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吴贵生教授主持的“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竞争力研究”,是200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同名专著。它由吴贵生、蔺雷、吴灼亮、梁玺、王毅、魏守华、董广茂、李习保、李纪珍、汪涛、刘建新、蒲欣、苏楠、高旭东、谢伟、刘洪伟、毛凯军、张治河、朱恒源、王彦、汪樟发、安萱、魏丹、熊鸿儒、杨艳等合作完成,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专著由四编共十三章构成。第一编,理论编,包括三章,提出中国自主创新的理论,构建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模型。第二编,实证编,包括三章,描述中国自主创新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第三编,战略编,包括五章,阐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路径。第四编,案例编,包括两章,由产业案例和企业案例两部分构成。
二、基本观点
中国自主创新的障碍可以归结为“壁垒”,因而中国自主创新的基本任务是突破各种创新壁垒;突破自主创新壁垒的四个方向是:绕开壁垒,降低壁垒,化解壁垒,强攻壁垒;在企业层次,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绕开、降低、化解、强攻壁垒要更高水平地全方位展开,重点将逐渐移向化解和强攻;在产业层次,要加强产业间的创新合作,改善经济、科技、创新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供给体系;创立产业重大创新基金,建立产业重大技术预警机制;在国家层次,丰富和发展自主创新“三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性创新),重塑“以市场换技术”方针。
三、主要创新
1.理论创新,提出了“六论”
创新壁垒论、创新实践论、广义轨道论、能力阶段论、开放创新论和自主创新意志论。创新壁垒论认为开放条件下本土企业“与狼共舞”面临技术、资金、创新网络、无形资源、管理五大壁垒,为自主创新战略突破提供方向性指示。创新实践论从知识和学习等方面论证了创新的实践性本质特征,提出自主创新战略的关键之一在于获得创新机会和通过实践不断提升能力。广义轨道论突破现有仅限于技术轨道的理论,提出除技术以外还有市场、技术组织、商业模式、业务组合等广义轨道。能力阶段论提出开放条件下的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要过三关:“进得去”、“立得住”、“站得稳”,为自主创新战略构建提供了基本着力点。开放创新论提出了后发国家弱势产业和企业开放创新的理论。自主创新意志论提出,要克服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竞争的路径依赖,在国家、产业、区域和企业层次塑造自主创新意志。
2.新的研究发现
(1)国际技术供给组织体系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中国多元化地利用外部技术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产业间联系弱是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最突出的缺陷之一,严重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
(3)资金是制约我国产业和企业重大自主创新的关键瓶颈,当高设立成本、高转换成本、高不确定性叠加时,将严重阻碍自主创新的进程,可能断送战略机遇。
(4)经济政策、科技政策和创新政策之间不够协调,削弱了我国自主创新政策合力;需求拉力的作用大于技术供给推力的作用,但在政策设计上需求政策明显偏少。
(5)被国际理论界公认的转换成本可以为后发国家带来的后发优势,但在中国正在发生逆转,逐渐成为我国实现赶超的负担。
(6)中国企业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径:本土企业普遍实行“低端切入”的战略路线,采用广义轨道策略,用低端技术创新绕开技术壁垒,用“农村包围城市”绕开市场壁垒;在产业价值链和技术链条上,选择“逆向创新”,以在发展初期绕开壁垒;面对复杂技术产业(产品)时,产业/企业采取“拆解—集成”创新策略,以降低壁垒;降低成本的创新是我国产业/企业最普遍采用、也是最有效的创新选择;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合作中学习和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壁垒;制造与服务融合,开辟制造企业创新的新通道。
四、社会影响
(1)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在制定《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过程中,专门约请此项目负责人吴贵生教授讨论有关问题。吴教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科技部调研室、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科技部政策司分别召开的座谈会,主邀此项目组成员进行研讨;此项目负责人应邀参加“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座谈会。
(2)此课题组提交给华尔国际集团企业(从事光纤光缆设备业务)的关于光纤光缆产业的研究报告,被采纳在企业战略策略制定中。
(3)此项目负责人吴贵生基于研究成果应邀作了多次学术报告,如: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办的报告会,深圳市政府主办的论坛,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报告会,中国工程院第97场工程科技论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