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例强迫症引发的危机

一例强迫症引发的危机

时间:2023-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初步评估强迫症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主要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类。总体来看,王同学的行为属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混合。而且严重的强迫行为会使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认知行为疗法是让患者长期暴露于引发焦虑或强迫行为的环境中,同时克制其强迫行为。
一例强迫症引发的危机_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南

(一)事件描述

王同学,女,大二,从小就被教育要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要求放学回家后洗手要做到“一洗二清三消毒”,还要求每周对学习用品进行消毒。时间久了,该同学在生活中总是怀疑有细菌存在,特别害怕“脏”东西。平时洗脸就会花很长时间,总觉得没洗干净,还留有细菌。每次洗手要求自己洗20次以上,少了就得重洗。晚上整理衣服时总是小心谨慎,有时要反复好几次,不然就觉得衣服会被弄脏,非常难受。她也不敢随便和他人接触,生怕沾上细菌。她还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清洁工作,否则内心就感到烦躁空虚,以至于最后这种过量的清洁工作成了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初步评估

强迫症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主要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类。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冲动意向,可分为强迫思维、强迫表象、强迫性恐惧和强迫意向。比如王同学总是怀疑有细菌存在,怀疑东西洗不干净,这就是属于强迫怀疑,是强迫思维的一种。而强迫行为则是为了阻止或减轻这种痛苦而产生的刻板行为,主要有七类: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计数、强迫整理、强迫仪式行为和强迫性迟缓。王同学的行为很明显属于强迫洗涤,由于强迫怀疑使她觉得稍稍接触了其他东西就会沾上细菌,因此她不得不反复清洗和做清洁工作来排解内心的焦躁不安。总体来看,王同学的行为属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混合。

小贴士8:强迫症诊断标准(CCMD‐3)

强迫症是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患者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症状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

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患者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患者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1.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恐惧症等;

2.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特别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性强迫症状。

(三)启示

强迫症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或成年早期起病,因此大学时期是强迫症的一个高发时期。强迫症起病较慢,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且强迫症的发作往往会伴随着其他心理障碍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障碍;另外,社交恐惧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和特殊恐惧症也可能会出现。强迫症引发的痛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导致当事人自杀,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校园危机事件,但是许多患者在疾病初期会极力掩盖症状,多数要经历5~10年才会进行治疗,所以尽早发现早期强迫症患者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十分关键。

轻微的强迫症也许并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但是严重的强迫症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因为强迫观念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的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这些想法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虽然患者极力抵抗,却无法摆脱。而且严重的强迫行为会使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强迫症是一种较难治疗的心理障碍,一般会使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药物疗法中目前首选的药物是作用于5‐HT的氯丙咪嗪和SSRI(如百忧解、帕罗西汀)。但由于药物治疗有副作用,且停药后易复发,所以还需要心理治疗的配合。心理治疗有三种,即心理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森田疗法。心理分析疗法的目的是让患者正视其真正害怕的东西,揭示被压抑的冲动。而认知行为疗法是让患者长期暴露于引发焦虑或强迫行为的环境中,同时克制其强迫行为。由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比较好,心理分析疗法一般都会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使用。另外,森田疗法的理念是顺其自然、忍受痛苦,主要对强迫观念有效而不太适用于强迫行为。

如果患者病前人格健康、社会及职业方面适应良好、起病有明显诱因、症状呈发作性等,往往预后较好;相反,如果患者病前有不良人格、病前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差、童年期即起病、强迫症状怪异、伴有抑郁障碍,往往预后不良,需要关注其预后过程。

推荐书籍:

1.东振明.走出强迫症——找回美丽的日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美]施瓦兹等.脑锁——如何摆脱强迫症.谢际春,茗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