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学院科研工作顺利通过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学院科研工作顺利通过

时间:2023-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不断改革和创新内部管理制度,大力鼓励学术创新,学术成果逐步国际化,科研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5月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考核评估。此成果于2004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内部探讨奖。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上海财经大学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在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效益上取得了较大突破,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立项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量大幅度增加,SSCI/SCI/EI等国际著名检索论文数量明显增加,海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显示了学校为国家和地方提供重大决策咨询服务的综合研究实力。

10年间,上海财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科研成果获奖等方面的主要情况如下:(1)课题立项共获得各类科研课题经费资助19173.66万元,立项各类课题30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6项,省部级项目809项;(2)公开发表论文10345篇,其中在我校权威刊物A类上发表论文159篇,在SSCI/SCI/EI刊物上发表论文534篇;(3)共出版各类著作、教材2539部;(4)获得各类省部级科研奖励228项。

1.主要成绩

(1)高质量科研成果稳步增长。学校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提升,10年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1项,其中2010年学校承接的4项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占上海市各社科研究单位承接总数的31%。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特别是在国际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不断攀升,共发表SSCI/SCI/EI论文534篇。据《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学校教师在SSCI经济学学科方面发表的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三位。2004年学校会计学院原红旗教授在会计学国际顶尖刊物Accounting Review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是我国国内学者在该刊物发表论文零的突破;学校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数和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数也呈稳步增长态势。

(2)科研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并取得良好效益。学校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组织联合攻关,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应用对策性成果,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先后开展的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内部研讨C方案研究、世博会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系列研究、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系列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为上海市的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得到了有关党政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专家提交的成果专报《我国政府补贴民用大飞机产业的建议》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部门的重视。学校发布的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系列、“财政透明度”报告、500强企业竞争力排行榜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3)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大力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立了15个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各基地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党政决策提供决策咨询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部分基地形成了一些特色,具备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不断改革和创新内部管理制度,大力鼓励学术创新,学术成果逐步国际化,科研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5月会计与财务研究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考核评估。“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使学校经济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科研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学校大力加强制度创新,以改革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质量为标准,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给予更高的评价和奖励,以调动教研人员加强科研创新、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二是采用主流评价体系,完善和健全符合我校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三是进一步健全我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体系;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健康发展的约束机制。

2.主要经验

(1)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学校以推动科研内涵发展、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为原则,大力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着力构建符合研究型大学发展定位需要的科研体制机制,为学校科研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改革具有全方位性,二是改革以质量导向为核心,三是改革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原则。这些改革思路将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经验。

(2)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提高各类纵向课题的立项率和完成质量。在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中,学校认真总结分析近年来申报工作的经验,不断创新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工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申报的立项率。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学校建立了项目管理全程跟踪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为项目完成率和优秀率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这些举措保证了学校近几年国家级项目和上海市社科项目的完成率和结项率一直保持在上海市前列。

(3)积极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学校创新工作思路,围绕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上海举办世博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主动组织了多项跨学科、跨院系、整合全校资源的重大项目研究,科研成果得到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这些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开展应用对策和决策咨询类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有力提升了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能力和为党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

(4)大力引进海外学者,科研成果国际化日趋显著。学校近年来引进了一大批海外优秀学者,有力提升了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引进海外学者的影响效应和带动效应也日益凸显,存量教师的科研成果国际化水平也获得了提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与时俱进,适度调整上海发展战略——“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内部研讨C方案

这是2003年学校受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领导小组委托牵头研究的“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内部研讨C方案的成果。课题负责人谈敏。此成果于2004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内部探讨奖。

2003年上半年,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了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旨在形成一个指导上海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战略(包括战略思路及行动纲要)。学校受大讨论领导小组的委托,负责联络全市各高校的有关专家,主持“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内部研讨C方案(反证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努力,课题组圆满完成了11个分课题及总报告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受到大讨论领导小组的好评,并先后向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常委、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作了汇报。一些研究成果转化成市领导的决策参考资料,不少研究成果在报刊上发表。

2.世博会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系列研究

从2008年起,学校世博经济研究院与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整合学校各方力量,先后完成了《世博会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系列研究》、《后世博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瓶颈、动力和机制系列研究》等系列课题。这些课题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了举办世博会对上海社会经济的影响,获得了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同志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为十二五规划做准备”,有关观点和对策建议转化成为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的决策依据。这项课题的报告还获得第七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3.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系列

从2007年开始,学校应用统计研究中心每年发布“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系列”,指数系列包括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投资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者满意度指数。这套指数系列是我国第一个由高校发布的城市指数系列,且是我国第一个城市指数系列。

每次指数的发布都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新闻媒体做了大量的采访和深度报道。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统计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对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系列的发布纷纷给予高度评价。一些专家认为,该指数系列是“上海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和晴雨表”,并且对统计学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4.千村调查项目

学校从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大学生千村调查项目,2008年组织了1409名本科生、研究生深入农村参加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为“我国农村基本状况调查”;2009年组织了2520名本科生、研究生深入农村参加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调查”。2009年1月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上海财大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专题报道。国务委员刘延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做出重要批示。调查研究成果报送有关部门后也引起了财政部、教育部、卫生部等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10年的调查主题为“我国农民收入状况调查”。该调查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

5.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上、下)》

谈敏教授的著作《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上、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于2010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并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该书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考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入中国的先行思想资料及其沿革发展情况。

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由学校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财政发展报告》,自1999年起开始出版,是国内最早推出的关于财政这一特定领域的年度研究报告。经过12年以来持之以恒的研究与成果发布,对我国财政事业的发展和财政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目前已开始推出英文版)。2010年,此报告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项目资助。

7.徐国祥等:《金融指数产品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

徐国祥教授等的著作《金融指数产品创新及其风险控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于2009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该著作研究了如何从技术上量化风险并从制度上控制风险,弥补了国内在股票指数产品创新研究中缺乏系统性研究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统计指数编制的理论和方法。该著作中的“债券指数编制研究”和“指数产品创新研究”成果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采纳。

8.孙铮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

上海财经大学孙铮教授等的论文《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发表于《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于2009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该文在国内第一次从产权安排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并以这个观点为基础,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理论价值上,该文丰富了已有文献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即第一次从产权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从政策意义上讲,该文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债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和改进方向。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和规划

1.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研究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服务、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追求卓越为目标,以内涵建设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向着“创建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稳步迈进。

2.战略规划

(1)加强科研方向的引导。大力倡导“问题导向”的原创性研究和系统性研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大力倡导“文理结合”的研究范式,积极开展前沿、新兴交叉研究。

(2)创新和完善科研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科研考核办法,逐步淡化短期考核和计件考核,逐步推行代表作制度、同行专家评议等通行学术评价方法,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引导和鼓励团队攻关,培育跨学科、跨院系的科研创新团队。

(3)加强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和研究力量,重点建设若干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以跟踪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为研究导向的研究基地。进一步探索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研究基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4)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引导教研人员的研究范式与国际主流接轨,推进国际科研合作,通过主动的国际交流将我校优秀研究成果推介出去。

(5)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与管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宣传教育,提高教研人员的学术自律意识和学术道德修养。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化建设,加大惩处违反学术规范行为的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