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扬传统四联美发

发扬传统四联美发

时间:2023-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府井大街上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的四联美发店,是京城著名的理发店。“四联理发馆”在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33号正式挂牌,于7月27日正式开张营业。京城有点名儿的理发馆剪个头四毛钱,到四联理发八毛。据我所知,到四联理发几乎没有不排队的时候。
发扬传统四联美发_四联理发语言文化_感悟于北京老字号语言文化之间: 北京老字号语言文化研究

我与四联美发

受当小学校长的母亲的熏陶,我养成了注重仪表仪容的习惯,大学毕业后,又当了半辈子的老师,对平日里的服装服饰,尤其是发型就更加的在意。记得童年时代,父母工作都特别忙,没有时间打理我们的头发,因此,我一直留短发,这也让我十分羡慕幼儿园梳长发的、我的班主任刘老师。她看出了我对长发的喜爱,经常让我帮她辫辫子,而且是小朋友们都围着的时候。每周我都能肆无忌惮地辫老师的辫子,能够获得小朋友们的夸赞,尽管眼神里是羡慕又嫉妒,心中的开心却难以言表。50年过去了,老师老了,走路都很吃劲了,但是提起我给她辫辫子的事儿,还会感动地说:当时我很喜欢有人给我辫辫子,你还就特别喜欢给我辫!

我的大学同学蓝兄4月初终于退休了。这位散发着绅士般气质的帅气男生,从一开始至今,留给班上小女生的印象就是清洁干净,头发总是梳理得十分得体,胡须也从没零乱过。我们同学四年,加上毕业三十年,整整三十四年后我才知道,他与四联理发店有着二十多年的亲密关系。因为去哥哥家要经过地处王府井大街的四联理发店,整理一下头发,然后很有面子地去看望哥哥嫂嫂,这成为他曾经的一段美好时光,今天想起来都令他倍感亲切。后来他调往计生委,新单位有个虽然小但是人见人爱的理发店。在往后的日子里,尽管到四联理发店的次数少了许多,但是与四联的“情缘”让他深有感触:四联理发店是当时北京最有影响力的理发店,代表着尊贵和荣耀,是许多有身份的艺术家、作家、学者教授们出入的地方,是北京“发文化”的发源地。

“四联”字号的起源

今天的四联美发店已经成为四联美发美容有限责任公司即四联王府井总店,有女部、男部、美容室、新概念工作室。下属四联中关村知春里店即海淀区知春路111号理想大厦东门(海淀剧院东侧200米)、四联东四分店即东四北大街531号(东四十字路口北侧、路西、过街桥西侧)、四联北新桥分店、雍和宫大街197号即北二环路雍和宫桥向南300米、路西、四联海淀分店即人民大学西门南侧50米、四联加盟店花园路店和亚运村店。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生活观念也发生着巨大改变。一开始,头发长了天经地义就该理一理,所以剪头发的店直截了当地被称为“理发店”。当人们生活富裕了,不断追求物质享乐的同时,爱美心理越加成熟,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头发理得美观大方能吸引人,于是,“理发店”增加了艺术元素和色彩,就成了“美发店”。受到世界美容美发新潮流的融合与冲击,京城美容美发业蓬勃发展起来,为了显示其与众不同,也为了不断追求美发艺术,许多私人理发店一夜之间遍布京城各地,名字就有“名剪”、“发艺”、“美发中心”、“形象设计”、“中心形象工作室”、“本色发型工作室”、“剪吧”、“造型工作室”、“织发中心”等;典雅的名字如“丝禅庭”、“纤丝语”;飚酷型的有“主流美发”、“自由风”、“剪艺人生”、“领秀发艺”、“一剪天下”、“反时针”、“发线造型沙龙”、“剪草坊”、“奇丝妙剪”、“发型空间”等。90后、00后的年轻人更是对“发廊”、“发型设计”、“发艺”等词儿感兴趣,有共同语言。

王府井大街上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的四联美发店,是京城著名的理发店。毕竟是精品理发店,一般人很难想象它的成名是强强合作的典范。来这里理发的男女老少都有,中老年居多,他们都是这里的老主顾。他们喜欢这里的良好的卫生条件和优质的服务。说起今天的四联理发店,还得感谢上海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老店呢,因为有了上百名的大公无私的理发师傅当初奉献北京的高尚精神,才使得北京的理发行业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些先驱者们于1956年怀揣着梦想、告别家乡上海,来到了古老的北京,看中了正对着东安市场而且面积大、地界优良的东单理发馆。最后做出决定:四家联合成立一家大型理发店,名字就叫“四联”,也就是四家联合、珠联璧和之意。“四联理发馆”在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33号正式挂牌,于7月27日正式开张营业。“四联理发馆”五个字之下还有一行字,写着“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联合”,其中有位吴永亮老师傅是扬州人,1937年生,上海湘铭理发店学徒出身,北京四联美发建店元老,北京市美发业终身荣誉奖获得者,“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20世纪50年代,为支援首都建设来到北京。“四联”迁京,引进了先进的理发设备和技艺,把南方的细腻、时尚与北方的朴实、庄重融为一体,很快受到首都各界人士的欢迎,享有极高声誉。吴永亮从那时起,长期在一线工作至今。

四联理发语言文化

四联的过硬技术

早年间那会儿,京城理发业不很起眼,多是以私人为单位,在街头巷尾摆个临时的摊位,挂个“理发”的牌子,也就是刮刮脸、修修面,基本都是给男人们准备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城理发行里技术确实落了伍,连会使推子的都没几个。京城有点名儿的理发馆剪个头四毛钱,到四联理发八毛。但是,四联贵有贵的地方。人家四联一开张,从上海带来的十把全国独一份的、纯正的美国理发椅。最招人的还要算上海师傅头脑灵活,能理出新式发型,单是一手拿滚刷儿一手吹风的手艺就让顾客们赞叹不已。其实,上海理发行里,讲究的就是吹风造型,手法细腻、样式新颖。顾客理了发出来,看起来活泼、精神、利落。就冲着这手艺,贵点儿也值得。

据我所知,到四联理发几乎没有不排队的时候。可以感觉得到,人们是心甘情愿地排队,许多老字辈人的脸上,流露出的是满足与自豪之感,无论如何这队就是要排,而且是非排不可!因为只要是排上了队,就意味着这发准能理上。目前,普遍认为的最好美发店的指标是:一要技术好;二要服务好;三要产品货真;四要价格实惠等,四联它全都占着呢。当时一般的理发店价钱是5毛钱,洗剪吹从15元涨到了25元,现在涨到了40元。女士烫发一次要190元左右,如果染发还要200~300元不等。自从1995年国家取消服务业统一牌价之后,四联不得不提高理发价格,但是大家还是认四联。价钱虽贵了点,可是挡不住来理发的人群。

温暖如家的氛围

春节前夕,东四过街天桥西侧的“东四四联理发店”就显得格外忙碌,隔窗望去,理发大厅里热气腾腾的,两侧是师傅们的工作区,中间是专门用来等候的休息区。喜欢到这里收拾打理、美容美发的客人排起长长的队伍,怎么着也得等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的头发,发质很好,发量不多,又软,所以跟师傅说了想剪短,不能显老,简约休闲就可以。花了半天时间,我的新发型终于呈现出来了。东四店很给力,环境很好,面积也不像之前的店面那么拥挤了,特别是接待的师傅们和蔼可亲,很自然,像家的感觉,和市面上流行的一些剪发工作室比舒服自然多了。市面上许多的店都是私营性质的,老板多是从南方学艺,然后成为“北漂”一族。剪发的又都是小男生,在客人耳边柔声地呐呐细语,让年龄大些的顾客很不习惯。我就曾被忽悠过好几次,不得不多花不少冤枉钱,回到家又后悔不该听信忽悠。

四联美发东四店2014年春节优惠广告

话说回来,有一些时代潮流理发店还是很注重环境设计和人性化营销的,例如客人一进店,就会有人先把客人领到等候区的沙发上坐下,接着还会有人来帮着存包和挂外套,问你想要喝点什么,有橘汁、矿泉水,高档点儿的理发店还提供咖啡,是现煮的呢。先从优雅的环境吸引客人的眼球,再以周到的服务使其内心产生好感。年轻靓丽的女接待员带你到位置上坐下后,和等候在椅子旁的、看起来很年轻的人打声招呼“老师,你好,这是您的客人”。这个时候,我往往心里没底儿:会不会白来一趟?就是看到网上的人气那么的高,特意邀了好友一起去体验,我们只就洗吹,不做别的,洗头的手法很舒服,还帮我按摩了好一会呢。要知道到四联理发的顾客当中,六成是回头客,跟了四联几十年的大有人在。不过,四联能生存下来,靠的也是这些回头客的理解、喜爱和支持。我和几位长期在四联理发的客人聊过,他们都是二三十年的四联粉丝儿,从四联一开张,就一直跟这儿的某位师傅理发。一位老爷子今年70多了,可是这个习惯一直没改,每回理发照样找当年的那位理发师傅。那位理发师傅也照样有求必应。自打50年前,四联美发在王府井金鱼胡同落脚开张,立马名声在外。别看四联美发从金鱼胡同迁到清华池里头,再迁到眼下的王府井大街街面,总有老顾客跟着,四联开到哪儿,一定跟到哪儿。对于许多老顾客来说,到四联理发,过去是个时尚,现在是个身份,将来就是缘份了。

烫发与“剃冬瓜”

表姐是自来卷儿,在曾经的年代还曾遭受过他人的歧视呢,一度成为她心中不能磨灭的阴影。在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说她是“资产阶级娇小姐”,害得表姐天天用自来水梳头,说是一定要把卷发变成直发才像个正直的人。自从四联的女部师傅们都转到男部以后,表姐也就不再去四联理发了,怕给人家找麻烦添乱。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四联才“偷偷”恢复了烫发。因为当时文艺界的演员们要演出,只有凭单位介绍信来的,四联才给烫发,而且只能烫发,不允许做波浪型,烫点花还得再给扎起来。当时四联只有一台电烫机,想烫发如果不托关系、走后门,那可是“没门儿”。1978年9月,四联理发店盖起了二层小楼并重张开业。开业那天十分热闹,楼上楼下挤满了人。电烫机增加到四台,十分醒目。当时,有位外国电视台记者正好路过四联,看见四联门庭若市,连忙问:“什么情况?”,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中国又允许烫发了。这则新闻在当时成为爆炸性新闻,说明中国开放了。

学理发的都要当学徒,师傅是不会主动教授技艺的。理发店的徒弟可以说是义务“杂役”。洗毛巾、擦地、倒马桶等店里所有的杂活儿你都得干。干完杂事了才能站在旁边观看师傅做活儿,逮机会向师兄求教,私下自己苦练。“剃冬瓜”是行业里的说法,就是拿自己的腿练。膝盖部位就是练习的靶子,拿刀上下刮,练的是腕子功。哪个学徒腿上没有刀伤呢,功夫就这样练出来的,凡是用心的人才能学到真本领。如果各行各业的年轻人都能认真对待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社会风气就会好许多,也会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使社会更加的和谐。

精致服务汇集众人心

进过四联的男士们都知道关于一位男宾要用八条毛巾的故事。四联一直坚持毛巾“一客一换”,尤其男宾,一进门擦脸用条毛巾,洗头两条毛巾,刮脸五条毛巾。一位男宾一趟活儿下来要用八条毛巾。这可不是广告词,确是真实的。现在一般或者高档些的私人发廊有谁能够做到呢?能这样一点一滴地传承下来的传统并不在多数。女宾的用具全部是酒精消毒,还面向社会公布限度标准。我去过的“发廊”、“美发中心”、“形象设计中心”、“形象工作室”从没见过有这样的标准,看到的是,用得很旧的毛巾晾在光天化日里。无论如何,我还是对私营理发店的毛巾有点不放心。我和我的朋友们都会自己带着理发用的毛巾、梳子等去附近的“发廊”救急理发,每次都心有余悸,生怕被传染上皮肤病。近年来,我几乎不再去这种地方理发了,虽然这些店很顾及主人的心愿,想让头发卷它就卷,想让它直溜它就直溜。总之,不想去被忽悠、被“染毒”。

四联师傅们代代相传着一句警示语:“宁可把客人等走了,也不能把客人做跑了”。甭管等候的顾客有多少,您就踏踏实实一条一条照着规矩办,让每位做头发的顾客都满意。这就是四联能与时俱进的最经典的秘笈。走进四联东四店的门儿,迎上前来的中年服务员,彬彬有礼地注视着你,语调温和地询问你想理什么样儿的发型?是烫发?理发?还是又烫又理还又焗油等。听着师傅随和的语气,热情中不失矜持,稳重中不失幽默,和你像家人般地聊天儿。有人说:到四联做头发的已经形成了“双成”群体,也就是成熟、成功人士。这些人士出于工作、生活的需要,对自己形象很在意。同时,家庭稳定、事业稳定,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固定的消费需求。他们到四联理发图的就是端庄大方、有范儿、有型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接待我的师傅对我说,其实老百姓的物质水平提高了,在文化层面也有较高的要求,他们认准了四联理发的服务理念,认准了师傅们精湛的技艺,认准了“中华老字号”。到四联理发,你心里就是觉得踏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