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说到底是一个社会交往问题,练好人际交往的自身内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由于人的思维千差万别,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交内功也是多方面的。就其共性的主要方面讲,可以概括为以下6点:
一是表达能力。社交离不开表达,那些善于言谈,善于动笔者,大都能受到别人的注目。所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好是中文和英文两种语种的听、说、写能力)是在社会上进行交际的基础。
二是人品德行。与人交际相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要依靠自己的品德在别人的心目中建立信赖。有句警言道:“德者事业之基”,就是说人的品德是发展事业的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素质,良好的品德对他人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那种认为只要有充分的才能就能实现自己抱负,众人就会趋之若鹜,那纯粹是痴人说梦。
三是应变能力。人际交往的行为是动态的,也是变化多端的,绝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或有固定规律可循的。所以,要想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中的交际,就必须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和应变能力,经常在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特别是处在社会大转型时期,更需要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以便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自如。
四是肚量宽宏。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不卑不亢,潇洒自如,就需要有宽宏的肚量,这就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心理修养,对人对事始终保持一种谦虚、宽容、乐观和大方的心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学会逐步适应环境、抵抗挫折、增强信心和强化心理的抗压能力,并在社会交往中树立起自身的形象。
五是平常心情。有位哲人说过:“保留平常心,这是学会善解人意的最有效方法。”这里的平常心,就是换位思考,平等待人,时时刻刻带着对人的尊重与和蔼,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和表达自己的言行。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舍得费心思,花口水,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为疑惑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为自卑的人说一句自豪的话,为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等等。可以说,平常心,平常态,是人际交往的至高境界。虽然世界诸多事往往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能够以善意、微笑的平常心来对待,那么社会交往就不会缺乏美丽和魅力。
六是沟通技巧。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沟通的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往往是越沟通分歧越大,最后反而增加了新的误会。因此,为了避免沟通中的尴尬局面,必须讲究沟通的理性规则,具体说来有以下6点:
一是坦白陈述自己的想法。在和人进行沟通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陈述自己的想法。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是喜欢“实话实说”的,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的真实。而说谎的人往往要用更多的假话来掩饰,最后使人烦不胜烦,导致沟通的失败。
二是多方面分辨言语的意义。在不少沟通的场合,往往存在着“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或“言者有意、听者无心”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使彼此之间都感到仿佛走进了重重迷雾之境。因此,对言者来说,在沟通中涉及到重要的、关键的概念时,应当反复说明自己的意思,也可以通过易懂的比喻来阐述。对听者来说要培养自己的倾听能力,它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被动地听是安静、认真、专注的听;主动地听是听了一段后复述言者的意思,看看是否有误解。主动听是沟通的最佳方式,它可以在说与听的互动过程中,化解语言造成的障碍,使双方更容易建立共识。
三是重视结果不绕圈子。在沟通中,一般情况下应当就事论事,注重结果,而不要兜圈子,拐弯抹角。要知道,重结果是一种务实的态度,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以己之好度人之心。强加与人的言谈是会惹人反感的。
四是不要感情用事。不少人在与人沟通时,总爱凭着自己的感觉判断是非,或跟着感觉走大发议论,最后走到了死胡同。因此,在与人沟通时要淡化自己的情绪,不能在感觉上大做文章,要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以求取得共识。
五是要勇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不懂,不仅可以使你在懂的方面更有说服力,而且可以消除对方的防御戒备心理,使对方也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双方都让一步,沟通自然就会变得更容易。在许多场合,示弱要比示威更能赢得人们的同情、认同与体谅,因为这也是谦虚与真诚的表现。
六是要注意沟通的场合。请记住:沟通是为了“赚”到对方的心,而不是在口头上胜过对方。因此,应当很好地选择沟通的时机,不要在对方气头上沟通,也不要为了卖弄口才或得理不饶人式的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