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1 权力控制模型
权力控制模型(power-as-control,PAC)是Fiske(1993)提出的一个权力如何影响刻板印象(stereotype)和注意的模型。首先,权力就是控制。其次,通过对对象形成偏见和歧视,刻板印象具有控制作用,没有人愿意被刻板化。因此,对权力小的人形成刻板印象可以成为权力大的人实现控制的一种途径,而刻板化他人的人通过限制刻板印象群体的行为也增强了自己的权力。换言之,不仅刻板化他人增强了权力,同时权力也加强了刻板印象,这就是刻板印象与权力之间的互相增强关系。就权力对刻板印象的影响而言,权力大的人更容易以刻板化的方式认知权力小的人,而不是相反。
有权力的人不易被刻板化,但没有权力的人却常受刻板印象对待。权力与刻板印象的这种关系进一步影响不同权力个体注意的方向。在权力不平等的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会注意那些有权力的人,即注意那些能够控制交往结果的人。为了预测和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人们搜集有权力人的信息以预测他们的行为。相反,由于权力大的人不受权力小的人的控制,因此也没有注意权力小的人的必要。并且有权力的人经常面对众多无权的人,所以注意的能量限制也使他们不能充分认识了解无权的人,而是对他们类别化,即形成刻板印象。因此,注意决定了谁对谁有详尽认识以及谁把谁刻板化。
有权的人对无权的人进行刻板化认识有两个途径:①忽视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这是不费力的途径,通常无条件地发生;②注意与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这是有意识的途径,只有在感到有义务判断他人时才发生(Goodwin,Gubin,Fiske & Yzerbyt,2000)。换言之,有权力的人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花精力去了解无权的人,而无权的人总是努力搜集有权力人的个别信息以了解他们、预测他们的行为(Stevens & Fiske,2000)。
2.1.2.2 接近/抑制理论
Keltner等人(2003)在以往权力研究的基础上,用接近和抑制的观点(Carver,Sutton & Scheier,2000; Higgins,1997)整合了权力产生的结果,提出权力的“接近/抑制理论”,认为提高权力可以激发“行为接近系统”(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BAS),行为接近系统引发与奖赏相联系的行为。相反,降低权力可以激发“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行为抑制系统引发应对威胁和惩罚的行为。如图2.1所示,权力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影响都可以用接近/抑制系统来整合。与权力小的人相比,权力大的人更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Berdahl & Martorana,2006),更以自动化的方式加工信息,其行为更不受约束,更认为自己的环境充满奖赏而没有威胁(Anderson & Berdahl,2002; Galinsky,et al.,2003)。
接近/抑制理论认为权力大小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社会环境,提高权力将产生自动化的社会认知,降低权力将产生控制性社会认知。自动化社会认知(automatic social cognition)是快速的、轻松的认知,更多的使用认知启发式和简单的规则做判断(Bargh & Chartrand,1999)。前面提到的权力大的人以刻板印象的方式认识权力小的人就是自动化认知的一种,因此,接近/抑制理论扩展了权力控制模型。并且,由于权力控制模型局限于权力与刻板印象的关系,多少包含着权力产生消极结果的含义。而接近/抑制理论用接近/抑制这一中性的概念整合权力产生的结果,不仅解释了权力引起的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在内的广泛效应,也没有直接把权力的结果贴上“消极”的标签。
图2.1 接近/抑制理论对权力结果的总结(Keltner,et al.,2003)
2.1.2.3 抽象认知假设
在提出权力的抽象认知假设(the abstraction hypothesis)之前,Smith和Trope(2006)总结了权力控制模型和接近/抑制理论。他们认为两个理论的共同点在于权力大的人比权力小的人以更省力、更欠深思熟虑、更多启发式和更自上而下的方式认知社会事件。然而,一方面,权力产生的自动信息加工特征并没有得到直接验证;另一方面,两个理论所探讨的认知领域仅限于人际知觉等社会认知过程,这并不能推广到当权者所面对的现实情况。
根据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相对于较近的心理距离事件,人们对较远心理距离事件(psychological distant event)用更抽象心理模型或者说更高水平的解释(higher level construal)来表征(Trope & Liberman,2003;孙晓玲,张云,吴明证,2007)。如前所述,权力大的人对他人的依赖程度小,而高度的独立性产生与他人相区别的感觉,因此拥有权力使人在心理上采取较远的视角认知自己的情境。Smith和Trope(2006)提出权力产生抽象认知的假设,认为相对于权力小的人,拥有权力使人以抽象的方式加工信息:他们抽取数据的核心特征,关注核心方面,探测结构,在更高级水平上将数据类别化。该假设进一步指出,信息加工的抽象性与自动化或控制性没有必然的联系,抽象的加工既可能是自动的,也可能是控制的。此外,抽象信息加工的对象可以是拥有权力者所面对的任何认知任务,而不仅是人际知觉任务(Smith & Trope,2006)。新近的研究表明,不仅权力产生抽象认知,抽象认知反过来也会增强权力感(Smith,Wigboldus,& Dijksterhuis,2008)。
2.1.2.4 权力的目标理论
2.1.2.4.1 目标激活理论
Chen等人(2001)把权力与目标联系起来,认为目标像特质、刻板印象等概念一样被储存在记忆中,权力的效应可以通过权力-目标心理联结(power-goal mental associations)来理解,任何与权力有关的线索都可以激活记忆中被表征的目标。不同个体有不同的权力-目标联结,有的人把权力与自我导向的目标(self-oriented goals)相联系,权力的激发将激活自我服务的目标。例如,对有性骚扰倾向的男性来说,权力的激发提高了他们对女性下属吸引力的评价(Bargh,et al.,1995)。有的人把权力与社会责任目标(social-responsibility goals)相联系,权力的激发将产生关注他人视角和需要的行为。例如,具有关系取向的人在权力启动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赞许性反应(Chen,Lee-Chai,& Bargh,2001)。需要指出的是,以自动化动机理论为基础,权力的目标激活理论认为权力引起的目标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
2.1.2.4.2 目标导向理论
Overbeck和Park(2006)结合管理和组织行为的研究,对权力控制模型进行了批判和发展,他们认为:根据权力控制模型,下属更多地注意和收集来自上级的信息,而上级(领导者)很少关注下属,这并不符合领导者的全部实际情况。因为领导者的任务不仅是实现生产的任务,还包括解决与人有关的问题和决策,组织联盟时也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根据情境的需要展现关系取向的行为,等等。简言之,领导者面临的所有任务都需要注意力的分配,每一个任务都在争夺领导者的注意资源。因此,领导者的行为是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的目标导向行为,而注意力则被灵活运用于所需的任务和目标中。也就是说,权力使注意成为实现特定目标的灵活的工具性信息加工手段。例如,领导者(权力大)在执行以人为中心的目标时,对权力小的人形成很好的个人化(individuated)认识,这个结果与权力控制模型的类别化认识(即刻板印象)形成对照(Overbeck & Park,2001; 2006)。目标导向理论认为与权力相关的目标驱动注意的方向,是有意识的过程,而前面的目标激活理论认为目标的激活是无意识的。
2.1.2.5 权力的情境聚焦理论
“权力的情境聚焦理论”(the Situated Focus Theory of Power)是认知的情境化视角(a situated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和权力分析相结合的产物(Guinote,2007b)。首先,认知本身并不是它自己存在的依据,认知不能通过图式、原型、刻板印象等描述外部现实的静态表征来工作。相反,认知的情境化视角认为,认知和行为是建构在每时每刻的情境基础上的动态过程,情境线索和具身模式(embodiment)对知觉和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其次,权力的本质是不对称的控制,与权力小的人相比,权力大的人对事物有较强的控制感和预测性,较少受无关环境的限制。因此,当认知主要受情境线索驱动时,权力大的人有更多的自由只选择该认知所需的信息进行加工,而权力小的人需要注意各种来源的信息并对其深入加工以提高对事物的控制感和预测性。实证研究发现,权力增强了对易提取信息的依赖(Weick & Guinote,2008),提高了对情境可供性(situational affordance)的反应(Guinote,2008),这些结果都是权力产生情境聚焦行为的反映。
需要指出的是,权力的目标理论认为权力引起与目标一致的行为,而权力的情境聚焦理论认为权力产生情境聚焦的行为,这不是矛盾吗?实际上,两种理论并不矛盾,它们都认为权力大的人比权力小的人其心理和行为更自由,更不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按照权力的情境聚焦理论,不管个体当前的行为主要受愿望和目标驱动,还是主要被情境线索激发,权力大的人都更能保持和完成该行为。因此,权力产生与目标一致的行为可以看作情境聚焦理论的特例(Guinote,2007a)。此外,目标激活理论基于权力-目标联结的个体差异,目标导向理论基于组织目标的情境要求,两者都在人际的层面讨论权力的效应,而情境聚焦理论结合了人和情境两个因素,并且将权力效应的讨论扩展到与权力无关的情境之中,认为权力的不同全面地改变了人的心理和行为。
2.1.2.6 对权力的社会认知理论的简评
权力的社会认知理论将权力与社会认知过程结合起来,是社会心理学转向社会认知研究这一整体发展趋势在权力研究领域的一个具体表现。仔细分析发现,除了接近/抑制理论是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之外,其他理论均为一个已经相对成熟的社会认知理论与权力分析相结合的产物。权力控制模型是刻板印象理论与对权力控制作用分析的结合,抽象认知假设是解释水平理论与对权力距离分析的结合,目标理论是自动化动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与对权力产生目标导向行为的分析之结合,情境聚焦理论是认知的情境化视角与对权力产生自由的分析之结合。因此,作为诸多社会认知过程发生的重要情境背景,权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如目标导向)影响了人的各种社会认知。权力的社会认知理论的蓬勃发展正反映了社会认知的视角在整个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迅速扩展。
虽然不同的理论来源于不同的背景,但权力理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联系。其中,抽象认知假设是对权力控制模型和接近/抑制理论的发展,它将权力产生的信息加工过程从人际情境扩展到个体面对的所有情境。同样,情境聚焦理论可以看作对两种权力目标理论的扩展,它将权力产生的目标一致行为变成情境聚焦的特例。权力理论的这种发展线索体现了研究者逐渐将权力看作其理论的核心,而不仅是各种社会认知过程发生的情境背景。如果抽取不同权力理论对权力的共同认识,而不把权力的分析限定在某种已有的社会认知理论之中,有望推动形成关于权力的更具整合意义理论的形成。
此外,从权力产生结果的性质来看,除了权力控制模型隐含着权力产生消极结果(刻板印象)的观点之外,其他理论都把找出权力与接近/抑制系统、抽象认知、目标等基本心理和行为过程的关系作为主要任务,这种思路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权力的认识,超越了以往一般社会科学界关于“权力是否产生腐败”这种古老的单一化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