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刊登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重要学术阵地。它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在国内外人文学术界享有巨大声望的学术期刊。
此刊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是学界五十多年来对此刊的广泛称誉。创刊伊始,华岗社长就规定,此刊每期尽可能推出一个新作者,每期至少要有一篇论述现实的文章。因此,一大批著名学者在此刊刊发了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或代表作,如李泽厚、庞朴、李希凡等。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著名学者大多在此刊上发表过文章。此刊为此而驰誉学界,广受称道,在数代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刊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一贯的学术风格,“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是此刊的办刊宗旨。力争在全球文明的滋养下,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是此刊的最终追求。
由于其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此刊早已迈出国门,走向国际汉学界。创刊不久,此刊就以其高端学术追求成为整个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1955年12月,高教部就曾要求山东大学代表国家向英国、日本、苏联和越南等国的国家图书馆赠送此刊。郭沫若先生赴日考察时,曾应日本方面的要求,专门携带此刊50本进行交流。如今,此刊已经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期发行量600余份。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多订阅、收藏此刊,哈佛大学更将此刊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一起列为其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
近年来,此刊在学术界继续引领着学术的发展。2006年第2期创设“疑古与释古”专栏。该栏所刊发的文章覆盖古史学、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文字学、符号学以及出土文献研究等众多学科领域,不仅对古典学研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和反思,也为古史重建工作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分析和见解。系列文章面世后,短时间内即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国内各大文摘杂志和多家报纸纷纷予以转载、报道。此一讨论被《社会科学》杂志列为2006年度“四大人文学术热点”之一,也受到了日本汉学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10年,此刊开展的“中国社会形态问题”大讨论被《光明日报》和《学术月刊》共同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
由于始终如一地坚持“学术为本,质量立刊”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此刊几乎囊括了所有相关重要奖项。1998年、2000年,此刊连续获得“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1999年,此刊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和“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称号。2002年,此刊同时获得三项荣誉:“国家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2003年,此刊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选的学术期刊之一。2005年,此刊获得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此刊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称号。2010年,此刊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社科名刊”称号。2011年,此刊荣膺“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殊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