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是通过机体生理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但是,同样的药在临床中,由于医生的权威性、病人的个体差异,认知态度,药品的价格、药品包装等复杂因素,其药物的心理效应会有明显的差异。临床证明,一些疾病的好转,并非单纯由药物本身的生理效应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病人“接受药物治疗”这一过程,在病人心理上造成积极的心理感受,通过心理、生理互相作用,导致疾病好转,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心理效应。影响药物心理效应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1.感染性疾病 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各种抗菌素的生理效应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不同的病菌对不同的抗菌素有不同的敏感性,从临床角度看,这种情况的病人心理效应影响很小。
2.心因性疾病 这是指临床上一些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如心身疾病即属此类。对这些疾病的治疗,药物的心理效应常常可占主导地位。有研究结果表明:药物的心理效应可使81%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可使50%溃疡病患者症状、体征好转。有人做过试验,让高血压病人在服药的同时参加紧张的考试,此时,测其心率由78次/分增加至87次/分,而血压由138次/87mmHg升高到158/94mmHg。他们在服药的同时,用语言诱导使其产生喜悦情绪,他们的血压则会下降20mmHg,脉博减少8次/分。这些都充分说明药物的疗效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还取决于病人服药时的心理状态。
3.医患关系和认知态度的作用 医患关系好,医生尊重、关心病人,耐心解释,态度良好,病人认知态度,相信药物的作用,对药物价格与药效的认识等,都会对药物疗效产生积极影响。病人的性格受暗示性强时,医生给的药物就会有更强的心理效应。
4.药物的名称、包装、剂型、价格、产地、厂家以及广告等,对病人都有心理影响 就连医生用此药时的言行、表情等,也可在大多数病人中间产生心理效应。有资料表明:药物名称、包装剂型、药价和医务人员用药时的语言行为可以在70%以上的病人心理上产生影响。药物的心理效应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