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语言是每一个人展开交流的主要方式,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依靠大量口头语言来交流。有声的语言交流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方式,掌握必要的说话技巧,能够对人际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他人的交流并不仅仅依靠有声的语言来进行,无声的身体语言同样可以起到重大作用。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人们的肢体语言有奇特的效果。我们知道,每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不尽相同,表达能力差将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身体语言却能很好地弥补其不足。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唯一途径,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语言却容易成为人们掩盖事实的工具。某些不法分子利用语言陷阱来引诱我们上钩,骗子利用电话、手机等,以亲友的名义骗取钱财。由于没有看到对方说话的表情,我们很容易相信这就是事实,一不小心掉入骗子的语言陷阱中!
说谎者常常不由自主地避开对方的目光
语言陷阱无处不在,但是微表情却是真实的。无论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还是同事之间、上下属之间,说话都带有特定的微表情。如果我们懂得微表情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就可以通过微表情来研判说话者的心理,可以通过微表情“破解”谎言。比如,当我们询问某同事的年终奖时,他/她通常会回答:“还不是跟去年一样!”然而,他/她在说这话的同时,不自觉地避开了我们的目光。此时,避开目光就是他说谎的标志——其实他/她今年年终奖有所增加,人家只是不想告诉我们这件事。
种种理论与实践表明,语言陷阱无处不在,但微表情却可以帮助我们识破这些陷阱,发掘真实信息。
语言产生于人类的劳作之时,在千年的进化中才得以形成。可见,语言并非天生,而是人类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才逐渐掌握的一种能力。既然需要学习,那么势必会有优劣之分,也便有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局限,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用行动加以诠释——微动作就是这样产生的。
很多时候,人们由于某种原因想隐藏内心的想法或者刻意否定内心的真实想法时,谎言便“应运而生”了。然而,即使人们口中表达了所谓的“真相”,不自觉的小动作还是会出卖自己,“说”出真正的事实。由此可见,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别人不经意间的微动作,便能绕开语言陷阱,直接洞悉对方的内心。
抓住先天动作和自发动作,促进交际
动作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具有高智慧的人类,在远古时期已经挖掘出了它的价值,那就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信息。研究者发现,人类的各种动作由先天、模仿、训练与自发四个方面形成。其中,先天动作和自发动作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人们下意识的一种举动,会泄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人类某些动作是天生的,它们往往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其无法掩饰的微动作、微表情
比如,我们不学自会的先天动作,有婴儿的吸吮、啼哭等。成年后,这些会变成吮手指、张大嘴的微动作,以舒缓或释放内心的情绪。而身体自发做出的动作,像取暖时抱紧双臂、害怕时突然后退等,也是我们展现内心的微动作。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当看见别人有口不对心的动作时,就应当留个神,以免跌入对方的语言陷阱。
观察对方的从属姿势,瞬间透视人心
所谓姿势,是指身体呈现的一种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姿势也是动作的一种,因为它时常以动态的形式出现,能以视觉刺激向人们传递某种信息。专家指出,人们的姿势有从属姿势、表现姿势、模仿姿势与技术姿势四种。其中,身体的从属姿势最能反映人的内心,像无聊时会抠指甲、犯困时会打哈欠等,这些我们不经意间的举动,会将自己内心的状态表露无遗。
单手托腮,眼睛斜向下注视,这种动作往往暗示着动作者正在思考某些问题。嘴角的变化能够透露出思考问题的性质:好的,又或者是坏的
比如,当我们跟别人谈判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时,我们会交叉自己的双臂和双腿,呈现出一种封闭式的姿态;或者用手抚摸脸颊的一边,身体力量集中在手上以撑住下巴。这些下意识形成的身体姿势,都体现了我们内心的倦怠感。同理,如果谈判时对方做出这种倦怠姿势,我们应当用新的方式来继续,重新解释自己的立场,或为双方制造一个暂停的契机,让大家可以充分考虑。
微动作红绿灯
虽然语言陷阱无处不在,但有时别人说谎并非想陷害我们,而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所以,我们要学会区分谎言的性质,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倘若对方所说的内容是为了我们好,就不必当场拆穿他/她的谎言,逼迫对方说出实情。如公司宣布裁员后,当我们询问上司的秘书“本部门会裁掉几个人?”时,她撒谎称不知情,我们最好接受秘书的答案,以免招致对方的反感,影响自己的职场或仕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