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2001年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目标是:以国内心理学科发展水平为参照系,形成高原,将本基地整体水平提升到国内前列。经过十年建设,此基地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向国际水平推进,并有了质的提升。
当前,在二期建设的基础上,此基地确定了“十二五”三期建设目标,准备以冲击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新的理论体系为核心,使基地建设更上一层楼。
在基地建设的推动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根据2009年1月教育部评估中心公布对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的结果,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排全国第三位。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1.坚持“两个立足”,凝练研究方向争取重大成果
此基地凝练研究方向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形成贯通国家需求与学科发展,贯通中国本土化与国际化,贯通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重大问题。
按照这个思路,本基地结合自身优势,凝练既符合我国发展需要,又能够联系国际心理学热点的四个研究方向,形成基地研究问题。
研究方向的凝练提高了基地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基地承担课题数量与层次不断提高,仅在2009年与2010年两年,本基地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获批科研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同时,基地近年出色地完成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经费140万元)等重要项目,也充分显示了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
研究方向的凝练促进了基地重大科研成果的获得。此基地所出版的学术著作、在国内CSSCI权威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均居国内心理学界前列;最为重要的是,此基地成员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特别是在国际学术界顶级综合性学术刊物PNAS上,在心理学科一流权威刊物Human Brain Mapping、NeuroIma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Cognition、Psychological Method上发表论文10多篇,若干研究成果写进了国外的权威教科书,实现了冲向国际的建设目标。
此基地按照凝练的方向开展应用研究,为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1)全力投入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并在抗震救灾过程完成了“广东省灾后心理评估及干预体系研究”的重大调研,调研报告被广东省人民政府采用;(2)完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委托的军队应激心理援助项目,所开发的技术与产品被广州军区正式采用;(3)主持开展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4)结合语言认知的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设计出我国第一台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语言障碍矫治仪,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
此基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基地成员作为第一主持人获得1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省部级一等奖5项,包括第五届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项。
2.坚持“两个加强”,打造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在队伍建设方面,此基地通过加强立足国际前沿的研究,加强高水平海外归国人才的引进与青年教师的出国培养,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走向国际的学术队伍。
此基地明确要求队伍成员、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运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进行前沿性研究;引进了多名高水平的海外学者,派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博士出国访学;十年磨砺,打造出一支实力雄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队伍。目前,此基地不仅拥有一批著名心理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与中坚,也拥有多名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为梯队,基地队伍中65%以上青年教师目前都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或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显示出强劲实力。
此基地坚持通过立足国际前沿的研究培养了高质量的研究生:博士论文中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1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1篇,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篇,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3.坚持“两个依据”,构建国际化的研究平台
此基地注重依据基地的建设目标,依据国际心理学发展趋势,建成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平台。
在实验室平台建设方面,此基地最突出成绩就是建立了认知神经科学系列实验室,不仅建立了国内一流的ERP脑电实验室、学习与记忆神经心理实验室、脑损伤与认知障碍实验室,而且投入了人民币2000万元购置了3T核磁共振仪器,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的fMRI实验室,使本基地占领了心理学实验平台建设的制高点,对基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坚持“两个机制”,形成基地运作的活力
根据教育部关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进行运作体制创新的思路与要求,此基地形成了人员聘任机制与绩效管理机制,保证了基地发展的活力与动力。首先是建立了动态管理的人员聘任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带课题和任务进基地,完成任务后出基地”的聘任方式,打破研究人员的终身制,不仅在校内,而且在全国、全世界范围招聘研究研究人员;其次是建立基于绩效的资源分配机制,经费与研究资源的分配、酬金的分配都直接与研究人员的研究业绩挂钩,打破大锅饭,重业绩,淡化身份,形成了按科研业绩分配的、公平竞争的制度,促进了研究队伍内部的良性竞争。
三、标志性成果
1.文本阅读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
该成果整合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基于记忆的文本加工理论,提出了有原创性的文本阅读过程双加工理论,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研究报告100多篇,并总结撰写成学术专著《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
该成果的系列论文2006年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撰写的专著2009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
2.汉语字词认知研究
该成果通过系列严密的实验首次揭示“声调一致性效应”、“笔画频率效应”以及“笔画重复性效应”,确证汉字认知中存在特征分析的过程,丰富了中文认知理论,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系列研究48篇。
该成果2009年获得第三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3.潜变量分析方法及其在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该成果建立了创新性的潜变量交互效应全模型,提出了分析潜变量交互效应的无约束方法,在Psychological Method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系列论文,被写进了国外权威教科书。根据科技部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与“2010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该成果被引频次连续两年在心理学科排名第一,该成果2007年获得第二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基地“十二五”建设的思路是:获得创新成果,形成创新理论,打造创新团队,构建创新平台。
“获得创新成果”就是取得能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能促进心理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形成创新理论”就是在若干研究领域建立有影响的创新理论体系,形成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创新团队”就是基于创新理论派别打造有影响的创新团队与培养创新人才,为构建创新学派打好基础。
“构建创新平台”就是按照基地的研究方向、研究问题与主攻目标建立起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内部创新管理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