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十年来,随着语言文字信息化进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在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构建发展平台、孵化标志性成果等方面,全面实施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在古文字、近文字、少数民族文字以及现代汉字认知领域的数字化系统研发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行列。
此中心率先组建汉字信息化与认知实验室,组织跨学科攻关,通过一系列国家、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研发,攻克古文字数字化过程中瓶颈性制约难题,取得数字化研究手段在传统基础学科研究中应用的突破。《光明日报》(2002年5月23日)对此进行过专版报道。此中心构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字数字化平台,其系统和功能主要在于:(1)研制了电子资料库系列、古文字字库系列和已经投入使用的相关电脑程序系列;(2)基于上述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一系列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如《古文字诂林》、《中古汉字流变》等;应用研究型填补空白的成果,如《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等系统软件、“疑难字输入法”(2006)等专利,体现了中国文字数字化研究与应用的国内外领先水准;(3)依托中国文字数字化平台,为国家语委提供了基于中国文字属性库调研的标准化系列咨询报告,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十年来,此中心作为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目标明确,特色鲜明。
1.整合课题资源,构建发展平台
此中心所构建的中国文字数字化研究应用平台,是十多年来系列重大课题科学规划、有机整合、持续发展的结果,其现实意义体现在:首次实现了出土类文字文献的电脑字库意义上的排版印制,对于国家古文献、古文字类数字化出版传播具有划时代意义;文字基地网站实现部分专业数据库发布,成为全球最大中国文字网络资源库,直接支持全球汉语汉字教学。
2.依托发展平台,培养人才队伍
此中心在课题规划中,始终坚持凝练学术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持续研发,形成特色。此中心除了承担数十项教育部重大项目之外,还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国际重大项目,如出土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字数字化补缺研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出土文献与中国社会研究(德国学术联合会DFG全球招标项目)等。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博士后进站工作计划与重大课题规划相衔接,获得各类资源库支持。十年来,此中心数十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代表优秀论文4篇,17人成为“985”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3.把握学术发展趋势,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作为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此中心为基础学科交叉研究,转换研究模式,提供了“实验室”。此中心较早就将传统文字学基础学科与该学科在信息化社会发展关联度较高的计算机、认知及传媒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攻关,如跨学科项目“从图像到文字:儿童汉字认知实验研究”,依托汉字属性库,介入动态眼动仪技术,跟踪统计分析,取得一系列数据,已经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对学前母语教育、阅读分类指导具有科学意义。
4.基于数字化平台,推进汉字国际化
此中心自觉服务国家语言文化发展需求,转变发展模式。十年来,基于中国文字数字化平台,此中心率先在国外设立合作研究机构。“十五”期间,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所挂牌“汉字文化研究所”,落成了西欧第一座“数字化汉字博物馆”(2003),引起国际媒体广泛关注(仅是所见德国各类媒体对基地报道就有十多家)。在汉字文化圈地区,共建“韩国汉字研究所”。2007年立项“中韩通用汉字调查”重大项目,在全韩国教育及汉字水平等级考试等领域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十年来,此中心研究人员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合作项目3项、德国学术联合会DFG项目2项。此中心研究人员在《韩国汉字研究》、《韩中语言文化研究》、《人文学论丛》、《中国言语研究》等国外重要专业学术期刊担任首席学术顾问、副主编、编委等。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此中心的标志性成果就是在国内外创建了中国文字数字化研究学科体系和专家工作系统。“十一五”期间,此中心以其代表性标志性成果的厚重度和创新性,在第二轮评估中进入全国重点研究基地前20名。
(1)《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2003),是国内外首个正式出版的汉字先秦古文字多功能数字化处理电脑软件。基于该系统形成的《金文引得》等,分别获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广西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2004),是国内外首个正式出版的战国楚简帛文字多功能数字化处理电脑软件,获得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唯一的音像软件类优秀成果奖。
(3)《古文字诂林》(2004,12册,1000余万字),为各类古文字研究资料集成性成果,第一次实现出土类文献字库支持排版印刷。该成果被上海市政府誉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2005年获上海市新闻出版奖特等奖,200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并荣膺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4)《说文解字》软件及文献集成(2004,2008),软件系统解决了现行技术环境带来的《说文解字》全文检索问题;文献集成包括古代现代有关《说文》研究文献,8开38卷,为“说文学”研究资料之集大成。
(5)《中古汉字流变》(2008,310余万字),基于各类相关汉字资源库,逐类量化分析,系统对照传抄形式文本和相关出土实物用字,揭示时间层次,从而对近文字发展做出系统描述、分析和概括,体现了基地从古文字到近文字语料库海量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该成果2009年获上海出版金奖和优秀图书一等奖。
(6)《“文字网”关联书系》(2008),是此中心原创的具有超文本网络检索功能的古文字丛书。该丛书被打造成传统文本与网络检索资料互补的复合型阅读载体,在中心网站上首次解决了古文字字符的网络检索难题,其传统文本与网络检索资料互补的阅读载体具有多种优越性。
(7)《中国异体字大系》(2008—2010年,含“篆书”、“隶书”、“楷书”三卷),各卷字形主要取自出土实物用字,属性信息保存完整。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此中心将在十年积累基础上,坚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标准,注重内涵发展;完善中国文字数字化平台建设功能,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字传播系统;凝聚基地科研队伍,创建“中国文字数字化研究学派”。
1.形成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代表作
此中心经过十年研究积累,学术发展定位是:为学界打造一个权威的服务于出土文字研究的公共语料库平台,在中国文字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及发展史理论的定量研究方面推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系列成果。“十二五”期间,提炼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代表作系列:出土文献引得系列、汉字发展断代描写系列、域外汉字传播系列。
2.增强学术平台国际影响力
确立“CJK”序列国际地区间论坛模式(中日韩汉字文化圈国际学术平台),2009年中国举办第一届,2010年韩国举办第二届,2011年中国举办第三届。全面合作建设韩国汉字研究所。
此中心专业集刊《中国文字研究》,将跟美国韩国等地学者合作,推出“域外汉字研究”英文翻译专栏。此中心专业网站(http://www.wenzi.cn),将得到完善中国文字传播系统支持。
3.建设数字化研究学派特色的国家队
利用基地作为“985”建设支撑条件,努力吸引海内外专家加盟。利用此中心在欧美及东亚已建成的国际合作平台,选派优秀博士研究生到世界著名高校跨文化培养,选留优秀博士后工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