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设人文学科的好处与坏处

开设人文学科的好处与坏处

时间:2023-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开展“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调研报告》,出台了《华中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目前学校的人文社科专业涵盖4院1所2部,拥有一支近326人的师资队伍,有18个专业,6个博士点,25个硕士点。省级科研基地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

“十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76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在SCI、SSCI、《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明显增长;获国家和省部级奖41项,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篇,提名奖2篇,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在“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的办学模式指导下,积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与繁荣之路。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各院系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和部分专家,共同研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组织各类学术讲座,邀请各界人文社会科学名家来校讲座;借助学校广播、学校网络、海报等媒体宣传人文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的先进事迹,展示他们的科研成果,并通过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不同学科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等途径,确立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全方位地凸显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出台政策,制度保证

一是认真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人文社科发展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明确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

二是开展“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调研工作,根据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调研报告》,出台了《华中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三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组织保证。随着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师生比例越来越大,学科专业越来越多,研究项目和经费逐年增加,学术活动日益频繁,为进一步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学校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设立专门部门和岗位,专人负责人文社科发展的相关事宜。

四是重新修订《华中农业大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了各种人才引进计划、南湖学者资助计划、教师出国培训计划、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优秀教学团队培植计划等,这些计划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都单列指标,并给予一定的倾斜。

3.举措得力,加强管理

一是实施学科建设重点培育工程。充分利用“211工程”经费支持,以项目为纽带,组织队伍,优化结构,加强建设,确保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科研水平和队伍建设再上新的台阶。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巩固农业经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对土地资源管理、法学、社会学进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按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对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进行省级重点学科培育;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标准,对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进行培育,真正落实学科建设三级责任制。

二是实施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工程。按照“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要求,重点建设了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瞄准学科发展前沿,以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理论创新为主导,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促进学科交叉和体制创新。

三是实施名师、名所、名篇、名著培育计划。学校先后制定《创新团队培植计划》、《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评审办法》、《高水平论文培植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积极支持教师大胆探索和创新,鼓励他们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四是实施科学研究谋划培育计划。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个性化研究、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研究、对新农村建设有重大作用的研究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给予前期支持。根据青年教师自身的兴趣将其纳入科研创新团队,使其在学术带头人的悉心指导下进步成长。为此,学校设置了重大培育项目、新兴研究领域培育项目、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培育项目、标志性成果培育项目、优秀人才培育项目、创新团队培育项目、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青年教师科技创新专项。

五是鼓励交叉,促进融合。学校一直致力于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的方式促成人文社科与农科、工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近70位人文社会科学专家主动将“触角”伸向农业技术领域,紧密围绕水稻、油菜、棉花、柑橘、生猪、蔬菜、水产品、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农产品加工、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政策等富民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人文社会科学与传统优势农科相结合的学科交叉研究,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搭建了坚实的人文平台。

六是促进转化,服务社会。学校始终坚守“人文社会科学专家的工厂在广大农村”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和“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传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作用。学校启动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的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和“百名教授进百企”的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了综合性“两江”(长江、汉江)流域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基地37个,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2006年,为给我国的油菜产业发展状况“把脉”,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围绕循环农业发展、食用油供应安全、国家能源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攸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提出了“应加大油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的建议。还就加强油菜实用品种研究、示范与推广提出了切实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该建议经农业部进行决策咨询后,直接促成了国家出台油菜良种补贴的重大惠农政策。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中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这项成果由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祁春节教授主持完成,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科学)三等奖。

此成果首次构建了一个我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适合评价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将“钻石模型”和SWOT方法引入园艺产业的研究,构建了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拓展了模型的应用范围。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园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验证,使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我国园艺产业发展应力争实现“四大转变”,实施“四大战略”;本研究前瞻性地运用了产业链管理理论,为加强我国园艺产业链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体现了应用性研究的决策参考价值。

该成果对解决“入世”初期提升我国园艺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产品出口这一现实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园艺产业经济研究和农业经济学科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该项成果提出的政策措施操作性强,具有较高应用价值,预期应用前景好,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广泛认可,在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的规划、计划以及决策中直接被采纳和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我国园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农村土地流转研究

这项成果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钟涨宝教授主持完成,荣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此成果从理论上总结了国内外土地流转政策变迁中的农户利益保障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在土地流转中以土地换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社会整合发展的理论指导。农户(或农民)利益导向的土地流转的理论观念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实践方向;“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兼顾的指导原则为农村土地流转效果提供了衡量指标。对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国外土地流转经验的深入分析,对完善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及流转机制具有重要的实际运用的价值。该成果从社会学、经济学学科交叉的角度深入分析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保障等社会问题和土地流转机制中的社会关系产生的作用和原理,丰富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理论中社会学的理论思想,为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理论逻辑。

3.粮食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这项成果由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王雅鹏教授主持完成,荣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该成果通过对粮食安全保护理论和规范的论证以及我国粮食安全保护历史演进的分析,指出了粮食安全保护的目的、手段与措施以及保护水平度量的方法,并对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护的必要性、粮食安全保护政策演变的轨迹、粮食安全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有关粮食安全保护实际时机和切入点选择、保护额度大小和保护期长短确定的独到见解,为我国粮食安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成果分别就粮食与粮食补贴政策、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加入WTO、水土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提出了完善和改进补贴政策、促进粮农增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有效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和冲击、高效合理利用农业水土资源、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系列对策和建议。该成果还对我国发达地区的台湾、次发达地区的湖北、欠发达地区的陕西的粮食安全保护问题做了实证分析,这对我国有效地保护粮食生产和粮农利益,有效地推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4.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与应用

此项成果由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土管学院李崇光教授主持完成,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软科学)二等奖。

它引入和完善“国内资源成本模型”研究方法,将其运用到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实证分析中来,丰富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体系,拓展了理论研究的视野。研究方法上,通过修正、改进和运用国内资源成本模型(DRC)研究方法,完善了原有研究方法,较好地实现了与国际对接。在实证分析中,在国内首次全面系统地对十二种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及其与贸易结构的整合性进行了测度,研究结论为国内农产品贸易、营销等相关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广泛认可。其中,对各种农产品比较优势水平、影响因素的测度结果有助于客观、科学地认识我国农业优势与劣势,体现了应用性研究的价值。作者在1996年最早引入并采用DRC研究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此后国内多家研究单位也纷纷借鉴这一方法,项目所带来的“学习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国外先进方法在国内的传播和推广。其中“对于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评价结论”、“调整农业国内支持,建立与WTO规则相容的农业支持体系”等内容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财政部农业司、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湖北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办公室等单位在讨论和制定有关农业和农产品生产支持政策时,吸收和采纳了部分研究成果。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继承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紧扣时代主题,扎根社会实践,按照科学人才观的要求改进管理机制、科研机制、人才机制和评价机制,为繁荣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再创佳绩。

1.营造校园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努力构建“突出思想、突出时代、突出特色、突出主体”的校园文化,使其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和价值准则,以取得以文兴校,以文培德,以文养性的效果。

2.探索有效机制,促进人文社科研究

将项目、人才、团队、基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支持,基地建设,造就一批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学科领军人物,一批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研究骨干,一批功底扎实、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博士队伍,搭建“领军人物——研究骨干——青年博士”三位一体的学科梯队和学科广泛交叉、深度融合的研究团队,培育一批学术精品。

3.完善评价体系,倡导优良学风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基于理论、突出问题”,“专业引领、整合力量”,“强化服务,顶天立地”的原则,将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鼓励研究积累,强调大胆创新,倡导优良学风,营造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良好氛围。

4.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声誉

从管理上,学科、学院、学校三层组织做到层层有计划,层层有安排;从方式上,广泛吸纳群众意愿,既要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也要照顾到少数人的特殊要求;从范围上,不仅要加大国内交流,更要积极争取国际交流;从领域上,不仅要有学科内交流,还要有学科间交流;从内容上,不仅有学术上的交流,还要有人文艺术上的感染与熏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