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底的中央海岭,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的交汇点是罗德里格斯岛。
印度洋底分布着一条“入”字型的中央海岭,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了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特征。
印度洋海底的中央海岭,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的交汇点是罗德里格斯岛。中央海岭的北部有一条分支,为中印度洋海岭,它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有些高出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印度海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连接。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为大西洋—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南极—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海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印度洋中央梅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不平,宽度最大可达1500公里,其中还有许多横向断裂带展布。
“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把印度洋分为三大板块,即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东部区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隔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南澳大利亚海盆。这些海盆十分广阔,海水较深。西部海域区海底地貌最复杂,它被海岭和岛屿分割出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马里海盆、马斯克林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这些海盆面积不大,海水较浅。南部区域地形地貌则较简单,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东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的深度约为4500~5000米。
印度洋各边缘海的大陆架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约占印度洋总面积4.1%。在四大洋中,它的大陆架面积最小,而且大陆架普遍比较狭窄,只有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澳大利亚北部、马来半岛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边缘的大陆架较为宽阔。印度洋的大陆坡也不宽,但有一些大陆隆起以及水下冲积锥。最典型的大陆隆起有非洲沿岸的厄加勒斯海台、莫桑比克海台、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台等。水下冲积锥主要分布在恒河和印度河入海口附近。此外,印度洋底还有一个岛弧海沟带,它从安达曼群岛西部出发,到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以南,是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沟长4500公里,深达7450米,是印度洋最深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