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或家庭服务过程中,要能认识到家庭或个人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或家属过去或现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这些差异变化,就是社区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心理照顾之处,对此社区医务人员要有清醒的认识。
患者或家庭所出现的心理现象的差异,大多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目前的方式不同于疾病以前;二是现在的功能方式,不同于正常行为。对这些变化情况医生护士要能有正确的分析;这些差异变化,对目前这个病人来说,是正常还是异常;这些反应是由疾病应激而引起的还是与其他生活事件有关。对此全科医生及护士要学会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手段,通过科学的客观的心理评估,进行认真的观察、访谈及相关测验,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重视病人的感知觉
在康复心理评估中,分析认识患者目前的意识状态和认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同病人或不同疾病及疾病过程,病人的感知觉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病人和疾病的状况,认真了解和掌握以判断病人的康复情况。
要正确分析病人的定向力和意识水平,社区全科医生要与病人进行交往,考查病人有否思维混乱,意识状态水平等。医生护士要知道,患者的思维混乱是由于意识障碍所引起。
(二)要注意考察病人的语言仪表与行为
人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态,在穿着、打扮、发型和装饰等方面都会有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观察中,仔细观察患者的仪表行为及其在疾病发展变化中的差异比较,从中判断病人的情绪状态。
同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语言是否太快、太慢、错乱、清晰、含糊,以及非词语性语言沟通方式及变化。语言及仪表行为方面的表达方式,能体现出一个的精神及疾病状态,对此,医护人员应给予重视。
(三)了解病人的思维过程
人的正常思维是一个人成熟的体现。有意义的陈述和有逻辑的判断,是正常思维的符合客观的表现。在一些疾病的情况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严重精神障碍时,人的思维就会发生异常。
(四)语言恢复训练
社区康复卫生训练中,涉及许多有关语言方面的训练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病人,语言恢复训练尤为重要。
言语是人们的语言实践,是个人运用语言过程的产物。语言是人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而构成的体系。
言语障碍是指言语的听、看、说、写四个主要方面的各功能环节单独受损或两个以上环节共同受损。言语障碍包括失语症、构音障碍、言语失用症等。医生评估的方法是通过与患者交谈、让病人阅读、书写或采用通用的量表等方式测量。
在社区病人的语言康复训练中,全科医生要掌握失语症的检测方法,要掌握语音的分类,特别是要掌握和运用语言障碍的评估,以利于明确病人的语言障碍原因、训练方法及评估手段。这些内容在神经精神专科书籍中都有详细记载。
(五)重视病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是人的重要心理表达,正常的情绪状态对疾病康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为此,医护人员要认真分析病人的情绪状态,要掌握病人是否有抑郁、焦虑,患者的情绪变化是否超出了正常的变化范围。患者的情绪变化是否与当时的疾病状况相协调等。一旦发现有变化时,医生要使用相关量表,如汉密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等来测量其变化程度,并给予适当治疗。
情绪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社区全科医生在对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病人的情绪反映,并从中寻找出有意义的情绪变化,作出适当的评估,采取相应的对策。
1.正确认识病人的心境 心境是指强度较小、紧张度较小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病人的心境会随着疾病的变化,会表现出愉快、积极的心境,也可能是不愉快的、消极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作为持久的情绪基调,其情绪色彩很容易感染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心境好意味着这个时段内总的情绪状态好,而且对任何事物多持有乐观态度。反之,心境不好时,可能会看到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痛快。一个人心境的好坏,与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睡眠和疲劳程度,气候变化和生理调节等都有关系。残疾可使人的情绪发生很大变化,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悲观失望。对病人这些心境变化,社区全科医生、护士都要十分关注,并积极帮助解决。
2.要控制好激情 激情是指在外界强烈刺激下所暴发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等。激情是一种强度大、紧张度高,有明显情绪色彩,内心体验强烈的心理状态。发怒时可怒发冲冠,暴跳如雷,而狂喜时也会出现手舞足蹈。处于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下降,意志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控制能力减弱,很难自主支配当时的行为,也不能正确评估其行为价值与后果。所以人在激情状态下会作出丧失理智的行为。积极的情绪是动员人们投入到有意义、有价值行为的巨大力量。激情状态通常是由外界强烈刺激所引起,在对立意向的冲突中,特别是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时,或长期过度抑制消极情绪时,都容易暴发激情。病人或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年轻人容易产生激情,此外,激情还与人的性格类型、生活经验、社会经历等有关。对这些情况,全科医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分析能力。
(六)生活能力评价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为维持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一系列身体动作,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基本活动。在疾病康复中,医生对病人这些基本活动能力的评估,是康复医疗护理及功能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1.掌握日常生活基本评估内容 这些内容归纳有20项。进食、穿衣、洗、整洁修饰、床上活动、如厕、入浴、体位变化、交流、书写、行走、使用家用电器具、家务活动、上下楼梯、购物、辅助器具应用、使用交通工具等。
2.掌握日常生活活动分级标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是指对康复个体的独立生活能力、功能残损状况定出度量标准,它是评定日常生活基本功能的定量及定性指标,不同的级别能够可靠地表明不同的功能水平及残疾程度;而级别的变化又可敏感地反映功能改善或退化,表明治疗效果。判断的标准是以康复个体的自理程度为中心,结合动作完成质量、速度、安全性、持久性等因素,以及环境条件、辅助器具应用等情况进行分级。常用分级标准有:
三级评定:完全自理、部分需人帮助、完全需人帮助;
四级评定:正常、少部分需人帮助、大部分需人帮助、完全需人帮助;
五级评定:完全自理、需人监督、需人帮助、需人搬动、不能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