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经典纪录片安徽

人文经典纪录片安徽

时间:2023-02-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承担了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承担了国家大型史学工程“清史编纂”项目中的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评估。校内科研机构也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管理,进而形成了教育部、安徽省、安徽大学三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
安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安徽大学始终坚持“高标定位、服务地方”的方针,加强科研组织管理,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强化产学研用结合,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一、总体情况

安徽大学是拥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该校始终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始终心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始终以安徽的建设发展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明确作为安徽省属地方综合大学的功能定位,强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导向,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主动适应安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现有人文社科类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普通教育文科本科专业43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

二、主要成绩

(1)在社科项目和科研经费方面。共承担科研项目995项,获得科研经费3466.747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5项,部委项目166项。承担了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承担了国家大型史学工程“清史编纂”项目中的7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获得突破,入选成为“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首席专家单位。

(2)在社科成果和获奖成果方面。共取得科研成果9657项。其中,发表学术论文9018余篇,CSSCI引用2200余篇;出版著作639部;获得获得省部级人文社科奖励90项,其中,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成果(人文社科类)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2部。

(3)在科研平台方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评估。获批建设“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等3个首批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并通过评估验收。2009年新建立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校内科研机构也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管理,进而形成了教育部、安徽省、安徽大学三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该校编辑出版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安徽省高等院校优秀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该校图书馆藏书丰富,学科齐全,各种纸质文献约270万册,藏书品种齐全、综合性强,以人文社科、古籍、安徽传统文化以及安徽地方文献特藏见长。

(4)在学术交流方面。十年来,该校举办社科类国际性学术会议10多场,全国性学术会议60多场,举行全校性学术报告会200多场,该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9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的巴库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

三、主要经验

(1)围绕地方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项目;同时,主动参与巢湖治理,以巢湖污染防治、生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有序发展作为核心研究方向,承担了首批安徽省巢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受到国务院的重视;《安大要情》得到省委王金山书记的批示;《决策参考》进一步推进皖北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徽学研究中心是安徽省连续四届国际徽商大会的学术支持单位,还为黄山申报联合国自然文化双遗产和黄山市实施建设“文化大市、旅游大市”战略提供咨询和支持,提高了黄山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2)围绕解决安徽经济发展中技术问题,加强对策性研究。该校“三农”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近年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对策性研究,在农村金融、乡村治理、农村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为安徽省蒙城县、太和县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向有关决策机构提交了研究报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价值的对策和建议,这些规划和建议都已经取得了显著效益。该校社会学系教授多年从事农村组织和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安徽“三农”问题的研究,承担了诸如受安徽省政府委托而从事的“后税费改革时期的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等重要课题研究。

(3)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发掘整理安徽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研究。该校发挥文史哲等多学科的优势,发掘整理优势文化资源,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推进地方文化事业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发展竞争力转化,提高安徽人民的文化生活品位,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徽学研究取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受到罗豪才、何鲁丽等国家领导人和杨振宁、李学勤等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该校还成立了“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和“陈独秀研究中心”等近代皖人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坛,广泛开展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并在淮河流域文化研究,老庄哲学、管子研究,皖江文化研究,桐城派研究,皖南青铜文明研究,黄梅戏研究,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出版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研究专著,在道家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安徽省古籍整理办公室设在该校,以该校教师为骨干,整理出版安徽古籍丛书数十种,许多著作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奖励。

(4)创新科研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该校极其重视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先后实行“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学术创新团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训班”等以培养中青年科研拔尖人才为导向的人才科研支持资助计划,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科研的骨干,该校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名。2007年以来,学校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73名。

(5)加大经费投入。2009年以来,该校投入较大的经费支持社科研究工作,先后设立了“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共资助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项,经费达90万元,青年基金项目64项,经费达128万元。并在重点学科、重点社科研究平台和有特色、有优势的研究团队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对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6)科研管理规范化。规范化管理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004年该校把原有的科研处一分为二,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处以来,加强对学校社科工作的管理。学校颁布了有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平台、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研管理制度。同时,该校不断修订和完善科学研究奖励制度,而且在特色、重大、重点项目与科研成果上加大奖励力度。

四、标志性成果

(1)《古文字谱系疏证》(专著,由黄德宽教授等著,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的关于汉字谱系整理与研究的大型的学术专著,揭示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体系内部字的关系,构建了古代汉字谱系的广义谱系,为进一步揭示汉字发展演变规律奠定了基础。该书从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入手,以地下发现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全面梳理了有关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秦汉文字的地下出土资料和研究文献,揭示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体系内部的发展沿革关系并分层次构建了古代汉字因发展沿革而形成的谱系。此书既是一部研究性专著,也同时兼具工具书便于使用的功能,为更多学者利用古文字研究成果提供便利,对深入研究现代汉字,进一步推动当前汉字规范化工作,科学编写语文教材和制定语文教学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成果(人文社科类)一等奖。

(2)《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专著,由吴春梅教授等编著,201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转型发展为切入点,围绕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以专题的形式,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业、城市和金融以及导淮等方面,探讨了各级政府的经济开发政策和措施、不同群体和组织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及相互影响,展现了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历史全貌。侧重从经济开发的角度,对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变迁的具体表现、条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具体、系统和深入的动态考察。并入选华夏英才基金学术文库。

(3)《安大要情》(第一届泛长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层学术研讨会简报)得到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王金山的批示。第一届泛长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层学术研讨会在此校召开,坚持以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安徽大学经济学科为核心,组织全校社会科学学科群的综合实力,并与全省其他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泛长三角区域定位中的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一方面密切关注省委省政府有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地、前瞻性地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研究报告,为高层决策提供有经济科学及社会科学理论依据的参考意见和备选方案;另一方面是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利益,讨论泛长三角区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阐释中部立场,反映安徽声音,为更高层次的重大决策提供更丰富的视点。

(4)《决策参考》是该校创建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之一,宗旨是将一些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形成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报送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进一步推进皖北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皖北及沿淮地区的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课题组在系统研究、整理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皖北文化建设的整体认识,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皖北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5)《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论文,由卞利教授撰写,刊发在《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该文提出了文化生态补偿机制的观点,受到文化部和安徽省委的高度重视。文化部主办的《中国文化报》以《探索建设文化生态补偿机制》为题,对该文进行了转载。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安徽调研》则以《着力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与建设》为题,刊登了作者的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成果为徽州文化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按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学科交叉、集成优势、重点突破”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自身发展中已积累良好基础和具有发展前景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研究,力争在有限的目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引领整体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凝练学术方向。整合力量,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鼓励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研究,推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培养学术队伍。进一步加大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学术领军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以培育新世纪优秀人才为目标,培育优秀拔尖人才;构筑青年人才国际交流和竞争平台,促进青年学术英才全面成长。

(3)建设学术平台。全面推进重点研究基地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资料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地的日常管理;打破学科界限和科研单位间的壁垒,组建交叉学科大平台;推进模拟仿真等试验研究,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扩大学术交流。专门设立学术交流基金,完善学术交流机制;设立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空间;加强校内各学科学术交流,开展多样化的学术交流。

(5)完善学术支撑体系。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图书资料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若干个研究领域特色鲜明的文献中心建设;加快科研管理数据库建设,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网络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质量和实施“安徽大学学术精品出版资助”计划,不断提升学校学术知名度。

(6)拓展社会服务。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安徽省地方政府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建若干个科学研究和咨询机构,建设“安大智库”品牌;支持高质量人文社科普及读物的出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人文学科文化知识;鼓励产学研用结合,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方式,积极探索人文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7)提升学术国际化。通过与海外姊妹学校开展合作,组织多方力量,开辟多种渠道,努力在学校建设若干国际化的研究中心;通过外语培训、组织海外访学、进修等途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科研人才;结合学校海外孔子学院建设,组织优势特色学科,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