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浦东新区日增人数排名

浦东新区日增人数排名

时间:2023-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5年来,浦东从一个以农村地区为主的边缘化郊区,发展成为上海“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域,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图1-1 浦东新区历年生产总值及增速浦东的现代都市农业。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社会现代化往往由经济现代化引领。浦东经过开发开放25年的快速发展,经济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性社会基本形成。一是浦东社会事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化新城区_边缘化郊区到现代化城区——以浦东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为视角

浦东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25年来,浦东从一个以农村地区为主的边缘化郊区,发展成为上海“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域,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

1.浦东现代性经济

25年来浦东经济快速发展(见表1-1、图1-1),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应该说,浦东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和动力,提升了上海经济地位,带动了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是当代改革开放的缩影和象征。

表1-1 1990—2013年浦东经济发展

资料来源:①根据《浦东年鉴》1994—2014年制作,部分数据年鉴中未找到;②《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24—25页。

改革开放25年,浦东经济以年平均16.3%的高速度推进。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8.7%、2014年为7.9%,但是就现代型经济结构体地区而言,浦东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低。从经济总量来看,1990年浦东经济总量为60亿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6449亿元,2014年GDP总量达到7110亿元,25年增长了100多倍。浦东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与南汇区合并,促使经济总量占上海市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0年占上海市经济比重8%左右,上升到2013年占上海经济比重近30%。这说明了在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中,浦东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

图1-1 浦东新区历年生产总值及增速

浦东的现代都市农业。浦东开发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开发导致用地紧张,在大部分区域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之后,剩下的农业用地越来越少,发展都市农业成为浦东必然的选择。孙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就是浦东开发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基地。南汇并入浦东新区后,也加快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总体来看,浦东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的都市农业特色。

浦东现代工业水平逐步提高。工业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工业也分为现代工业和落后工业,为进一步提升浦东工业水平,淘汰落后工业,浦东用行政和市场的双重手段,不断挤压低产能、低效率、低层级产业。一方面提升现代化工业水平,提升单位面积工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是不断调整外来务工人员结构,提升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素质。

浦东现代服务业比重超过工业。与其他地区开发开放相比,浦东的服务业开放成为最大的亮点。浦东现代服务业不仅对内开放,也对外开放。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是上海乃至我国金融服务中心的现代金融城建设的重要基地。以上海迪士尼为主要项目的旅游服务业建设,以“三港三区”为主的空港物流现代服务业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相关服务行业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了浦东现代服务业比重。2007年浦东服务业比重超过了地区国民经济比重的50%,到了2013年超过了64%。同时,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率不断上升。浦东第三产业始终保持相对平稳的快速增长,比重逐步攀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2010年的不到50%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87%。从三产内部结构来看,随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在浦东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十五”期末为11.8%,“十一五”期间从2006年的13.3%上升到2010年的17.5%,2014年达到21.1%)。2014年浦东金融业增加值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18.8%,成为第三产业中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行业;以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为主的社会服务业增加值总计1479亿元,同比增长16%,占GDP的比重从“十五”期末的13.2%提高到2014年的20.8%;商业增加值共1177亿元,同比增长14.1%,占GDP的比重从“十五”期末的10.1%提高到2014年的16.6%。

现代经济结构形成。按照经济学经济结构理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在传统经济时代,经济结构按照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排序,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最大;到了工业经济时期,工业比重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大,产业结构的比重就上升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顺序;到了现代经济时期,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加,产业结构比重的顺序为三二一。1990年,浦东经济结构具有工业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产业结构比重的顺序为二三一。随着浦东现代服务业经济不断增长,到了2007年三个产业比为0.2∶46.5∶53.3,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3%;第一产业比重不断缩小,仅为0.2%,浦东经济迈入现代经济门槛。到了2013年,第三产业在浦东产业结构中比重已经占到了64.4%;2014年GDP总量达到711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达到67%,成为浦东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浦东成为上海“四个中心”核心区域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阵地。上海提出“四个中心”建设,即国际金融、航运、物流、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以陆家嘴和黄浦江两岸为核心区。航运中心建设包括空港两个部分,浦东机场和洋山深水港、浦东外高桥码头是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部分。在这“四个中心”中,浦东占有核心功能区域的地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4年落户浦东,并从最初的28.5平方千米扩展到128.8平方千米,最终可能扩展到整个浦东新区区域。“四个中心”实际上都是在经济领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突出经济发展功能,这些方面建设都在不断提升浦东经济现代化水平。

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到,浦东开发开放25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社会现代化往往由经济现代化引领。从宽泛意义社会来看,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中重要的方面。

2.浦东现代性社会

现代性社会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浦东经过开发开放25年的快速发展,经济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性社会基本形成。

一是浦东社会事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民生事业以及社会救助、社会优抚、慈善事业等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25年来浦东基本公共服务事业,特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发展,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浦东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发展快速。现代社会是组织化的社会,社会组织是市民社会的基础,也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组织就是市民社会。[82]浦东从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社会组织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现代化发展。25年来,浦东社会组织从少到多,近年来社会组织年均增长率为10%—15%,高于上海市社会组织增长率。这为浦东现代社会的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为社会组织发展是现代社会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依托,只有社会组织充分发展,社会组织才有能力承担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转变。

三是浦东社会结构现代型转变。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阶层结构。[83]经过25年的深刻变化,浦东社会结构较为合理,社会结构现代性突出。浦东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一直处在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加快。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为主。就业结构中的第二、三产业结构就业比重逐步接近。2013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53.51%,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41.95%。2014年末浦东三次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302.39万人,其中二、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绝对份额,其比重分别为49.7%和45.8%。浦东居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橄榄形”分配格局转变。2013年职工平均工资年收入10.04万元,从业人员年平均收入10.49万元。浦东居民消费结构已经跨入了现代社会。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消费规模逐步扩大,2010年在世博效应的拉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2014年已超过1700亿元。内需市场对经济拉动的作用日益明显,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10.1%提高到2014年的16.6%,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10%左右提高到23.3%。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人群倍增,内需结构正从低收入、低支出、低品质需求向相对的高收入、高支出、高品质需求转型。从消费商品用途结构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和用品的占比明显下降,而衣着和燃料的占比明显提高。2014年,浦东电子商务零售额增长23.5%;周浦万达、金桥国际广场等区域型商圈保持较快增长,为浦东商圈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从消费需求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来看,2013年人均家庭消费性支出6000—36000元的比重占75.7%,而12000—24000元的占了总数的38.6%,100户中拥有汽车24辆,而2010年才18辆。[84]这些情况说明了浦东居民消费结构向现代性转变。总的来看,浦东城乡之间差距远远小于全国平均的水平,正在向城乡一体化迈进。

表1-2 2005—2014年浦东三次产业GDP比重、就业比重、相对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2006—2014年)相关数据制作。

四是浦东建构现代化政社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总体性社会向个体化社会发展,[85]而现代社会是组织化的社会,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标志。政社关系即政府与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模式。浦东一直将“小政府、大社会”作为构建现代政府与社会关系模式,在推进社会自治、政社分开的同时,也在努力推进政社合作。25年来,浦东社会组织发展,并构建了以浦东市民中心“1+37”为载体的政社合作平台,努力实现政社良性互动。

3.浦东现代城区基础设施

经过25年基础建设和集中投入,浦东城市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现代化水平。城市交通代表一个城市文明的高度;城市绿化代表一个城市生活的高度;城市建筑规划代表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高度。下面主要就这三项作进一步分析。

浦东城市交通包括跨江隧道、桥梁,地铁、公路、航空机场设施、航运码头设施等在国内都是一流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属于较高的层次。黄浦江过去是横亘在上海的浦东与浦西之间的巨大障碍,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全面启动了浦东与浦西之间的隧道和桥梁建设。从1990年开始,黄浦江越江隧道已经建成了延安路隧道、打浦路隧道、外环隧道、新建路隧道、上中路隧道、人民路隧道、军工路隧道、大连路隧道、福州路隧道、长江路隧道、龙耀路隧道以及在建的嫩江路隧道、周家嘴路隧道、陆家浜路隧道、江浦路隧道、宛平路隧道、罗绣路隧道等。主要跨江桥梁有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等。这些隧道和大桥连接了浦东和浦西,成为浦东的重要交通通道。

公路交通仍然是城市主要的交通命脉。过去浦东几乎没有高等级公路,改革开放以来,浦东的主干道公路主要有张杨路、杨高路。浦东区内还建成了几条高等级公路,特别是2015年贯通的浦东中环段高架路,使得浦东与浦西的内环、中环、外环公路全面贯通。地铁成为城市快速交通的重要支撑,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交通工具。浦东的地铁已经通车的有2号线部分、4号线部分、6号线、7号线部分、8号线部分、9号线部分、11号线部分、12号线部分、16号线等。地铁、公交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浦东交通现代化。地铁和公交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浦东正在成为航运中心的核心区。浦东机场正在建设第四跑道,将成为具有先进起降指挥和基础设施的世界一流的大机场。海运集装箱码头遍布黄浦江到出海口,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的建成为上海海运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这使得上海成为世界上最大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这些方面的基础建设为浦东和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浦东以“天更蓝、水更绿”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开发开放之前,浦东主要是农村地区,总的来看其绿化率比较高,随着城市开发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浦东绿化水平不断下降。在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推进下,浦东的绿化水平又开始回升。世纪公园、防风带防护林、临港滴水湖等大型绿化基地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人均绿化率。2005年浦东绿地面积为8439万平方米,到2013年增长到13166万平方米,但是人均绿化面积还有所减少。2005年人均绿地面积24.42平方米,2013年为24.02平方米。[86]这主要是外来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

城市规划包括道路规划、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区域规划等方面。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的重要体现。浦东陆家嘴CBD地块建设规划设计,吸收和借鉴了包括法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使得城市规划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浦东大型工程和建筑大部分都采取国际招标的方式,以更现代化的方式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总之,这些方面都实现了浦东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