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勒紧裤带建北京

勒紧裤带建北京

时间:2023-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勒紧裤带建北京第四章 猛夫建都一 三建首都民多艰在朱棣第一次出兵50万攻打蒙古人的时候,在北京,百万人参加的热火朝天的建设运动已经开始。3朝皇帝,3次建都:先前是南京,然后是安徽临濠,现在又轮到北京,朱家皇帝折腾得天下百姓不堪其苦。但朱元璋对建都南京并不满意。建都长安,既可抑制北方蒙古势力威胁,还可防止西北势力崛起。论城市建设,北平是元代的首都,洪武时经过徐达、华云龙的初步改造,基础不错。

勒紧裤带建北京

第四章 猛夫建都

一 三建首都民多艰

在朱棣第一次出兵50万攻打蒙古人的时候,在北京,百万人参加的热火朝天的建设运动已经开始。3朝皇帝,3次建都:先前是南京,然后是安徽临濠,现在又轮到北京,朱家皇帝折腾得天下百姓不堪其苦。

究竟应该在哪里建都?为什么要选择在北京建都?天子究竟应该栖息在何处?明代人脑中是一团糨糊,为此争斗不休。

1. 风水害死皇太子?(www.guayunfan.com)南京是明代的第一个首都。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在这里度过悲欢离合的岁月。朱元璋能夺取天下,要感谢南京,他是以南京为基地才消灭群雄的。在这里定都,进退自如,进可以跨过两淮北征,统一全国,即使失利,退也可以凭借长江之险,划江自守。作为南方和全国的经济中心,南京从来不差钱。他住惯吴王时代建造的宫殿,多么富丽堂皇,他不忍舍弃。而他的部下,大多是南方人,不愿远离故土。从长远来看,打下江山后,距离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隔着千山万水,如果卷土重来,打到南京,也不容易。总之,南京是个能过日子、苟且偷安的好地方。

1368年八月,朱元璋将南京定为首都,1369年九月开始仿效北极星星象建设新城,大兴土木4年后,于1373年八月建成。

第一重是京城,周长48公里,有13座门:正阳、通济、聚宝、三山、石城、太平、神策、金川、钟阜、朝阳、清凉、定淮、仪凤,后来封闭钟阜、仪凤门,留11个门。

第二重是皇城,有6座门:洪武(南)、长安左、长安右、东华、西华、玄武(北)。

最里边是宫城,也叫紫禁城,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建造午门、左掖、右掖、东安、西安、北安等6座门。宫城原是燕尾湖,朱元璋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造宫。根据风水师的说法,这个地方“风水”不好,地势南高北低,就是前高后低。

1378年,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1390年四月,在最外边又建造城墙(外郭),周长90公里,有16座门:东有姚坊、仙鹤、麒麟、沧波、高桥、双桥,南有上方、夹冈、凤台、大驯象、大安德、小安德,西有江东,北有佛宁、上元、观音。

南京,成为当时中国的超级大都市,非常繁盛,1393年时人口达到16万多户、119万多人。但朱元璋对建都南京并不满意。六朝在此建都,都难逃短命劫数;王朝偏安一隅,不便统治北方;宫城风水不好,影响龙脉,这些都让他如鲠在喉,坐立不安。

朱元璋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直想着迁都。他像一只要下蛋的母鸡,急惶惶地四处找窝,对安徽临濠(今凤阳县临淮镇附近)、河南汴梁(今开封)、河南洛阳、北平、陕西长安(今西安)等几个候选地都做了详细考察。

1368年,徐达攻占河南汴梁。朱元璋立即跑过去看,这里地处中原,东西南北都能兼顾,位置不错。可惜民生贫穷,水陆转运艰苦,军事上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黄河泛滥也是大麻烦,还不如南京。他把这里作为北京,以定鼎中原、夺取西北。

最终,朱元璋相中距南京165公里的安徽临濠(就是凤阳府,元代叫濠州,1367年升为临濠府),要建造中都。临濠是朱元璋的老家,将首都造在老家是很多人的臆想。臆想都是不健康的,跟积极向上的梦想不在一个层次。而功臣大部分是安徽人,这里前有长江,后有淮水,地势险要,交通发达,大家吵着闹着要在临濠建都。偏偏只有浙江青田人刘基反对,认为帝乡并非建都之地,建了也不适合居住。可是,心胸并不狭隘的刘基在朝廷吃不开,正确意见被这群抱有自私自利地域偏见的人扼杀了。

在几乎是荒城的土地上新造首都,谈何容易?朱元璋偏要蛮干。从1369年九月开始,朱元璋派李善长督建中都。李善长在旧城西边建造宫殿,每年动用100万人,包括近9万工匠、7万士兵、近20万移民、数万罪犯,辛辛苦苦干了1年多,于1370年十二月初步建成城市框架。周长超过25公里,建造9座门:洪武、南左甲第、前右甲第、北左甲第、后右甲第、独山、长春、朝阳、涂山。里面为皇城,周长超过4.5公里,有午门、玄城、东华、西华等4座门。

到1375年九月,工程还在进行,大兴土木达6年,劳民伤财无数。但是临濠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发展多年人口聚集还不到43万人。眼看百姓实在吃不消,朱元璋才放弃这个扶不起的阿斗。

曾有大臣提出在北平建都,但朱元璋不想劳民,或许心里还有一些害怕。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元朝残余势力,离北平距离太近。元朝残余百万兵力,战斗力不可小觑,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不管几座山、几条河、几座城池,在巨大的攻势面前,都会沦为摆设。元朝势力不灭,北平还不如南京安全。

1391年,他派太子朱标考察陕西长安。汉唐雄风今犹在,朱元璋对唐太宗仰慕已久。而中国历史上,西北军力一直很强。建都长安,既可抑制北方蒙古势力威胁,还可防止西北势力崛起。不过,长安同样偏居一隅,中国的政治中心早已东移。从西到东路途艰难,不便统治,走走路都能把朱标折腾出病来。可不,朱标回到南京,刚向皇帝汇报考察长安的情况,迁都大计未定,就急匆匆地病死。

朱元璋把太子之死,归咎于南京宫城风水不好,是风水害死他的继承人!一头白发的老皇帝万念俱灰,从此不再提迁都,朱家王朝的兴废,只好“听天由命”!

其实,不管首都建在哪里,地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人为。《明史·地理志》指出,固若金汤不足以防止土崩瓦解,领土广阔不足以形成犄角之势。国家强弱,天下兴亡,在于天降丧乱,政治昏庸内讧,人事乖张,而并非地利的因素。所以说:“在德不在险”,治国有道比地理险要更重要。

2. 李至刚提议迁都

斗转星移,到了朱棣时代。南京被朱棣轻易占领,也说明南京作为首都,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他在南京称帝,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的老窝和龙兴之地——北平。而他手下的一些将领、大臣也对北方有感情。既然皇帝不喜欢南京,那就让他回北平好了!礼部尚书李至刚很会揣摩他的心思,1403年正月建议说:“北平是皇上承运兴王的地方,应该遵从太祖设立中都的制度,将北平也改名北京。”朱棣听了十分高兴。李至刚成为提出迁都的第一人。

朱棣思前想后,觉得将北平作为首都,的确有着很多优势。论城市建设,北平是元代的首都,洪武时经过徐达、华云龙的初步改造,基础不错。按照旧都的城市规划建设,大体上不会出问题,建设宫殿、郊庙就可以投入使用。论地理条件,北平辐射东西南北。从地图上看,右有大海环抱,左有太行山拱卫,南有大河阻隔,北有居庸关当靠山。从河北到北平,有数十、上百个关口,尤其是居庸关、紫荆关、山海关、喜峰口、古北、黄花镇等,在冷兵器时代,易守难攻,应对军事上的突然袭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对于北元残余势力,朱棣天不怕地不怕,连建文皇帝都敢打,当然不把蒙古人放在眼里。

朱棣决心吃一回螃蟹,将昔日的封地改造成帝国的新首都,证明自己超凡的远见和卓越的才能。他的一生,实际就是在拼命证明自己是好皇帝,文治武功不逊于唐宗宋祖,甚至胜过他的父亲朱元璋。

他暗暗做着各种迁都准备。1403年,朱棣设置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当年正月,朱棣将北平升为陪都,改名北京。二月,派长子朱高炽(即后来的洪熙帝)治理新都。朱棣不断迁徙直隶、苏州、浙江、山西人到北京发展经济,这些人不用努力,立即就有了北京户口。

1409年,朱棣在阔别北京7年后回来视察,住进燕王府,为迁都北京和首次讨伐鞑靼做准备。他索性来了个“天子守边”,长住北京,不回南京了。这种怪事,也只有朱棣做得出来。

他来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自己和皇后敲定百年之后的风水宝地。

年仅46岁的徐皇后早在1407年病逝于南京,出了殡,却没有下葬。风水大师廖均卿受命为她和朱棣寻找风水宝地,范围指定在北京。

廖大师不辱使命,找到北京昌平县黄土山,发现这里风水实在太好:山势崇高正大,雄伟宽宏,群峰犹如万马簇拥,又如众星捧月,云蒸霞蔚,王气聚集,完全符合天上紫微垣的星象,真是天子下葬升天的好去处。廖大师更是将这座山的王气,牵强附会地跟昆仑山扯在一起。好像皇帝死了,只要埋在这大山里,真能够羽化成仙,飞上天和他的爸爸——紫微大帝在天宫相会。

朱棣亲自考察一番,对廖大师独到的眼光十分满意,立即封这座山为天寿山,派武安侯郑亨祭告天地,立即动工,派武义伯王通督建长陵。

长陵玄宫于1413年建成,耗银约800万两。朱棣派汉王朱高煦千里迢迢地将徐皇后的棺木从南京拉到长陵安葬,让她长伴自己左右。可见真正能在朱棣心中占有方寸之地的,也只有这位女中豪杰——徐皇后。

迁都北京,还有几大难题摆在朱棣的眼前:一、要确保北京的安全,必须彻底击败蒙古人。因此,迁都之前,他两次发动对蒙古人的大规模战争,基本打垮蒙古人的势力,消除北边的威胁。二、经济中心在南方,必须疏通京杭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供给北京;三、在原来元代首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建设一个气象万千、大气磅礴的新首都。

3. 陈瑄疏通大运河

明初建都南京,向北京运粮主要依靠海运,水路不好,任务不重,倒也落得清闲。朱棣要迁都北京,人口急剧膨胀,疏通京杭大运河就势在必行。想当年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留下千古骂名,而朱棣对此毫不畏惧,认准疏通大运河是泽被后世的伟大事业,铁了心要大干一百年。

治理京杭大运河,选谁最合适呢?朱棣选择一员武将——陈瑄。

陈瑄,安徽合肥县人,武艺高强,箭法超群,身怀云中射雁的绝技。他曾经代替父职,修理四川都江堰,积累一点水利知识。建文年间,他负责驻守南京长江防线,凭借长江天堑阻挡朱棣大军南下。可是他偏偏胳膊肘往外拐,当燕兵攻至浦口,立即率水军迎降,帮助燕兵渡江,把建文帝逼上死路。

因为陈瑄在渡江战役中立了大功,被封为平江伯,世袭指挥使。

这么一员武将,去搞海军最合适。朱棣偏偏削去他的军权,打发他去搞水利。

1403年,朱棣任命陈瑄为漕运总兵官,负责物资运输,每年向北京和辽东运粮49万石。陈瑄采用海运、陆运、河运3种形式多拉快跑。但是,海运风大浪高,经常发生沉船事故,多次与日本海盗交手,非常危险。陆运靠牛拉肩扛,民工像牛马一样辛苦。绝望之余,他把殷切的目光投向京杭大运河。

此时的大运河得了病——“肠梗阻”,不能全线通航。有的地方长达85公里是陆地,由山西、河南民工转运粮食;有的地方需要爬坡上坎,靠人力搬运物资。而且运河水量无法调节,河里有水船就走,河里无水船就歇。走运河,实在太憋屈了!

使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首先要打通山东境内的会通河。1411年二月,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主持整修会通河。

会通河在元代还能使用,到元末已经没人行船。洪武年间由于黄河泛滥成灾,会通河淤积上百里,完全沦为臭水沟。

宋礼等人发动30万山东、江苏、南京等地的农民工,大规模整修从济宁到临清长达192.5公里的运河段,引入汶水、泗河抬高水位,修建闸门和水库调节水量。1415年,会通河竣工。为降伏黄河水、保护会通河,宋礼又发动10万河南民工治理黄河。

京杭大运河1500多公里的河道,终于全线贯通了!

使用河运的人逐渐增多,走海运的人几乎没有了。沉寂多年的运河热闹起来,一时间万艘船舶云集,运粮的船队络绎不绝。

大运河虽全线贯通,但是河道淤积,两岸残破,有的地方逆水行舟,费时费力。陈瑄运粮北上,遇到极大的麻烦。

陈瑄在湖广、江西制造3000艘平底浅船,运输这两个省以及江浙的大米北上,每年运力达到200万石。这么多粮食运到江苏淮安后,运河还是断头路。民工把粮食搬下船,改用陆运,经过仁、义、礼、智、信5座水坝,然后再进入淮河北上。过一个坝,犹如翻一座山,人要脱一层皮。过坝类似现代船闸的斜面升船机,船舶先卸下货物,用辘轳绞把船拉上坝,然后下坝。过了5个大坝后,再把货物装船运走。之后在淮河逆水行驶30公里,到达北岸的清河口,继续北上。

大运河要成为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必须实现直通淮河!

苦恼不已的陈瑄,到处访问百姓,向老者请教,终于找到解决办法——开凿清江浦。

他沿着宋代乔维岳开凿的沙河旧址,开凿10公里清江浦河道,引入淮安城西的管家湖水,并修建新庄、福兴、清江、移风4座水闸调节水量,这样,船舶可以直达淮河边上的鸭陈口,不用再翻坝了,航程也大为缩短。

长江北岸有3个运河口:瓜洲运口、仪真运口和白塔河口。江浙来的漕船一般通过瓜洲运口北上。陈瑄动员镇江、扬州、常州、仪征等地2万余人,疏浚瓜洲坝河道,并设置两座减水闸,成为比较完善的通航枢纽。湖广、江西及长江上游来的漕船沿长江东下,一般进入仪真运口,进入仪扬运河。陈瑄对仪真运口和河道大力疏浚,使它们方便通行。

运河的另一过江通道是泰州白塔河。江南来的船舶从孟渎河到达长江,再沿长江上溯150公里,到达瓜洲运口,然后北上,不仅跑冤枉路,而且江水滔滔,很不安全。而离孟渎河不远,有条水浅狭窄、行船不便的白塔河。陈瑄大力开凿白塔河,直通长江。这样,江南来的船出了孟渎河,通过白塔河,就可以直接北上了。

运河淮阴至徐州段,借黄河河道运输。黄河经常决口,一条大河变成很多条小河,船走不了多远就容易搁浅。而在百步、吕梁,却是乱礁纵横交错,水势汹涌,一不小心,船只撞上礁石,一船货物就泡了汤。陈瑄组织人力凿掉乱礁河段的巨石,建立闸门蓄水。黄河水变得平缓,行船安全了,运河北上的通道变得顺畅。

淮扬运河以西是大大小小的湖泊,在广阔的湖上行船也不安全。陈瑄全面督浚淮扬运河,增筑高邮河堤,在高邮湖堤内凿渠20公里,避开风涛之险。又大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长堤,运输条件大为改善。

陈瑄沿运河建立大型物资转运枢纽,在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通州等地建立大仓库,漕船分段运输,保证北京供应。沿运河一线,建设568个管理处,有士兵保卫运河、引导船只,如果船只搁浅,则有专人拉纤(即“浅夫”)。他们光着脊背,喊着整齐的号子,拉着大船艰难跋涉,豆大的汗珠吧嗒吧嗒地落在石堤上。运河上的纤夫,的确是一幅不错的绘画素材。

陈瑄还建设很多水闸和水库(即“水柜”),使运河雨季行船安全、旱季河不干涸。

这样,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大大增加。陈瑄运粮,由以前的每年200万石增加到500万石,朱棣不再担忧北京的吃饭问题了。大运河由此开启长达500余年的物流繁荣,成为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成为祖国大家庭空前融合的纽带,成为明王朝的生命线,其作用不亚于今天的铁路。河运发达,海运和陆运就废弃不用了。

1433年,69岁的陈瑄在淮安一线勘察水利,不幸病逝,宣宗追封他为平江侯,隆重地举行国葬。他为治水贡献毕生精力,做的运河规划,目光长远,精密周详,治理漕河三十年,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功勋远超东周时期的水利专家郑国。

大运河通了,老百姓的负担并没减轻。每年500万石粮食从湖广、江西、浙江及苏州、松江府运到北京,三千里路,艰难跋涉,但是中央财政不出一点运费,全由纳税人承担。江南百姓上缴的公粮,还需要自己运到山东临清、江苏淮安、徐州等地,搬到政府指定的官仓里,一来一去要花1年时间,再由运粮兵运到北京。尽管运河上的运粮兵多达12.1万人,地方政府为省钱,经常征调百姓参与运粮。因此,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以至于许多人饥寒交迫,连饭都吃不上。

二 勒紧裤带建北京

1406年闰七月,朱棣正式下诏建设北京,命令泰宁侯陈珪、工部尚书宋礼、副都御史刘观等人把物力集中到北京,建造宫殿和城墙。宋礼、刘观、户部侍郎师逵、户部侍郎古朴、右副都御史虞谦等人分赴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山西和江西等林区组织伐木。陈珪在山东临清、北直隶、河南、苏州等地组织烧砖,此外派官员在北京开采巨石、烧制琉璃。

建造新首都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劳苦大众的血泪和汗水。

这些巨石是从哪里来的?都是百姓从距北京七八十公里外的大石窝(今房山南尚乐乡石窝村)、马鞍山、牛栏山、白虎涧等地弄来的。大石窝产汉白玉,是宫廷巨石的主产地。马鞍山、牛栏山则产青砂石,白虎涧产豆渣石。

紫禁城三大殿的台阶石,块块都是“万人石”。因为每次采石有一两万人参加,有时多达数万人。

搬运石头的场面十分宏大。有的大石料八九十丈方,小的四五十丈方,搬运一块需要1万人。有一次,搬运一块长10米、宽3.3米、厚约1.7米的石头。两万名民工喊着震天响的口号,迈着一致的步伐,一起拉动巨石,像蜗牛一般向工地爬行,让人联想到古埃及人建设金字塔的场面。民工们挥汗如雨,饥渴难耐,于是每0.5公里凿一口旱井,供大家解渴。这块巨石搬运到工地,整整花了28天,花费11万多两白银。

有的石头用车拉,稍微省力一些。一块石头用16轮大车装载,用1800头骡子拖拽。即便如此,搬到北京工地仍花了22天,耗银约7000两。

1. 师逵伐木闯大祸

建造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料,材料过半才能动工。四川、湖南、湖北的原始森林是主要砍伐地。

砍树运树很危险,百姓痛苦不堪。有的官员体恤百姓,百姓做牛做马还有个好心情。比如户部侍郎古朴,在江西采伐木头时,体恤百姓,受到大家称赞。而有的官员逼迫太急,官逼民反,惹出大麻烦。户部侍郎师逵就在湖北、湖南栽了大跟头。

师逵是济南平阴县人,具有很多美德、有才干,算得上好官。他在单亲家庭长大,非常孝顺寡居的母亲,母亲死后,他按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母亲守墓,3年中没喝过一顿酒、没吃过一顿肉,以表哀痛。朱棣非常欣赏他的清廉,曾经对左右说:“六部官员中,不贪污的,只有师逵一个人。”

1406年,时任户部侍郎的师逵奉命前往湖北、湖南采运木料。作为钦差大臣,他有权驱使当地民力,发动10万名民工、商人、军人进入深山,开辟道路,采运木料。

这里面有个民工叫李法良,湖南人。湖南人天生有血性,胆子大,不怕事,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真汉子。

师逵为君王办事,自然十分卖力。而珍贵的木材,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里面瘴气瘟疫杀人,虎豹毒蛇出没。采伐民工进山采木,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死亡率非常高。很多人因此丢失性命、家破人亡,难免兔死狐悲、怨声载道。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杀机。

先讲砍树。大树深藏在原始森林中,必须先找结实坚韧、躯干笔直的大树,比如楠木、樟树、榆树、橡树、杉树、桧树等。

找起来费劲,而森林里有种神秘的“瘴气”。这是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里面饱含致病的微生物,尤其是恶性疟疾病菌。你走在森林里,忽然,一团乌烟瘴气飘过,你就立即倒下了,然后全身发热发冷,几天之后就扛不住了。其实这是被成群的蚊虫叮咬,感染上恶性疟疾。尽管有2000多种中药配方治疗疟疾,但就是治不好病,得疟疾就等于进鬼门关。这个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容易流行。疫病爆发的时候,一人得病,大家全死。

右副都御史虞谦监督运输大树,民工们碰到瘟疫。虞谦立即将这些人分散开,减少传染几率,幸好瘟疫消失,民工得以存活。

而许多农民工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进了深山,树还没砍几棵,就被瘴疠之气毒死。因为瘴气、瘟疫、寒冷、炎热、饥渴,死亡的民工数不胜数,尸横遍野,一堆堆白骨暴露在大山深谷。

再说运树。大树又长又粗,一般几吨重,甚至重达20吨。将这么大的树搬出四川大山,没有机械设备,主要依靠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搬运一棵长23米、直径1.3米的楠木,需要500人至800人搬运,拉到长江边上需要八九个月,耗费一两千两白银。

抵达长江后,一条船装80棵木头,配10名水手、40名民工,有官员押运。经过三峡,顺长江而下,再经过淮河、泗水,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到达通州,再搬到北京朝阳门外的大木厂和崇文门外的神木厂。一船大树运到北京一般需要两三年,有的竟然长达4年。运树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民工伤亡。

民工出来服徭役,只有一点点工钱,几乎是白打工。农村成了空壳村,老人、妇女、孩子留在村里种田。民工们在山里苦熬岁月,而家里田地荒芜、生计艰难。李法良不想白白丢命山野,于是偷偷串联民工造反。他自称是弥勒佛,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下秘密结社。

民工们对师逵的怨恨越来越多,参加弥勒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师逵是个工作狂,也把民工逼成工作狂。他办事认真,但是心很急,不知道体恤民工。据说,有民工死了,家里的妇女竟然被拉来服徭役。《明史》说他“颇严刻”,就是把民工逼得太狠,以至于忍无可忍。

大木源源不断地输向北京,而伐木工人早已民怨沸腾。李法良看准时机,在湘潭县带头造反,率领石匠、铁匠、篾匠、伐木工、搬运工,操起砍刀,杀向官府。10万民工,大多跟随李法良起义,战火一直烧到江西吉水县,遭到明军疯狂镇压。1409年九月,武器落后的起义军失败,李法良被俘虏,惨遭杀害。

李法良是第一个为反抗朱棣徭役而死的人,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师逵尽管拣了一条命,还是遭到左中允周干的弹劾。官逼民反,朱棣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宦官马琪在安南惹事,引发当地人反抗,被判处无期徒刑。而这一次,师逵还比较走运,审案的是在北京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朱高炽一向性情仁厚,非常爱惜师逵的才华,又因为他是皇帝特别派遣的钦差大臣,采伐大木功绩卓著,所以没理会周干的弹劾,放了师逵一马。朱高炽为平息林区人的怨气,将湖南、湖北、四川的伐木工作暂停一段时间。朱高炽当皇帝后,还提拔师逵当了南京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

采木大约持续13年,为北京上万间房屋提供木料,无数人为此牺牲性命。每当看到故宫里的巨木,我就想到衣衫褴褛的百姓在大山里伐木的情景——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采到的木料多得用不完,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北京神木厂还有永乐年间采伐的木料。工部尚书宋礼在四川伐木10年,采到很多大木。他向朱棣报告,四川当地有个马湖,从山谷中砍伐的几棵大树一天晚上竟然自己轰轰隆隆地“走”到长江边上,实在太神了!朱棣一看树都这么给力,非常高兴,立即封这个山叫神木山,派遣官员祭祀。1419年,朱棣看到良材巨木已经集聚北京,成千上万间仓库堆满大木,将宋礼等人召回北京,停止伐木。

湖北人、四川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们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一提起伐木,无不哽咽流泪。

2. 百万之众造皇都

1407年,朱棣在全国各地征集几十万名工匠、士兵和普通劳工,会聚北京,大兴土木。劳动大军的总数令人吃惊——超过100万人,其中技师10万人、辅助工100万人。

征来的工匠分为两种:一种是北京周边定居的“住坐”匠,约有2.5万户,每月服役10天;另一种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轮班”匠,约18万人,分批定期到北京服役。

全国各地最顶尖的能工巧匠都来了!江苏吴县的“蒯鲁班”蒯祥来了,他的木工做得实在是顶呱呱。他父亲本来就是高级木工,主持南京宫殿的木工活,退休后,让蒯祥接班。“蒯鲁班”参与北京的许多工程,建造殿阁楼榭、回廊曲宇,随手画个图纸,施工时却十分精确。每次修缮,他拿个尺子比来比去,看起来毫不经意,结果不差一分一毫。他为工程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堪称劳模。江苏无锡的石匠世家陆祥来了。他的家族从元代开始就参加建造宫殿,他本人是专家级技工。上海松江来的泥瓦工杨青升官了,现在负责调配工料。江苏武进的建筑工蔡信,则是包工头。

士兵是营建北京的主力,人数几乎占到一半左右。这些军人来自北京、河南、山东、陕西、山西、中都、直隶等卫,半年换一批。民工也半年换一批,每人每月给米5斗,有时免除部分杂役。

7000余名被张辅俘获的安南(今越南)工匠,也被押送到北京参与建设。

陈珪从1406年开始,主持营建北京。他是员老将,早年跟随徐达、朱棣南征北战。明代的官员永远不退休,只要皇帝乐意,你得一直干到死。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除正月休息几天外,天天都要上班。陈珪当年已经是72岁的老翁,由于建设北京谋划有方,多次得到皇帝褒奖。

营建北京的总设计师是安南籍(今越南)奇才——阮安。当然他很小就加入中国国籍。张辅攻占安南后,带回一些相貌俊美的男孩,送到宫中阉割,充当宦官。安南也曾经向皇帝进贡阉人。阮安是带回来的战利品还是一件安南贡品,现在还是个谜。

阮安非常幸运。朱元璋时期,宦官不允许读书识字,以便他们永远愚蠢,甘做供驱使的羔羊。但是朱棣大发慈悲,让阮安等人在内书堂接受良好的教育。阮安天资聪颖,进步很快,精通数学、建筑学,从宦官一步步晋升为地位很高的太监,成为首屈一指的建筑设计大师。

他奉朱棣之命,和工部尚书吴中合作,营建北京的城池、宫殿、政府机关。今天的故宫模仿南京故宫兴建,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宫殿、门阙、庙社、郊祀、坛场规制和南京一样,但比南京的更高大、更宽敞、更壮丽。

阮安是个很神的人。

他的建筑设计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建筑设计,要体现“天人合一”、皇权至上的模仿天宫造皇宫的法则,要体现君临天下、尊卑贵贱的礼教秩序,要遵循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中国传统风水,学问深不可测。可是,他到工地转一转、看一看,不用查南京的资料,不用尺子测量,脑中盘算一下,只凭实地观测和思考,就能画出精确的建筑图纸,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在政治上,竟然全部符合规范,建设方案完全达到各方面的要求,工部照图施工就可以了。

他屡次督建重大工程,业绩显著,多次得到皇帝奖赏。官员的工资都不高,阮安的报酬与贡献完全不相称,但他毫不在意,始终俭朴清廉,不拿公家一分一毫。他把赏钱、赏物上交国库,为皇帝分忧,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

囚犯也是建设北京的生力军。刑部、都察院从判处苦役的囚犯中,抽调很多人送到工部,参与建设。其他地方,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死刑犯、等待判决的强盗(指谋反的人),都可以放回家,给路费到北京做工赎罪。

“徒”的本义是指奴隶,明代囚徒即是被迫做罚役的奴隶。劳役的目的就是使用囚犯做苦役,使他们困极疲弊而改悔归善,变成好人。

囚徒从事的全是辛苦事,分为做工、运囚粮、运灰、运瓦、运水和运炭五等。北京的文武衙门、军人营房,都要囚犯自己买材料修理。罪重的囚犯就煎盐、炼铁。犯了笞、杖等轻罪的犯人,砌城垣、修街道、盖官员房屋等,由监工带着做工。白天,判处徒刑的人颈上戴10公斤的枷,脚戴铁镣从事劳役。晚上收工,犯轻罪的人脚上戴1.5公斤的小铁镣(也叫小锁),犯杖罪的人戴7.5公斤的枷。

他们干的不是人干的活。劳动任务很重,一般人吃不消。比如盖房,1年徒刑盖1间房,自己准备建筑材料,8年徒刑就要盖8间房,盖好你走人。犯了杖罪,3人一起盖1间房。比如挑工,每担30公斤,1天近的挑300担,半里地挑200担,1里地挑100担……6里则为17担,7里15担,8里13担。也就是说,挑砖瓦的日工作量为100至105里担,且返回路程的消耗不计算在内。因不堪其苦,囚犯累死病死的人非常多。

在百万劳动大军的努力下,前期工程一直在加紧进行,对元代旧都进行大规模改建、重建,元宫城合适的就保留,不合适的就拆除,腾出地面建造新城。紫禁城的地基建得非常牢固,平均深2米,有的深入地下17米,有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统,暗沟的水都流进内金水河。南海在1414年开凿,将清清的河水引进金水河。开挖河道的土方,堆成万岁山(今景山)。

1417年,地下工程全部结束,朱棣才宣布正式动工营建北京,全面营建地面上的宫殿。他向大臣们征询开工意见,大家都没有表示异议,众口一辞要求立即开工。

朱棣组建新的工程指挥部。83岁的陈珪仍任营建总督,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做他的副手。后来又加派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庆为总督,并命令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都督薛禄、金玉、章安、谭广分别负责1个单项目。陈珪殚精竭虑,一直干到1419年去世,享年85岁。

1417年四月,西宫建成,有1630间房屋。建在元代宫城内的燕王府被拆除,皇帝搬到西宫临时处理政务。六月,动工营建政治核心建筑——宫城(万历朝以后叫紫禁城,今故宫)。

1420年是个丰收的年份,许多工程相继竣工。经过3年半的大规模修建,北京的建设于1421年正月基本竣工。

另外还建设祭祖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祭土神谷神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祭天地的天地坛(今天坛,嘉靖时改为天坛)、山川坛(今先农坛)。又在今天的王府井大街等处建设王府,有8350间房屋。

由于财力所限以及频繁的战争,朱棣没有把紫禁城全部建设完成,以后的建设任务又落到阮安等人身上。

3. 装神弄鬼扮“天”子

本节是欣赏百万劳动大军的杰作——宛若天宫的紫禁城,弄清朱棣为什么要装神弄鬼,耗尽国财,修建这么一个庞然大物。

我们前边说过,紫禁城的建筑设计,要模仿天宫,体现“天人合一”、皇权至上,要体现君临天下、尊卑贵贱,要遵循阴阳五行、四象八卦。我们只要知道这个皇宫,不是经济适用房,而是一座政治建筑,是模仿天宫建造的就可以了。

历代的皇帝都拉大旗做虎皮,装神弄鬼,愚弄百姓。皇帝以天子自居,自称是天的儿子,法力无边,而老百姓只是听天由命的“天民”。皇帝说自己是君权神授,权力是上天赏赐给他的,拒绝承认他的权力来自人民。皇帝还认为权力与生俱来,不受任何人间凡人的约束,只有高高在上、最伟大最公正的天,才是他的唯一主宰。除此之外,他没有制约,无所畏惧。

这完全是自大狂的臆测和胡说八道。

但是,阮安不是唯物主义者,识破不了皇帝的真相。即使他是唯物主义者,他也必须按照传统建筑理论设计宫殿,否则是要杀头的。

那朱棣怎么通过建筑,来体现他是天下的主宰?

这就要讲究天象。历代天子都要模仿天象,在国家的正中心建造宫殿办公和居住,以和他的爸爸——天上的紫微大帝,保持步调一致。紫微大帝住在哪里呢?他住在北极星(又叫紫微星)那个位置,那里也有叫紫微垣的宫殿。北极星独自居于天轴上,是天下的枢纽和中心,为众星环绕。

那么,天子是地上的主宰,他在哪里居住和办公呢?他应该独自居住于地轴上,是地上的枢纽和中心,被天下子民和建筑环绕。

经过勘测,这个地轴就是北京城和宫城的中轴线,是贯穿南北的中央子午线,和天轴对应。

而朱棣的居住办公地,应该位于地轴线的轴心,就像紫微大帝居住在天的中心紫微垣一样,这样就能天人合一、人神合一,达到太极、无极的理想境界,体现他是天下的真正主宰。所以,皇帝的宫城叫紫禁城。

因为北极星周围星辰的景象分为3个区域:紫微、太微、天市,又叫三垣。朱棣就模仿三垣,在北京建造3个区域的建筑群和3道厚厚的城墙,展现天子的威严。

最外边一层叫京城,周长22.5公里,好像天上的下垣天市区,宫内的人可以做买卖。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有9座门,京城也模仿建造9座门:丽正(正统初年改称正阳)、文明(后改称崇文)、顺城(后改称宣武)、齐化(后改称朝阳)、东直、平则(后改称阜成)、彰仪(后改称西直)、安定、德胜等。

再里面是皇城,周长超过9公里,建造大明、东安、西安、北安、长安左、长安右等6座门。

最里面就是宫城(紫禁城),处在地轴的轴心上。周长超过3公里(今天测量为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建造8座门:正南第一重是承天门(今天的天安门,取奉天承运的意思),第二重叫端门,第三重叫午门,东叫东华门,西叫西华门,北叫玄武门。

进入紫禁城,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可谓固若金汤。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有士兵瞭望。

进入午门,跨过内金水桥,到达奉天门(今太和门,取奉天承运的意思)。内金水河是模仿天上的银河,人工开凿的河道。河水拐弯抹角地算起来,发源于跟天有关的天寿山,天寿山拐弯抹角地又跟昆仑山有关,而昆仑山似乎又有上天的通道。这样,天子坐在北京,就不愁死了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象征天上的太微垣,为天子的正朝。外朝的中心为奉天殿(今故宫太和殿,即金銮殿,为皇帝听政处)、华盖殿(今故宫中和殿,为皇帝休息室)、谨身殿(今保和殿,为皇帝宴会厅),统称三大殿。三大殿是天子执政的宫殿,象征太微垣的明堂三星,三大殿的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的三台星。

奉天殿建成于1420年,俗称“金銮殿”,取奉天承运的意思。这好像天上的上垣太微区域,地轴的中轴线从皇帝宝座的中心穿过。皇帝宝座,理论上就是帝星的位置,和紫微大帝的位置对应。只有坐在这个位置上,才叫真命天子。

所以,篡位起家的朱棣大修北京的目的,不是修建一座简单的办公楼,而是要将帝王宝座放在帝星的位置上,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天子,不管消耗多少国力,都在所不惜。

图16 奉天殿,今故宫太和殿

奉天殿是皇帝听政和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包括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大将出征。每年皇帝生日、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有资料显示,它是皇宫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奉天殿面阔9间(后来为11间),进深5间,象征“九五之尊”。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内部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梁枋上装饰和玺彩画。门窗上嵌成菱花格纹,下部刻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为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用苏州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米、贴金云龙图案的巨大木柱。宝座前两侧有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4对陈设,分别寓意国泰民安、吉祥、长寿、江山永固。宝座上方有形若伞盖的藻井,正中雕刻蟠卧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殿前有宽阔的丹陛平台,月台上陈设各1个日晷、嘉量,各1对铜龟、铜鹤,18座铜鼎。日晷等于今天的手表,嘉量等于今天的秤,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基座为3层汉白玉石雕,栏杆环绕。栏杆下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

谨身殿则是大典前皇帝更衣之处,也为皇帝宴会厅。

图17 谨身殿,今保和殿

图18 华盖殿,今故宫中和殿

华盖殿则是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的休息室,在此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自祭天地坛,皇帝提前一天在这里预习祝文。祭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皇帝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华盖殿源于星名,华盖是天上九星的名称,罩着紫微大帝的宝座。

三大殿左右两翼有明代早期建成的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过了乾清门,便到了皇帝寝室部分——内廷。内廷象征紫微垣,是天子经常居住之所,是皇帝、皇后、后妃们居住的宫殿。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处于北京城的基点(还有争论)上,风水里叫“穴位”,正处于内廷院落的几何中心点上。乾为天、为阳,代表皇帝、男人。里面有暖阁9间,上下两层共有27张床,后妃来此和皇帝淫乐。皇帝每晚睡在哪个房间,很少有人知道,以防止有人暗杀。自朱棣至末代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在此居住。

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就是中宫。坤为地、为阴,代表皇后、女人。

东西各有六宫,象征12颗星辰,属于阴,体现夫为妻纲的伦理关系。景仁宫、景阳宫、永寿宫、长春宫、延禧宫、永和宫、咸福宫、储秀宫、翊坤宫、钟粹宫等都在1420年建成。

后边是人工堆出来的万岁山(今景山),修建散步游玩的御花园。因为建城必须要有靠山,否则“北风穿堂,家破人亡”,于是在元代延春阁的位置上,堆出一座山,镇住元代。有了这座镇山,似乎历代皇帝就不会家破人亡了。万岁山的风水方位为北玄武,与南朱雀(午门)、东青龙(文华殿在东,属青)、西白虎(武英殿又称白虎殿),构成四象,象征四方,又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宿。

按照阴阳学说,中轴线的东边为阳,中轴线的西边为阴。那为什么每个宫殿颜色不一,呈现出红、黑、黄、白、青多种颜色呢?这又扯到了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紫禁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要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宫殿要遵循北水南火东木西金土中的五行法则,位置和颜色很有讲究。

比如金銮殿为什么要金碧辉煌呢?因为它处于中央位置,中央属土,色黄,所以台阶必须设计成土字形,屋顶用黄琉璃瓦。又因为木克土,所以油漆不能用青色(蓝色或绿色),院内不能种树。又如午门为什么是红色呢?这是因为午门在紫禁城的南面,风水方位为朱雀,所以又称凤门。南方属于火,要以红色为主。又如太子读书的文华殿,东方属木,从春,色青(蓝色或绿色),主文,所以,它要放在东华门内,屋顶用绿琉璃瓦。

整个建筑群,中轴线与天轴、地轴合一,体现皇帝的天极之尊,体现君权神授、皇权至上的政治意义,不愧是中国的建筑宝贝、世界的文化遗产。

4. 山东佛母揭竿起

北京由百万劳工流血流泪修建,是天下数千万大众勒紧裤带干出来的。修运河,建北京,筑长陵,造武当山宫观,征安南,打蒙古,下西洋,种种件件,让人无不惊叹朱棣的伟大。

但是,这些成就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是靠百姓的民脂民膏、热血热泪换来的,与其说他伟大,还不如说百姓伟大。

按我的说法:他是伟得太大了!因为国力消耗殆尽,给帝国带来深重的危机。

建设北京的人有百万之多,服劳役将近20年。匠户几乎全部被征,本是轮班做工,但是往往超期服役。工程繁重、官员暴虐,工匠们被官员克扣粮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尽管有医生送药,但很多人还是累死病死。工匠们不想死,就成批地逃亡,特别是不能服役的老人、少年、残疾人等。政府马不停蹄地进行追捕,抓到后关押起来,强迫劳动,何其悲惨!

这些大手笔,给百姓增加了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许多地方因此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家中田地荒芜,照样年年缴土地税,导致无数家庭破产。工程耗资巨大,前方吃紧,官吏仍旧“紧吃”,横征暴敛,索求无所不用其极。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出农民起义军的地方,现在水灾、旱灾频仍,出现大饥荒,百姓靠剥树皮、挖草根,苟活性命。许多人家卖儿卖女,外出逃荒,仿佛又回到元代末年的乱世景象。

尽管朱棣本人生活十分俭朴,穿着破烂的内衣上朝,把每一个钱都用在国家的大项目上,但是大干快上的做法还是导致国库空虚,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根据黄仁宇的推测,朱棣进行一切事业的费用可能超过国家正常收入的两倍或三倍。寅吃卯粮的债务危局,已经严重透支后世子孙的发展能力。

这,都是由于朱棣瞎折腾造成的严重后果。

干大事的人,一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他们虽然得到盛名,却失去民心,甚至不一定能保得住自家性命。

秦始皇父子因为在咸阳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施行苛政,激起民众起义而灭亡。隋炀帝修建并迁都洛阳,修通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但是最后落得身死国破的下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不是死在百姓之手,而是死于自己用野心编织的、想要永世不朽的扭曲政绩观。

同样好大喜功、野心勃勃的朱棣,现在也坐在火山口上,只要地面出现一条裂缝,炽热的熔岩立马会喷涌而出。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已经处处是火山。在北京竣工的1420年,又一座火山喷发,山东益都(今青州)爆发唐赛儿起义。

唐赛儿本是山东蒲台县的一名农妇,用白莲教在山东一带组织群众,自称“佛母”。当地百姓服徭役、交赋税,田地荒芜,水灾走了干旱又来,粮食颗粒无收,人们吃草根、树皮难以活命。在此危难之际,政府仍旧敲骨吸髓,老方一帖。她揭竿而起,率领数万群众起义,占山为王,打死青州卫指挥高凤。朱棣手下毕竟名将如云。安远侯柳升、都指挥刘忠率领北京军镇压,唐赛儿夜间突围,竟然一箭射死刘忠,堪称猛女。

在山东沿海抗倭的卫青率领骑兵赶来增援。最后,唐赛儿起义昙花一现。4000多名起义军被俘,全部被杀掉,唐赛儿本人不知去向。又有3000多名胁从者被俘,带到朱棣面前,在夏原吉的请求下,全部释放。

朱棣怀疑唐赛儿削发为尼,将北京、山东的尼姑、道姑抓起来审讯,后来逮捕天下出家妇女达到数万名,但始终没有捉到唐赛儿。唐赛儿已经被劳苦大众牢牢地保护起来,证明了天下人心所向。

如果李法良、唐赛儿真有项羽、黄巢之才,而朱棣的手下又都是窝囊废,那朱棣的命运说不定就两样了吧。

5. 朱棣挪窝殿失火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逐渐繁荣。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运到北京。迁都北京,已经水到渠成。

朱棣向大臣询问迁都的想法,反对迁都的人不是投进监狱,就是削职贬官。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相当于河南省省长)、河南参议陈祚等人上疏,说建都北京不好,都被打发到湖北武当山种地,还干得挺欢的。大家一看朱棣玩的是假民主,行的是真专制,只好默不作声,作出“我是来打酱油”的姿态。

1420年十一月四日,朱棣颁布诏书,宣布迁都北京,成立两京,并于1421年新年在北京奉天殿举行迁都大典。夏元吉奉命迎接皇太子和皇太孙进北京,参加庆贺大典。

繁忙的运河顿时更加繁忙,搬家的船只来来往往穿梭不绝。经过约两个月的搬迁,大臣们陆续将家当搬到北京。而在留都南京,同样留下一套雷同的中央政府机构。只不过,北京已经不再称“行在”,南京也不再称京师。

1421年一月一日,朱棣坐上北京奉天殿的龙座,接受百官朝贺。坐在帝星的位子上,朱棣的心情犹如万里晴空,十分明媚。我就是百年不遇的真命天子!仿佛完全忘记当年朱元璋不选自己当继承人的伤痛。他去太庙拜祭朱家祖先,皇太子去天地坛拜天地,皇太孙到社稷坛祭祀土神谷神,黔国公到山川坛祭拜山川,告诉天地神灵——朱棣迁都北京了!

整个北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兴奋到极点,沉浸在无边的喜悦之中。仿佛一切苦难烟消云散,只有南方来的官员,心中隐隐有着一丝苦涩。

收获幸福的过程总是那么漫长,而享受幸福的光阴总是那么短暂。

朱棣在帝星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就在迁都当年的四月八日,北京宫城中的三大殿——奉天殿、谨身殿、华盖殿,突然遭到雷击,燃起熊熊大火。大家向失火点飞奔而去。但是火势十分凶猛,宫里的那点水根本来不及营救,三大殿在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化为灰烬。大家欲哭无泪,迁都的喜悦顿时一扫而光。

讲了风水就没法讲科学,防火灭火不能靠阴阳五行那些假把式。紫禁城里的防火灭火设施,三殿两宫除用石雕做防火墙外,灭火设施只有内金水河、宫中的井水和几百口铜缸,根本就是摆设。建筑都是木质,干柴烈火,一点就着。三殿两宫穿堂连属,形成连片的建筑群,一个着火,整片遭殃。宫中失火除雷击外,还有宦官为盗取国宝,不惜一把火烧了作案现场,以掩盖罪行。

三大殿烧了,不是一件小事。抛开巨大的经济利益不说,它所包含的政治意义,能把皇帝吓个半死。

这三个最重要的建筑是政治核心建筑,纵火是人为犯罪,遭雷击起火则是天意,后者比前者严重得多,引起朱棣的极大恐慌:老天爸爸啊,我坐龙座还不满100天,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才刚刚学会微笑,你为什么突然降下天火,居然把皇帝宝座都烧没了?

我朱棣,难道不是真命天子?

如果我们了解天道思想,就知道皇帝对宫殿大火为什么这么害怕。人类早期对大自然的现象——风雨雷电、日食月食、彗星、地震、旱灾等无法理解,以为是神鬼在操纵世界。人总是神化自己喜欢的事物,把太阳当日神,把月亮当月神。对害怕的事物则妖魔化,以为地震、火灾、洪水、干旱等灾害是神魔鬼怪作怪来吓唬人类。这些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化出德治、礼治、法治思想,以及与皇权密不可分的君权神授等观念。天道思想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人们思考问题,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最后都从天道中寻找答案,认为什么事情只有老天知道。

皇帝自称是天的儿子,法力无边,君权神授,天是他的唯一主宰。而现在,新修的宫殿发生大火灾,是不祥之兆。大家认为,是皇帝做错事情,皇帝的主子——老天都不满意他的统治了,故意降下灾异,警告皇帝不要胡作非为,否则你连皇帝也当不成。

所以,金銮殿被烧,朱棣心急如焚,把大臣们召来,说:“出了这事,我惶恐不安,不知所措。我愚昧无知,不知道其中原因。我如果真有做的不当之处,希望你们指出来,不要掖着藏着,我一定改正错误,挽回天意。”

皇帝公开号召官员对他进行批评。这个时机十分敏感。如果不会说话,那你最好保持沉默。如果真要批评皇帝,那就下点毛毛雨、朝天诓一下,说点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也算表示忠心,皇帝一般不会生气。

你真要来一番暴风骤雨,戳到皇帝的痛处,他自然受不了,立马翻脸不认人。

但是,一些大臣认为机会来了,终于可以出一出胸中那郁积已久的闷气。许多大臣家在南方,本来不愿意迁都,原来不说,现在乱说,交相上疏,说北京不是建都的好地方,反对迁都。他们不敢公开指责皇帝,但是可以大胆攻击那些拥护迁都的大臣。言官不干事,所以纷纷弹劾大臣不干好事。大臣知道干事难,争着大骂言官只知道鸡蛋里头挑骨头。

朱棣命他们在午门外跪着辩论,天上下起雨来,双方淋得像落汤鸡,但是争辩的激情丝毫不减。

翰林侍读李时勉和侍讲邹缉,批评修北京工程耗费巨大、官员贪污。这么大的工程,百姓自然不堪其苦。不出几个贪污的,反倒是怪事。他们说的也是事实。建设北京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刘观,后来带病提拔为左都御史,1428年最终被查出存在贪污行为,身败名裂。

李时勉虽然进士出身,学问很渊博,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但是性格非常梗直,说话能噎死人,只差没把皇帝气得吐血。李时勉给朱棣写报告,说了15件事,其中历数营建北京的种种坏处。62岁的朱棣看得心烦意乱。他其实早就心情不好。鱼氏、吕氏秽乱后宫,他刚刚大杀2800多名宫女以泄愤。三殿尽毁,他既心痛又心焦。现在,读到李时勉批评他大兴土木、扰民害民,朱棣自然更加恼怒,把他投进监狱,关了1年多。

翰林侍讲邹缉也是好大臣,向皇帝写报告,陈述百姓艰难,主张还都南京,从中我们看到当时国家的真实情况。

他指出修建北京已经耗费国力,导致民不聊生。

“陛下建设北京,操心劳累将近20年。工程浩大,耗资繁多,调度民力非常广,官员贪污,耗费国家储备。劳动的民工,动辄百万人,终年服劳役,不能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劳动。而政府无限制地索取,竟然砍百姓的桑树、枣树烧,剥桑树皮造纸。官吏横征暴敛,一天比一天厉害。比如,前年买办(修建宫殿的)颜料,颜料不是本地出产,动辄要花几百上千贯。百姓只好拿钱到别处去买,1斤大青,价格竟然涨到1.6万贯钞。等交给官府,又遭到刁难,折腾一翻,1斤大青要花2万贯钞,还不够刷一根柱子。后来派官员在产地采办,向百姓勒索颜料却并未停止。因为工匠一味多要,从中捞钱,不顾民生艰难。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人民安定则京城安定,京城安定则国家根本牢固,天下就安定了。从营建北京以来,工匠小人狐假虎威,强迫百姓迁移,命令刚刚下来,就已经强拆房子。孤儿寡妇哭泣哀号,仓皇暴露在野外,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刚刚搬好家,又让他迁移到别的地方,甚至有迁移三四次还要折腾的。而腾出的空地,过了很久还不开工。这些事情陛下您都不知道,而人民心怀怨恨。

贪官污吏,遍布全国,剥削起来敲骨吸髓。朝廷每派一人到地方去,这个人就有了发财之道,毫无节制地虐取苛求。当地政府巴结讨好,惟恐不周。偶尔有廉洁自守、不献媚的官员,动辄遭到诬告诽谤,获罪被训斥,没有办法申辩。这样朝廷大员所到之处,政府公然行贿,剥削百姓,讨好上峰,大搞权钱交易……

现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水灾、旱灾频仍,百姓甚至剥树皮、挖草根吃。老人孩子流离失所,卖妻卖儿,以求苟活性命……”

为攻打蒙古人,朱棣养的军马数量惊人。邹缉指出养军马导致牧民贫困。

“朝廷每年令天下织锦、铸钱,派宦官到塞外买马,花费经常数千万,而做法适当的不到一二成。买到的马虽然多,大多是劣马,责令百姓养马,扰民太厉害。马发生死伤,动辄令牧民赔偿。养马户贫困,要卖妻卖子来赔偿。这是危害最大的一项……”

邹缉对朱棣大造寺庙、道观进行批评。当时的背景是:1412年,朱棣为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在南京建造报恩寺,取名大报恩寺。名义上是为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儿子,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暗地却是为生母碽妃祈福,亲妈不能认的痛苦让他十分纠结,只好建个寺庙,自我安慰一下。建造报恩寺,动用上万名囚徒和10多万名军匠工役。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担任南京守备,亲自督察施工。工程建了整整19年,耗银约250万两,报恩寺宏伟壮丽,局部细节精妙绝伦,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宏伟建筑。为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有真武帝君(北方之神玄武)保佑才做了皇帝,朱棣又派隆平侯张信等人,于1413年至1418年在今湖北十堰市武当山大造道观,动用30万名军匠、民工,干了将近6年,耗银超过100万两,建成2万多间殿宇,成为天下第一名山。

邹缉批评淫祀无福。

“营造宫观祭祀拜神的事,治理国家的人应当严加戒备。古人有言:淫祀无福。这种事情无益而且害了有益的事,浪费了多少国家钱财!这几件事情,都下失民心,上违天意,引起怨恨。”

他最后指出奉天殿作为陛下上朝之殿,首先遭灾,是不寻常的大事件。劝皇帝反躬自省、自我批评,大施恩泽,改革政治,帮扶天下穷困百姓,这样才能平息上天之怒。应当减免赋税,严惩贪污,不宜劳民伤财。他奉劝皇帝还都南京,要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不要听小人之言再瞎折腾。

邹缉所讲的撇开迷信成分不谈,非常有道理,是睿智之言,后来宣德皇帝称赞他进言献策都是“正道”。朱棣看了奏书,无话可说,干脆置之不理,没治他的罪。

吏部主事萧仪出身进士,是个诗文家,很有才华,注重气节,但是他胆子最大,批评起来最直言不讳。他认为,火灾和迁都有关,你迁都,所以老天发怒了。他的火力太猛、批评太刻薄,戳到皇帝的痛处。朱棣肺都气炸了,气愤地说:“我迁都前,与大臣密议,商量很久才作出迁都的决定,哪是什么轻举妄动?”他对萧仪的说法愤恨至极。

朱棣没有唐太宗那样的雅量。萧仪尽管有商代比干一样的忠勇,但朱棣还是做了一把商纣王,将萧仪下狱处死了。“言者无罪”“忠言逆耳”从来都是嘴巴上说说的,世上又有几人能听得进中肯而又尖刻的批评呢?碰上大度的皇帝,过过嘴瘾倒也无妨。萧仪偏偏遇上固执偏狭的朱棣,批评人不讲技巧,连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了。

户部尚书夏原吉一向有雅量,为稳定局面,主动将责任承担下来。他对皇帝说:“言官们响应您的号召弹劾大臣,本身并没有罪。我们作为大臣,没能协助皇上谋划好大计,臣等才有罪。”朱棣这才消了气,宽宥双方。有人指责夏原吉偏袒言官,夏原吉说:“我们经历事情太多,言语即使有过失,皇帝也不会怪罪。如果言官获罪,那下场就惨了。”说得大家心悦诚服。

在这场大辩论中,侍读李时勉等两人被投进监狱,御史郑维桓等5人发配交阯当官,只有邹缉等3人没有治罪。朱棣禁止言官再非议迁都,否则以谤讪罪论处。许多人保留还都南京的想法,只是暂时闭嘴罢了。

不知道是遵从老天的旨意,还是不想劳民,朱棣没有重建三大殿。三大殿烧就烧了吧。反正奉天门还够宽敞,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在这里处理军国大事也够气派的了!所以,朱棣选择在奉天门听政。算起来,他在帝星的位置上,坐了还不到100天。

不过,萧仪并没有白死。夏原吉等大臣知道国家再也经不起折腾,力请皇帝招抚流亡百姓,减免税收,宽恤民力。萧仪的批评在客观上起到了效果。朱棣下诏停止大部分扰民工程,实行惠政。

迁都之议风波过去,北京现在风平浪静。永远不安分的朱棣,又把斗争的矛头第三次指向蒙古人,立即陷入与尚书们的激烈对抗之中。这次倒下的,不仅有以死谏君王的兵部尚书方宾,还有为贫苦大众说话的朝廷重臣夏原吉。

一场更大的暴风骤雨即将来袭,焕然一新的北京啊,山雨欲来,已经满城狂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