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有关心理健康标准在不同的著述中有不同版本内容,但多大同小异,我们综合提出以下标准。
(一)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人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要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人毕竟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个体内环境等。
在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都是在不断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很大,人们就对这种环境的变化无能为力,所以被动的适应和主动的适应环境变化,都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对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对变化着的环境能否良好的适应,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环境改变,人人都会感到紧张,但有的人会随遇而安,很快适应;而有的人则焦虑不安,久久无法适应,出现许多精神类症状和躯体状。失眠、怕生人、异地不能入睡等,都是适应能力较差的表现。
(二)有一定的耐受力
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称为耐受力。不同个体的耐受力是各不相同的,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也各有不同。如对亲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绝,号哭不已;有人立刻晕倒,人事不省;有人虽受强烈情感打击,但仍能非常理智;有人可能导致疾病。
耐受力不同,还表现在对刺激时间的持续性方面。生活中有一些刺激是频繁出现或持续存在的,虽然不是十分强烈,但总是时时折磨着人的精神。有人可能忍受强烈刺激,但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的情况下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委靡,甚至产生心身疾病。有人虽然终生伴有种种精神刺激,但并未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问题。也有人把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带来的种种不快变为生活的动力,也有人在几乎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发奋图强做出好成绩。
对于无论强或慢性精神刺激,有人会因而留下终生影响,一有反复就会出现心理的或身体的症状和不良反应,有人则能坦然处之。
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等个体特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世界观、人生观、人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信念和意志力,对提高人的耐受性有重要影响。
(三)有良好的控制能力
控制力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可以进行自觉的、能动的控制和调节。人的情绪的表达、情绪反映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方向和过程等,都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也就是在大脑神经控制调节下实现的。
意识是最高级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控制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质功能下降,如动脉硬化,脑功能就会下降,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下降,人变得行为迟钝,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举止得体,词语表达通顺如流,随遇而安,不卑不亢,动机适宜,需要容易获得满足等,这一切说明自我控制和调节水平较高。
(四)有良好的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衡量。一般以注意水平为客观指标,在临床中是以注意的清晰度为指标。
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一个人如不能专注于某一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注意力涣散,出现工作差错等,就要警惕是否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了。注意力不能集中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观察力、记忆力和正确思维。但如果注意力过分集中,整天都集中于某一无关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
(五)有良好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标准。当一个人面对某些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自然会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是否能胜任或解决这一问题。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是估计过高,二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偏差心理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由于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失败,完不成任务,从而会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而不自信者,在还没有开始工作之前,就会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一个人要有恰当的自信,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自信心的实质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体现,这种能力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六)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人类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一个人若与社会隔绝,不允许进行社会交往,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
社会交往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这个人就可能出现了心理障碍。相反,过分和无选择地广泛交往,并十分过度热情和兴奋,也要考虑这个人是否属于躁狂状态。
正常的交往应该是适度,有交往但不广泛,择友而交,不仅交友有目的性,而且要考虑品质、才学、思想等诸多方面。如果一个人总是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与人交往中总是冷漠或以自我为中心,可能是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一个人如果没有知心朋友,或很少和朋友交流思想,尽管他可能工作上是好的,行为是正常的,但不能说他在心理健康上没有缺陷。
(七)有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力
这种康复能力是指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生活中任何人都难免遭受打击或受到冤屈,对人造成轻重不等的心理创伤。人们在遭受创伤后,情绪波动,行为可能暂时偏离常规或出现身体精神症状,严重者可能自杀。由于人的认识评价能力不同,个性气质差异,生活经历不同,在遭受刺激后,需要复原的时间和康复的过程也就不同。有的人可能很快,并且不留什么痕迹,创伤所造成的情绪色彩很快就淡化了。而另一些人虽然也能康复,但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旦忆及往事,仍会耿耿于怀,形之于色,情绪起伏很大,严重者不能完全康复,在心理上、行为上和躯体上留下严重痕迹。如本来活泼的人在遭受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了;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等。
(八)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人为了保持个体的生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还要通过学习、劳动去认识环境和改造环境。人在生活中虽然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特点,但仍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环境、自然环境等。人的一生面临环境条件的诸多变化,人有时对环境的变化还是无能为力的,此时,适应环境就是一件十分重要能力。当生活条件发生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的适应下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我们的适应环境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九)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
道德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情感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满足的最高级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的肉体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个人行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体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现。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气、进取、乐观、坚忍不拔等优良品质的坚实基础。
道德痛苦比任何其他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剧烈,当一个人陷身于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时,他就体会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感,道德痛苦感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使其陷入于一种不能自拔的困境,甚至产生自杀。
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过了他的道德痛苦,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超过越多,心理就越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