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切入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切入

时间:2023-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的提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徽州文化在历史地理长河中是如何诞生和崛起的?“燕北地区”是一个在自然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两个方面,均具有独特性的地方。2006年8月周晓光教授的徽州研究著作《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和计30万字,共分五章。徽州学术文化地理研究仍然没有超出经典文化地理学框架。新文化地理学的切入新文化地理学从文化景观形态转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切入_新文化地理学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徽州文化在历史地理长河中是如何诞生和崛起的?其客观地理基础如何?徽州人作为历史主体如何能动地适应这种地理基础并形成一种有效的文化适应机制?我们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通过对徽州人地关系解读产生一种“影视”重构?那么,在这样的文化地理解读下,我们该如何反思徽学研究?以上几个疑问便是我们认识与解读徽州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对于这种文化解读需要一种崭新的学术视角。

(2)经典文化地理学研究主题

王恩涌先生的《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在正式出版之前就曾以油印本(1986年)的形式在学术界流通。后王恩涌、赵荣先生编著《人文地理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6修订第二版),系统地介绍了美国学者卡尔?索尔(Carl Ortwin Sauer)发明的一套主题研究学说,将文化地理的研究内容定义五大主题:(1)文化现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culture region);(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cultural diffusion);(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raction);(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这是传统文化地理学的经典五主题。坚持这一体系的还有金其铭,董新编著的《人文地理学导论》(金其铭,董新编著.人文地理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和周尚意等编著(文化地理学》(周尚意等在《文化地理学》教材中分别介绍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轨迹、文化生态学、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的地方性、文化产品开发等内容(参见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当代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Duan)的名著《恋地情结》(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Duan,Yi-Fu.Topophilia[M].Prentice-Hall,1974.)和《恐惧景观》(Landscapes of Fear)(Duan,Yi-Fu.Laudscapes of Fear[M].Univ of Minueaota Pr.Alpril 15,1980.)中,他认为:爱与怕是人类情感的基本内容,而被文化转化为种种形式。透过关于“爱好”与“惧怕”这两个重要主题在人文地理中的表现的讨论,体现了他强烈的人本主义关怀。王恩涌先生的随笔也体现着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他从建筑、饮食等细微处着手,以小见大,阐释文化地理学的思想和内容,同时从大的时空角度上,从人地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对文明变迁、大国兴衰,以及文化现象如宗教、语言、习俗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王恩涌.王恩涌文化地理随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可以认为这是卡尔·索尔经典文化地理学主题与段义孚“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有效结合。朱竑、司徒尚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地理学的进展作了综述,在评述了其理论体系构建及主要通论性的基础上,按卡尔?索尔(Carl Ortwin Sauer)经典五主题对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朱竑,司徒尚纪.近年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科学,1999,19(4):338-343.)。

以经典文化地理学为指导的著作论文中:毛曦的博士论文从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包括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进行了初步探究(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论文,导师:朱士光,2001.)。张晓虹阐述了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背景、陕西学术文化的区域发展及其地域差异、陕西方言地理格局与戏剧剧种的地理分布、陕西佛教的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等内容(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燕北地区”是一个在自然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两个方面,均具有独特性的地方。邓辉应用伯克利学派的文化史层学说(Sequent Occupance)系统分析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邓辉等著.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燕山以北农牧交错地带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地理学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和陇右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承担着双重角色。李智君在博士论文中认为沟通和防御就成了河陇历史文化产生地域差异的驱动力,而长城防线由陇右向河西、河套的推进与退守,正是双方势力对比变化在空间上的反映(李智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论文,导师:周振鹤,2005.)。

2006年8月周晓光教授的徽州研究著作《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由安徽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和计30万字,共分五章(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该书独辟蹊径,运用历史文化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从空间和地理的角度,全面审视徽州学术文化区的形成、变迁及其地理基础,考察徽州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分析学术文化中心地的生成和结构,探讨徽州传统学术文化景观等。徐彬先生认为“这是第一部运用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思路和方法考察徽州学术文化的著作,在徽州文化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对推进徽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徐彬.潜心二十余年,别开学术心境——读周晓光教授《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M].安徽史学,2007(4):126.)。徽州学术文化地理研究仍然没有超出经典文化地理学框架。

(3)新文化地理学的切入

新文化地理学从文化景观形态转向了空间与权力、空间与表征(Representa-tion)相互作用。英国著名文化地理学者麦克·克朗(Mike Crang)认为:景观不是一种个体特征,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景观的形成反映并强化了某一社会群体的构成。他提倡超越传统景观形态学研究,提倡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来对景观进行文化研究,追问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内核,从而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葱教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他提倡超越传统景观形态学研究,结合社会学与文化理论来对景观进行文化深层次的探索,追问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并挖掘其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内核,从而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new map)。理解文化不只是简单地理解一个可以在世界某处被发现的现实就可以的。因为世界存在多重现实和复杂镜像结构,每一个群体都有他们声称是“自己”真实的世界观。这些世界观只有通过文化表征的形式才能得以利用:它们可以作为故事来讲述,可以作为油画来涂抹,可以作为电影来放映,可以作为戏剧来表演……

而我们所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得以表述的方式而已。所以说“景观是一种文化图像,是一种描绘、组织或代表环境的图形表达方式”。这并不是说景观是非物质的,而是着眼于其有着多种不同表现——画布上的作品、纸张上的文字、地面上的土壤、盐、植被和水……对景观的解释涉及文化观念与文化过程,“解读某一地理景观并不是发现某个典型的‘文化区’,而是研究和发现为什么地理景观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意义,以及他们的意义是怎样改变的,又是如何被争论的”(李智君.文化研究的地理视角与历史深度——文化地理研究的范式转换与中国历史文化地理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8(7).)。也就是说,景观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外在表现,同时是现实世界的复杂镜像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