邀请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为丽江做规划,按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放弃原有高污染企业,重新规划建设城市道路、城市、水系、航空、文化景点等从空中到陆地的配套设施。古城重建严格遵循原样修复的原则,趁机拆除了古城内不协调的房屋和现代建筑,并进一步优化规划,一方面修复古建筑、古街道、古水系,另一方面新增排污工程项目,完善改造排污、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照明、环卫等基础设施,整修古城街道、绿化,建设了一批旅游接待设施,降低古城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此外,深度开发以丽江古城为首的一批旅游景点、景区,提升丽江古城的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提高丽江地区的旅游可进入性,优化旅游线路。最终建成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齐全、商品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清洁优美的国际旅游城市,为丽江的腾飞发展找到着力点。
在建设旅游业硬件设施的同时,丽江抓住大地震恢复重建的机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塑造丽江纳西族文化旅游品牌。丽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荟萃之地,纳西族迄今还使用象形文字,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地震震倒了纳西族的家园,也震掉了很多包袱、落后的观念,激活了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地震后,丽江政府和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彼此信赖,采取四项措施重振纳西族文化:
第一,大力推进丽江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地震后,丽江各级政府紧紧抓住恢复重建的契机,继续紧锣密鼓地推进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努力提升民族文化内涵。丽江古城申报世界遗产既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传承,也是发动全民族参加的一次大规模民族文化建设运动。在“申遗”过程中,丽江政府、媒体、专家、居民广泛地参与了丽江申报世界遗产意义的讨论,特别是丽江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划出专门的栏目《我们的家园》,让丽江各族人民深入认识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正式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古城成功晋级世界文化遗产,这在一瞬间打响了丽江旅游品牌。2003年8月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纳西族东巴古籍”成功荣登“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丽江又一项世界级遗产。同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江并流”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丽江三大遗产申报获得全面成功。丽江“申遗”的十年,是丽江民族文化重建、创新的十年,正是在这十年里,丽江完成了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城到世界级文化和自然旅游胜地的华丽转身。
第二,1999年初,在丽江政府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纪念‘2·3’大地震恢复重建3周年活动”,该活动邀请在丽江抗震救灾时宣传报道过丽江的国内外新闻记者、媒体名人宣传、策划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寻找落脚点。
第三,建成木府、万古楼等一批历史文化建筑,成功入选1999年昆明世博会分会场,参与承办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两项措施一方面丰富了丽江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宣传了丽江旅游业。
第四,举办了“1999年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节”,邀请国内外研究和保存东巴文化的学者、专家,研讨东巴文化的社会价值和人类学意义,让滇、川、藏著名的民间老东巴艺人云集丽江,交流集萃东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展示了丽江东巴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过恢复重建的丽江,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齐备,产业结构合理,旅游业迅速成为龙头产业,有力地拉动了丽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97年,丽江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87亿元,比震前的1995年增长33.51%,其中,第三产业增长39.57%;仅1997年国内外游客达到179万人次,增长70.1%;旅游综合收入9.47亿元。1998年,到丽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接待能力从震前的每天600人次,提高到1998年末的每天12000人次。1999年到丽江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到了28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7亿元,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31]总之,经过3年的地震恢复重建,丽江由云南改革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发展活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注释】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戴光禄:《总结经验 提高认识 全面推进我省抗震防灾事业的发展——在省抗震防震指挥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云南减灾年鉴(1991—1995年)》,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3]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5页。
[4]《公益时报》(电子版),http://www.gongyishibao.com。
[5]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6]《国内企业家捐赠需要捐赠体制配套》,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18019&dictionid=1940&catid=。
[7]夏明方:《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式救灾”:明清以来救灾嬗变》,《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1日。
[8]该条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9]该条款规定:“现役军人应当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热爱人民,保护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完成抢险救灾等任务。”
[1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1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2]李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云南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研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
[13]王景来、杨子汉编著:《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9~100页。灾损率不仅能反映一次地震灾害所造成损失的程度,同时也表明了该地区对本次地震灾害自救能力的大小,灾损率大,表明该地区社会财富受破坏的程度严重,需要援救的面广,因而自救能力小,应加大外援。地震灾害等级和灾损率是衡量地震后经济损失的两个同等重要参数,只有共同考虑这两个参数,才能克服救灾款只根据损失的绝对值划拨,使本来就贫穷的地区抗灾能力越来越差的弊病。
[14]王景来、杨子汉:《云南自然灾害与减灾研究——献给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年)》,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几次主要的大地震救灾投入情况看,20世纪80年代的救损比72%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的救损比应该是比较低的。
[15]21世纪中国救灾管理体制重新表述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配合,上下分级管理。
[16]程伟光:《大山深处呼唤电脑网络》,《光明日报》1999年5月12日。
[17]李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云南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研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
[18]云南减灾年鉴编委会编: 《云南减灾年鉴 (1991—1995年)》,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19]同上。
[2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3页。
[21]《精心实施规划 重建美好家园——和志强省长在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上关于丽江地震恢复建工作的讲话》,载《云南减灾年鉴(1996—1997年)》,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22]巫孟还:云南丽江地震灾害及其成因,《上海保险》1996年第4期。
[23]同上。
[24]戴光禄:《关于丽江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云南减灾年鉴(1996—1997年)》,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25]该表数据由《云南减灾年鉴(1996—1997年)》、《丽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方案》整理而来。
[26]丽江恢复重建工作获得多项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在恢复重建阶段,云南省政府曾向中央提出几个恢复重建的资金筹集办法:一是请国家从1996年起,每年安排3亿元的专款,专项用于丽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一定3年不变,共计9亿元;或以云南1994年上划中央“两税”的完成数182.07亿元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全部返还云南用于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一定3年不变,通过地方政府组织增收来实现自救。二是请国家每年安排30万箱卷烟救灾生产指标,实现的上划中央“两税”不与年度中央下达的“两税”任务挂钩,作为地方专项收入,全留地方,专项用于恢复重建,专款专用,一定3年不变。三是请国家为云南省提供10亿元银行贷款,其中固定资产贷款5亿元,用于企业的恢复和灾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追加云南省人民银行再贴现指标3亿元,用于灾区救灾物资、春耕生产资料、蔗糖收购及煤炭购销中的票据贴现、再贴现。因没有获得关于这些财政支援政策具体落实状况的资料,不便判断中央政府给予云南丽江灾区的政策优惠程度,不过从丽江灾区后期的恢复重建效果,可以认为,中央至少同意了这些优惠政策中的一部分。
[27]云南减灾年鉴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减灾年鉴 (1996—1997年)》,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72页。
[28]云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编:《走向新世纪的辉煌——丽江“2·3”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纪实》,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9]《1996年丽江地震后重建启示录》,中华网论坛:http://club.china.com/data/ thread/1011/2022/90/46/9_1.html。
[30]《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2月11日国务院令第172号。
[31]戴光禄:《关于丽江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载《云南减灾年鉴(1996—1997年)》,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