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吴裕泰
我喜欢茶艺,尤其喜欢坐在茶艺桌旁观看茶艺师们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既行云流水,又张弛有序;用刚刚烧开的水沏茶的一瞬间,茶碗儿里的茶叶从碗底儿滑向四壁,然后泛起并漂浮在水中,有的舒展身姿,有的就像荷花绽放,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形容,只觉得就是这种感觉。每次有这样的机会时,我总不会放过,虽然和茶艺师们萍水相逢,但是一见如故,我挺享受这种平淡如水的交往,这样多了点儿对茶艺的欣赏,少了些客套儿的寒暄。
实际上我还是不懂茶,只是想感受茶文化的氛围,享受茶香的熏陶。平时我主动喝茶不多,但是家里的茶叶从没有断过,因为母亲的老家在浙江,又有亲戚在福建和安徽等地,所以“茶来茶往”是常事儿。大家似乎都知道北京不产茶而北京上了年纪的人又爱喝茶,尤其爱喝茉莉花茶。家家几乎都备有茉莉花茶,探亲访友、聊天聚会时总会被问到是否来点儿茉莉花茶。来北京做客的南方亲戚,总少不了带各种各样的茶叶给我的父母亲。无形中,我们也从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吴裕泰”字号的起源
2013年1月5日这天,寒风刺骨,我又一次走访了前门商业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茶香带给我的记忆犹新的暖意。从前门楼的南端进入前门商业街,最早看见的是商业街路东大北照相馆南面的吴裕泰茶庄。时间接近中午了,但是北京人习惯是下午喝茶,因此,茶店还是冷清着。服务人员很客气地将我往楼上请,说上面是茶馆儿,可以品茶。我生性好奇,倒也想上楼看看。沿着楼梯上了楼,嗅觉到了浓浓的茶香味儿。楼上有个小小的演奏台,应该是人们边喝茶边听小曲的地方。中间是个天井,悬挂着很大的灯笼串儿,上面有“吴裕泰”三个硕大的黄字,四周悬空壁上印有百字“茶”图,很醒目也很有艺术气息。每套桌子上整齐地摆着茶具和一本吴裕泰的产品介绍手册。墙上是一幅长卷,有两米多长,画的是老北京的风情图。茶店虽不是雍容华贵,却是独有的清幽雅致之处。
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距今已有127年的历史了。吴裕泰目前在全国拥有260余家连锁店、一个茶叶加工配送中心、一个茶文化陈列馆、一个茶艺表演队和三个茶馆。现今的全名是“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国内贸易部授予吴裕泰“中华老字号”的称号。本着以茶会友,共同继承发扬中华茶文化的方针,吴裕泰创建了吴裕泰茶业产学研平台。
吴裕泰前门总店大厅墙上挂着的百茶字图
吴裕泰茶庄的创办人叫吴锡卿,是为吴氏家族茶庄进储茶叶而建立的茶庄。当时吴氏家族资产殷富,在北京已开设多家茶庄:有崇文门内的信大茶庄,崇文门大街的吴鼎裕茶庄,朝外大街的吴德利茶庄,广安门内大街的协利茶庄,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茶庄,通县城内的干泰聚、福盛茶庄等。在京城内的茶行中,买卖做到中上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冯亦武老先生题写了第一块黑底绿字的“吴裕泰茶庄”的横式牌匾。“文化大革命”期间,吴裕泰茶庄曾一度改名为“红日茶庄”。1985年,在建店98周年之际,北京百年老字号“吴裕泰茶庄”恢复了原貌。1995年在茶庄旁开了“吴裕泰茶社”。
吴裕泰茶语言文化
飘香的茶道儿
吴裕泰的茶叶都是从福建、安徽、浙江等盛产茶叶的地区直接进货的,有派专人在福州、苏州等地窨制茉莉花茶,经京杭大运河的水陆运往京城各个茶庄,由各个茶庄再拼成档次不等的茉莉花茶。这些自拼的花茶在北京城东北地区的密云、顺义、平谷和西北地区的石景山、昌平等享有赞誉。不仅达官显贵、宫廷显赫们喜爱,连布衣百姓、三教九流也钟爱。人们或品茶或会友,壶里杯中的都少不了吴氏茶庄的茶叶。
飘香的茶书《茗鉴》
走近柜台旁,柜台身后有书架,上面有不少图书,我请一个长得十分文静的姑娘递给我几本看看。她带着淑女般的笑容,递给我几本吴裕泰会员期刊,起名为《茗鉴》。书不厚,只有三四十页。我请姑娘在书架中帮我找几本多余的期刊。期刊的出品人叫孙丹威,她是吴裕泰窨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她的目光很特别,柔美中透着一丝的坚毅。期刊名字透着文雅气息,封面上选用的图案或者照片也古香古色的十分养眼,正好是我喜欢的风格和样式。
吴裕泰前门总店门前的雕塑像
《茗鉴》里面的内容也有档次,图片的选择具有艺术魅力,从目录的版块、名称的不同就可以感觉出其中的变化。例如2011年7月刊的目录是“开卷茶香”、“红色七月”、“企业动态”、“改变因为有你”、“茶说”、“镇店之宝”、“好茶美器”、“新茶尝鲜”、“茶色生香”。一年后的2012年7月刊,其目录就有了新变化:“城市茶印象”、“寻茶记”、“青春茶语”、“新茶尝鲜”、“好茶美器”、“图说茶事”和“因V有你”等。用语更加的清新生动。
2012年热播的中国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震撼了海外,而《茗鉴》中的“寻茶记”就使用了“舌尖上的中国茶”这样既时尚又专业的新词。新词还有“茶博会”取之“世博会”;“微访谈”取之“微博”和“访谈”的合意;“图说奥运那点儿事”、“图说展会那点儿事”、“说说大碗茶那点儿事”取之图书“明朝那点儿事”;“茶体验”取之“社会体验”,等等。
吴裕泰会员期刊《茗鉴》
飘香的茶具
2012年第十一期的吴裕泰会员期刊的封面是一个带有金字“礼”的茶杯,它的盖儿轻轻地扣在茶盘儿上。这引起我的注意:不会只有“礼”字吧,按照儒家“五常”说,一定还会有“仁、义、智、信”。果不其然,在“吴裕泰茶具产品手册”宣传册里,我看到了的一幅照片,就是五个一套的“吴裕泰仁、义、礼、智、信收藏版盖碗”;不仅如此,还有“吴裕泰仁、义、礼、智、信半圆壶组”,就是在一个茶壶盖儿上等距离地写着“仁、义、礼、智、信”五个字,而且与之相配的茶碗儿外壁上也写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让喝茶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中华儒家思想的熏陶,让中华语言文字触目动心,提醒着你的动作要文雅、大气,说话要有礼貌,语言要轻柔、舒缓,要使自己看起来有修养有文化,不要慌张莽撞,等等。每个字的下方还注有汉语拼音。可见吴裕泰在注重日常销售与顾客品茶的同时,把传承中华灿烂儒家文化、推广神秘庄重的中国汉字视为己任。
吴裕泰的茶具中,还有一款叫“吴裕泰茶韵京城提梁壶套组”,让我动心。原因是它的提梁壶面上绘着古老京城的商业街景,古朴自然。“提梁壶”是我们小时候家里常用的一种壶的学名,一个直上直下的长柱体,壶盖儿比较秀气,现在家里还留存着一把。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大人们就用它放自家煮的绿豆汤、红豆汤、酸梅汤什么的。它个大肚圆特实惠,就是有点愣头愣脑的。因为有年头了,总感觉它透着京城的味道儿,所以一直没舍得处理掉,过去还真不知道它叫什么壶,现在知道了它的学名叫“提梁壶”。此款壶的提梁使用的材料是铜制的,远处看像弹簧一样,和壶脊的衔接处是两个圆环,像女士坤包上的衔接环儿。
再有就是吴裕泰英式下午茶宫廷花纹套组。显然这是吴裕泰的创新产品,是为了让国外的客人有一种家的感觉,也让中国的喝茶人开阔眼界,感受到西方的审美,让古老的吴裕泰增加一些国际元素。
飘香的茶月饼
在《茗鉴》中看到了一个新词“茶月饼”,真是新鲜,吃了那么多年的月饼,真正与茶联系起来也就这几年吧?或许我孤陋寡闻,或许我知之甚少,看到吴裕泰的“茶月饼”就有一种马上想吃到的冲动,远处看月饼像玛瑙、碧玉、翡翠,近处看就是一个字“馋”;再看它的名字“天涯此时茶月饼”、“花月倾城茶月饼”、“秋月玲珑茶月饼”、“月爱越深茶月饼”等,名字都起得诗情画意的。《茗鉴》里简单介绍了茶月饼的制作:“用吴裕泰好茶细碾成粉,配搭优质馅料,精心制作而成。”从文字透露的气息是:茶月饼必定清淡幽香、淡雅不腻吧。这些月饼无论是从听觉,还是视觉、嗅觉上,都丝丝沁人心脾,令人使然,一睹其芳容,一品其味道。
吴裕泰前门总店的大门木塑
飘香的吴裕泰
一边儿翻阅着《茗鉴》,一边儿喝着文静姑娘送上的一杯茉莉花茶,想着不是在随便的什么地方,而是在2013年刚刚开始的时候,在古老而又崭新的前门大街上的吴裕泰茶庄!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丹威写在《茗鉴》2011年7月刊扉页上的一段话映入我的眼帘:“想和大家分享两个词——坚守、改变。我时常想,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几乎能够完整地诠释吴裕泰所经历的124年。……”由她的两个词,让我想起另外两个词,它们在我的心中存留了许久许久,我总是在揣摩着这两个词的不同与一致:传承、发展。“传承”就是“坚守”,坚守着最悠久最精粹最值得流传下来的文明,包括精神、意志、语言、技艺、价值观、道德理念等;而“发展”就是变化,在当今的社会里,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变化着,老字号要想长存,其实就是在这两个词上下功夫,研究如何坚守,如何改变。如何坚守住最核心的成分,最有价值的成分,最能够保持原本体系的成分;如何改变应该改变的成分,使应该放弃的成分变成时代可以接纳的成分,而不至于走错了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