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
包公故事的传播模式
首先,众所周知的包公故事,附会、改编了许多荒诞不经的精怪、神仙故事和民间传闻。
《龙图公案》中一则《玉面猫》,写的是“五鼠闹东京”的奇闻。所谓“五鼠”,原来是五个耗子精,它们变幻人形,惑乱视听,使人真伪难辨,一时间,丞相、太后、皇上,连同包公都出现了“双包案”,朝野陷入一片混乱。最后是真包公奏明玉皇大帝,从西方雷音寺借来一只“玉面猫”,始将五鼠一网打尽。而《三侠五义》里的“五鼠闹东京”故事,除了借用其名目,内容已全然不同。所谓“五鼠”,不过是五位义士的绰号。所谓的“玉面猫”也成了“御猫”,不过是皇上对艺高人的随口赞誉;而所谓的“五鼠闹东京”,也只是江湖上的意气之争,且在误会消除之后形成了三侠和五义的结合,一起从事行侠仗义的壮举。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妖魔鬼怪的神话传说,就这样被巧妙地改造成为入情入理而又有血有肉的绿林故事,从天上拉到了人间,具备了真实的属性。
同样,民间传说包公是文曲星下凡,所以民间传说中有关于包公的诗才。如《合肥民间故事集》收有二十二则与包公有关的故事,其中《巧诗对》《对联训》《对诗免店金》等三篇即是称赞包公长于作诗对对,其中《包公对对》则是包公为官后路过丹阳赏月偶得“等灯登阁各攻书,移椅倚桐同玩月”这一佳对。其实,稍微翻检一下中国民间故事集即知,以“移椅倚桐同玩月”来巧对“等灯登阁各攻书”的故事主角除包公外至少还有8人,可见包公只是所有智者中的一位。
由此,包公故事的传播模式是从民间故事传说的口头系统到文人创作加工定型的文本系统,经过阅读消费环节的调节和引导,包公故事的核心情节再回到民间成为民间传说形态,从而又影响文人和民间说书艺人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正螺旋。所谓正螺旋是指在加工定型的守门过程中,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完整,章节的布局逐渐合乎情理,来龙去脉更加引人入胜。所以说,包公故事的母体是民间文学,在民间的传播始终是包公故事传播的主流,正应了一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其次,在传播过程中,包公故事不断被改编以建构“新内容” 。
经过对包公传播的抽象,包公故事在民间传播的规律和谣言传播极为相似,同样都是社会心理环境的产物。包公故事很大一部分源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流传过程中会发生文本的变异。人们倾向于相信一个能提供细节的人。在说唱传播的过程中,说书人出神入化的演绎,曲折生动的细节刻画,一波三折的情节铺设,无疑增加了包公传播的“可信度”。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关包公故事的篇幅从只言片语的话本小说到《百家公案》《龙图公案》等短篇公案小说结集刊刻,再到中篇小说《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最后几经波折终于演化为说唱本《三侠五义》,分量越来越大,细节越来越多。胡适先生说,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古代民间传说与通俗文学中,“箭垛现象”时常可见,在清官形象的行列中包拯也并不是唯一的有幸者,不过就所附会的故事的多寡而言,他确实是名列首位。这其中不是简单的数量的扩张,而是有着传播规律的内在支配的。
最后,源故事中不合理的生活逻辑细节在传播过程中将不断寻求合理化。
事实上,任何一个故事讲述者的讲述,对他的下家来说,都是一个源故事。源故事中那些不为讲述者所属社会群体所认可的表现形式,总会在其后的传播中逐渐趋于合理化。读者的接受和再现不会是一种单纯的按原样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而是表现为用自己更熟悉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对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单就“狸猫换太子”在元明清三代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尤其是刘后,正史中“追尊李妃为太后,与刘后平等”;杂剧变为“两后并奉养”;明代则“李后尊容,刘后绞死”。这前后的变化无不表明作品情节设计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双向理解”。同样,包公故事在南北方传播的题材细节有明显差异,就是这种合理化的结果。民间文学作品在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可以自我调节演进的方向,以相对的稳定性,陈陈相因,延续承袭。只要适合这一民俗事象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传承的步伐就不会中止。此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符合或迎合人们主观愿望、主观印象或主观偏见的谣言,最容易使人相信,并乐于被人传播,而且还有可能依据传播者特定的心理倾向被随意加工。
思考题:
1.你所知道的包公是个怎样的人?
2.李福清说包公故事的传播:“章回小说流传到民间,也影响民间口头文学的传统,在民间说书艺人的创作过程中,这些作品又被加工而变成口头的作品,复影响到民间讲的故事。总而言之,自民间经过文人改写,这些作品后又回归民间。通过民间艺人的创作,它们又转化为非专业的创作。”从这段表述中可知,传播行为发生中的确存在反馈机制。试着用互动模式说明包公故事的社会传播过程。
要点提示
1.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噪音”的存在,发出的信息和收到的信息往往不一致。
2.包公故事的传播模式就是以包公故事为中心,对众多故事的改编、附会与整合。只不过,故事是在民间传说、文人小说、说书艺人、社会心理背景等的不断互动中,碰撞、交融、升华、定型。
3.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申农与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一起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申农—韦弗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重视。作为传播过程的第一环节,信源负责发出将要传播的讯息。此后讯息会经发射器编码而采用与所经渠道相适应的信号形式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功能与发射器相反,它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的目的地,即信宿。“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能力知识点
一、噪音的含义
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重要的信息。这样,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在这过程中,信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二、互动模式流程图
1.人物:[美]M.L.德弗勒。
2.时间:1966年。
3.内容:互动模式的基本观点是大众传播,它是构成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传播来说,社会是整体,而传播组织、政府机构、文化环境、利益团体等四部分,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传播组织的活动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体及其他各部分的影响。
4.流程图
流程图2
5.评价: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贡献:
(1)比“5W”模式更细致,细致的表现为:第一,把信息一分为二,分为发出的信息和收到的信息;第二,把媒介一分为三,分成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
(2)引入了反馈机制,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
不足:孤立性的缺点仍然存在。
◎讨论题
1.根据互动模式,谈谈社会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2.根据互动模式,谈一谈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实训任务
表1-2 任务二
背景资料:
“五行陶苑”陶艺工作室部分产品进入市场
“五行陶苑”陶艺工作室于2011年12月成立,有专家教授一名,专业教师3名。在近两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在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的同时,在面向市场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不断进行陶瓷产品的开发制作。目前已经开发陶艺产品类别有辽瓷延伸类、陶板浮雕装饰类、茶具类、花插类等。
辽瓷延伸类。该部分由金善范教授负责产品的设计、创意、制作和烧制。目前已制作具有辽代风格同时兼顾现代审美及实用功能的陶瓷作品30余件。其造型独特,做工精良,可用于高档场所,如高级宾馆会所、酒店等。该类产品定价在几千元至八万元不等。此类产品目前只能纯手工完成,还不能够形成批量,因此人工成本相对高。
陶板浮雕类。已经尝试性设计制作陶板浮雕作品30余件,题材主要有中国印、传统图案绘画等。该类产品应用于壁面装饰,如家居背景墙装饰或公共空间的壁面装饰。该类产品目前处于研发试制阶段,其泥料配方、制作工艺、烧制等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茶具类。根据目前市场上人们对茶艺的需求,工作室开发制作了一批茶具,包括茶海、茶壶、茶盘、茶杯、茶叶罐等。目前已经釉烧一批,有20余件,其烧成率较高,品相较好。与市场同类产品比较,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此类产品工作室报价在3000元一套,单件200元至1000元。由于该类产品可由拉坯工艺进行制作,可进行小批量生产。
花插类。目前已经制作60余件,其造型非常丰富,没有重复。与市场同类产品比较,可以达到中上等水平,报价在150元至500元。此类产品可形成批量。
这么漂亮可爱的陶艺小件你喜欢吗?
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销售给校园里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好的销售主张吗?
请对沈阳陶艺品市场进行调查,获得关于市场分布、品类特征、价格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并对以上信息做出分析和总结,拟订“陶艺作品走进青年人生活”销售方案。
工作室部分作品及活动现场(如图):
图1-1 茶台
图1-2 仿生茶壶图
图1-3 陶罐
图1-4 花瓶
图1-5 摆件一
图1-6 摆件二
图1-7 拍卖会
图1-8 拍卖部分作品(一)
图1-9 拍卖部分作品(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