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于2001年2月成立。经过十年的努力,这个教育部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队伍和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特别是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总体情况
十年来,此中心研究人员以基地署名发表学术论文667篇,学术著作75部,提交各类研究报告三十余份。此中心已初步确立了此领域的国内外学术领先地位。
目前,此中心拥有研究人员21人,其中专职研究员14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达100%,平均年龄47.5岁;有长江学者2人,百千万人才1人,跨世纪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人才2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8人、博士生导师8名。
此中心拥有独立的办公科研用房540平方米。其中办公室8间、会议室2间、博士生工作室2间、图书资料室1间。
此中心图书资料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独立构建完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年鉴体系;另一方面与南京大学商学院共建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可供中心使用的资料室有中文图书55000册,外文图书5100余册;中文期刊86种,外文期刊45余种。
近期,此中心对网站页面、内容再次作出重大调整。网站的内容分为主页、中心简介、学术研究、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江苏高层发展论坛等板块。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队伍建设“传、帮、带”,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首先,通过“传、帮、带”,注重培养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国内外配置合理的梯队。此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经验、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均达到较好的状态,科研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其次,将科研方向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年轻学者有努力的方向,形成中心的学术发展持久力。
十年来,此中心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现代化的率先实现四个科研方向。一方面,在研究方向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安排中,将科研方向引导与培养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服务国家和社会,坚持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
此中心致力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其突出成果之一就是,坚持十余年不中断,共举办27次“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以下简称“论坛”),逐渐成为江苏省发展中重大问题最重要的决策咨询平台,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此论坛持续十多年且越办越兴旺。其关键是有一个好的机制和制度:一、省委主要领导和学者共同协商确定议题;二、对于会议确定的议题精心准备;三、省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每次亲自参加并作为研讨者发言;四、来自于不同领域,拥有各种知识结构、论述视角的论坛成员在这里各抒己见;五、会议程序精心安排,采用邀请发言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的方式,明确主题,杜绝冗长、空洞之谈。目前,此论坛已被社会各界誉为南京大学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之后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另一个重要学术品牌。
(三)注重理论的自身特点,关注研究的国际性
2005年以来,此中心和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建立学术交流计划(每年一次会议),共同进行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日本东海地区的比较研究,迄今已举办五届研讨会。通过上述研讨机制,针对中日两国的两个制造业密集地区,就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变迁进行学术讨论,尤其是对产业集聚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新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得中日双方学者的研究视野突破自身区域范围的限制,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思索中国的区域之间、中国和日本之间,乃至全球经济竞争的新格局。2011年,此中心完成了论文集《中国长三角与日本东海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共三辑)的出版工作。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洪银兴、刘志彪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该著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与合作、产业分工和竞争力、上市公司、城市化以及外资企业的投资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突出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机制的描述与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对于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专著出版之后,在学术界相关领域的论文、著作中,多年来被引用率名列第一,其累计被引用率远远高于其他著作和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的企业管理者、地方政府经济职能部门的官员,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战略分析参考读物。
(二)《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报告集,南京大学出版社,共四辑
1997年1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焕友和南京大学副校长(现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洪银兴教授共商创办了“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十多年来,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27次会议。围绕“论坛”提交的论文和研究报告,此中心陆续编辑出版了四辑《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报告集。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此中心接待了许多外省市部门领导,介绍举办论坛的经验,并赠送《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报告集。
(三)《长三角托起的中国制造》等系列专著(五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心通过自设课题的形式,选择了五项专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系列专著,于2006年3月出版。2007年,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被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选为中央制定“长三角地区发展规划建议”参考文献等。
2007年7月,《长三角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出版。该著作受到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的高度称赞。在“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上,他要求全省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四)《中国长三角与日本东海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此中心与日本名古屋大学经济学部展开合作,形成了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地区发展比较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中心经过筛选编纂出版了该系列论文集(共三辑),得到了中外双方学者的高度赞赏。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一)注重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安排好自设课题
加强中心自设性课题的选题及组织实施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自设课题”拟安排20万元。初步拟选的五个课题领域为:
(1)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的现实敏感问题;
(2)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劳动力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问题;
(3)长三角地区的“科、教、文、卫”体系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问题;
(4)长三角地区的贸易、金融、地方财政、政府行为等现实问题;
(5)长三角地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三农”、政府行为等现实问题。
(二)注重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安排好数据库建设
将数据库建设与自设课题相结合,在上述五个领域的自设课题实施中,安排专门人员采集、协作采集、购买等手段推动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建设拟安排10万元,力争五年内完成中心的基础性数据库建设。
(三)加强日常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不断总结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水平,在科研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效率,共创和谐高效的机构工作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