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时间:2023-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迅速转型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现在,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_社会学基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迅速转型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

(一)人口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人口发展现状

(1)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有形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经济能源毕竟有限,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必然导致能源短缺。截止到2005年11月,中国人口已达到13.05亿,超过了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数,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仅消耗着有限的资源,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人们在升学、就业、住房等方方面面都感到了人口数量过大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压力。

(2)人口质量总体偏低:我国人口问题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的双重挑战,人口太多是指总人口数量过大,“人口太少”是指高质量的人才数量太少。现在,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远来看会降低我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人口政策主要归结到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从而导致人口的增长与教育的普及提高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此外,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过剩,造成大量农民工教育培训及其子女的入托上学问题成了影响社会的又一重要问题。

(3)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不足总人口的5%为年轻型人口,超过10%的为老年型人口,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的也为老年型人口,该社会即为老龄化社会。到20世纪末,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我国老龄化问题、老人赡养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

2.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调控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依然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对策。所以,必须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与生育政策,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大力提高人口素质,积极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能否提高和人力资本能否持续积累。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劳动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瓶颈。必须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队伍。

(3)大力发展经济:经济落后常常是人口问题的并发症,经济落后又加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从发展经济入手解决人口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思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可以直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从而提高人口的素质;可以用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过剩的劳动力压力。

(4)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农村可考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社会保障为依托的田园式养老方式。加快建立广覆盖、补贴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对最需要保障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优先照顾。在城镇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对赡养和照料老人的独生子女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对老年人给予适当的护理补贴。

(二)生态环境问题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运行与发展。

1.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1)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工业粉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上升趋势。此外,由于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又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日益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2)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国七大水系中近50%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其他地区高出十几倍甚至上百倍。除淮河之外,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据15个省市对29条江河的不完全统计,2 800公里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 000起,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

(3)生态破坏形势严峻: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和自然生态的严重失衡,由此带来了如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1999-2003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这一数据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2004—2008年进行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首位。1999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74.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2004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发展时期,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也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生态破坏的形势依然严峻。

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资料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约有200个特有属种。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态环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 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1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4)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出现了由城市向农村急速蔓延的大趋势。近十年来,我国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效果显著,每年使用农药面积为23亿亩次,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 930万吨,但农药、化肥有效施用率仅为30%(为国外先进农业区的1/2),其余都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用塑料的大规模使用,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极大的影响,全国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5千克左右,地膜残留率为20%~30%,对土壤破坏很大。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更难恢复的被动局面。

2.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1)调整我国社会运行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提出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内涵是指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模式,倡导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反对建立在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破坏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中国作为人均资源非常有限的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环境保护,防止生态恶化,这是摆在我国政府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知识有限。因此,要加强人们的环保教育,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建立起新的生态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使人们用伦理手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制止破坏生态环境及造成环境污染的不道德行为。

(3)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环境管理:用法律手段维护生态环境是目前解决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完善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为科学严格的环境监督和管理提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为环境保护工作的32字方针。其次,建立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确立环境保护机构的管理地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