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我们都不能逃过一个现实,那就是自杀是一种心理变态的异常行为。从客观上来说,自杀就是有意识地夺去自己生命的行为。从心理学上,自杀是心理变态达到一定严重程度之后,做出的异常行为之一。当然自残也包括在内,而自杀明显是最为严重的异常行为。根据精神学方面的研究,自杀患者如果是心理上处于抑郁等心理障碍,那么他们在选择自杀时,往往都是有计划的;而如果单纯地因为精神错乱、精神失常而自杀则是他们缺乏周密安排,一种笨拙的求死行为。
在心理学界颇为有名的自杀理论学家埃德温·史莱德曼向我们描绘出了四种自杀理性的人:
第一种,寻求死亡者。这类自杀患者他们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寻求解脱。这种人的明显特征就是自杀的倾向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可能还会比较理智地立遗嘱,甚至计划怎样周密自杀。而且有时候,这种人的自杀念头都比较冲动,因此很快又会没有自杀念头,甚至在内心产生自杀矛盾心理。
第二种,发起死亡者。这种自杀倾向者也会表现出明显的自杀意图,但是他们却认为自杀不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死亡提前而已。所以他们的表现特征往往是,为了抵抗自身的病情痛苦而选择自杀,解决痛苦。比如那些因为患有重病而自杀的人,就属于这类自杀倾向者。
第三种,忽略死亡者。这种人的表现特征就是,他们认为自杀并不是自身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美好的开始。现实中,很多宗教团体组织的自杀行为就属于这一类。这是一种完全变态、扭曲心灵的异常行为。这类人甚至认为自杀行为是上帝奖励自己的方式,是上帝重新塑造他的前提。
第四种,挑战死亡者。这是一种对自杀有矛盾心理的人。这类人的表现特征是在自杀前会打电话告诉朋友、亲人,向他们发出挑战。还有的人会将手枪内只装入一发子弹,从而挑战自杀。
相信看到了这四种类型的变态自杀倾向,你也会明白,在电影《自杀房间》中主角少年多米尼克的自杀属于哪一种。没错,他属于第一种,寻求死亡者。他企图通过自杀来解脱。当第一次自杀未遂时,他并不想死,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重视。而第二次死亡,则也是因为他长时间接触“自杀房间”里的人,而与现实世界隔离,而且他依然没有看到父母对自己精神上的重视,从而对人生绝望,吞药自杀。但是,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在最后多米尼克死的过程中,他用手指抠自己的嗓子眼,他其实不想死,他甚至向旁边的人寻求电话帮助,希望打电话报警,或者找他妈妈。这说明,此时他自杀的念头已经消失,他也对自杀产生了矛盾心理。但是悲剧的是,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他最终还是死去了。
而我那位画家朋友的死亡则属于第二种,发起死亡者。他长期受到抑郁症、焦虑症的困扰,以致无法承受痛苦,所以选择自杀来解脱。
无论哪种自杀类型,都是人们心理变态产生的异常行为,都是一种想要解脱,摆脱痛苦的方式。但对每一个自杀患者来说,无论哪种类型,都是极富悲剧色彩的行为和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