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都有自尊心。重视人的自尊心,研究人的自尊心,因势利导地发挥人的自尊心中的积极因素是重要课题之一。尤其是青年人处于心理“断乳”的后期,此时他们正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增强,认识能力发展,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同时又存在着诸多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当今社会在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重新协调、组合,引起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以及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革,进一步导致人们的思想及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在青年人中存在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与集体意识的淡化和社会责任感下降,社会竞争压力下所产生焦虑的增加与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心理不协调对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尊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挖掘自尊这一“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促使他们内在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十分必要。
一、什么是自尊
自尊是要求尊重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密切联系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自尊与社会适应的角度认为,自尊是人们适应自己所在环境文化的心理机制,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意义感受程度以及在这些环境的价值感的体会。无论是从何种意义上定义自尊,都可以看出自尊主要包括个人的自我体验和外部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青年人对触及自尊心的任何刺激都十分敏感。因而,真诚的赞扬和尊重会使他们感到欣慰而更加积极向上,诚恳的批评又常使他们感到内疚与羞愧;不负责任的嘲笑、忽视或藐视,则又易使他们难以忍受而产生愤怒和反抗情绪。青年人的自尊心具有隐现性。当其受到贬低、侮辱、失败或被轻视等否定性刺激时,其自尊心便会隐没起来,表现为自卑、自暴自弃等行为特点。隐没形式并非真正失去了自尊的需要,而是青年内心世界中要求自尊的一种痛苦的抗争。
青年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自尊心和自我形象形成期和稳定期,是青年人自我认识提升,自尊感培养的关键期。积极的自尊心有助于调动和激发人的内在潜能,是使人奋发向上的直接动力。消极的自尊心或者说不正确的自尊心,无疑有碍于人生的奋斗。了解人们自尊的差异,有效激发自尊将有助于自尊心的积极实现。
二、导致自尊差异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学业水平等都存在着自尊差异。其原因在于如下几点。
1.个体的自尊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经济地位有外在影响,不同社会阶层背景的人的自尊存在差异。父母的家庭财富、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点、社会等级对人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城市人的自尊心相对高于农村人。这主要存在于社会支持的问题,有一定的背景支持会在无形中增加了人的自尊感。
2.父母对待子女的不同方式起到了影响子女内在自尊感形成的作用。斯坦利·库珀史密斯所著的《自尊的前提》中就提出:孩子的健康自尊感发挥作用与和他们生活密切的成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是权威还是专制对他们自身的自尊形成是有影响的;父母自身是否拥有高的自尊感,他们以自身的行为和亲身经历给子女做出了自我效力和自爱的榜样,这些因素对自己以及对在自己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判断及行为方式中也会发挥作用,对人内在的自尊形成都有影响。
3.人的性格、社交能力不同使他们的自尊感也不同。人的社交能力决定其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多少。著名心理学家哈代等对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感知到来自重要他人的支持与自尊之间存在相关性,高、中、低的社会支持水平对应相应的高、中、低的自尊水平;社交能力强的,交友多的,朋友的情绪、情感支持对他们的自尊有着积极的作用。人在遭受挫折压力致使自尊感受损时,朋友的理解、抚慰无疑是最大的支持,这既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朋友对自身的接纳,从而增强自信,进而内化为自我概念,最终提升自尊。
4.不同学历层次的人自尊感受存在差异。高学历的人受到的压力明显比一般学历者大。一般认为高学历者的各种机会要比一般学历者强,他们对今后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家庭、就业单位管理对他们也有更高的要求,使这部分人背负更沉重的心理压力,还有不少高学历者对现实生活与理想中的生活之间的强大落差表现出压抑,这些因素使他们存在自我否定和自我价值感低,导致自卑心理,出现较弱的自尊感。
三、自尊激发的方法及主要途径
对于自尊,每个人的感受和标准不同。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自尊心受到压抑;一个自尊心不强的人,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自尊心得到激发。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自尊心很强,在另一些方面却又有些自卑;另一些人往往正好相反。我们可以利用激发效应,促进自尊心的积极实现。方法有外在激发和内在激发。外在激发即是通过有意贬低人的自尊来造成逆反心理,从而使自尊得到强化;或者是通过鼓励、信任与期望来使他人付出更多努力,达到增强自尊与自信目的。内在激发也就是个体自身对自尊心的激发。其主要途径,就是提高自尊心的志向水平。其一,就是把个人自尊上升到集体自尊、民族自尊的高度。当一个人以国荣我荣,国耻我耻,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这个大集体中,历史责任感会随之增强,心胸就会宏大,再大的困难和障碍都敢去跨越,他的自尊心就获得了正确的导向和坚实的基础。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培养,应从集体自尊心的培养入手。其二,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自尊目标。不顾实际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难免会在期望落空中使自尊受到损害,久而久之,自尊心也会消沉。然而,如果满足于原有的志向,自尊心的价值水平就无法提高,因此,自尊心的实现还应有一个切合实际的近期目标。要使自尊心在人生活动中发出夺目光彩,获得持久的动力,就要善于正确激发自尊心。
四、实现自尊心的群体沟通注意点
自尊的实现还与自尊心的群体沟通有关。所谓自尊心的群体沟通即自尊心是在相互间权利与义务的“互酬”中实现的。你要别人尊重你,别人也要你尊重他。你不尊重别人,又怎么如愿地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呢?自尊与他尊是密切相关,互为条件的。要良好地实现自尊心的群体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承认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这是自尊的基础,也是尊他的前提。第二,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这是自尊和尊他的自觉条件。第三,自尊心具有某种“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意思为一样东西的价值是与它满足人们的需要程度呈正比的。比如,同样是水,对于沙漠中久渴的人,第一杯水的价值就要比第二杯明显地来得大。人们的心理也有类似的特点。第四,优化自尊反应状况。如出现相互自尊心都很强时,一旦有人主动打破僵局,另一方即礼让,不做激起别人强烈反感的举动。
五、科学对待自尊的要点
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人际相处要互相尊重。善于使交往对象的自尊表现经常处于宽松状态,有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这反过来又会使自己获得良好的自尊实现条件。青年人自尊心强,这与他们青年期的心理特点相符,但过强的自尊心往往会使他们进入“唯我独尊”的误区,听不进他人的建议、批评,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千方百计地掩饰真实的自己,以至于自欺欺人,更有人为了坚持自己所谓的自尊,产生了不当的从众心理,盲目地跟着别人走。在人际交往中年轻人若能科学对待自尊,就可以极大地缓解自尊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引导自我反思。“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对自己的能力大小和内涵虚实看清认准,就不敢虚浮骄傲。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应当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不会狂妄骄横。主体自我的认识是形成成熟人格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人们注重经常自我检查、自我督促、自我反省,并进一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把握自己,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做到明辨是非、知善恶、辨美丑,从而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次,把握好自尊的度。制定合理的期望值,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有些人往往在各方面对自己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达不到目标,由于这样的高期望值的落空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使得自尊心受损。因此应把握好自尊的度,保持一个最佳的弹性空间。例如,当某件事或某项任务没有很好完成的时候,应当及时调整自己,不着眼于一点,要多想想未来,这样心胸自然就会宽广,自己的自尊,小“面子”也就有了更多的周旋余地。
再次,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的行为反应有助于应对不良的自尊感受,增强应对挑战能力的自我信任,化解困境,有利于青年人的成长,消极的行为只会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降低了积极的适应的能力,在心理埋下了影响健康的种子。应对的主要方式:第一,冷处理,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注意自我克制,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忠告人们自我克制应将舌头在口内转十圈。或者暂时离开让自己感到难以接受的现场,摆脱低沉的情绪,让自己重新振奋,找回丢失的自尊。第二,积极交往寻求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多维的建构,寻求社会支持不仅可以获得情感上、心理上的支持,往往还可以获得具体的物质上的资源。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使青年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青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需要的时候能获得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对培养青年人稳定的情绪、情感、成熟的个性品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提供支持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让受帮助者有歧视感、被批判感也许会使他们隐瞒自己的应激体验,甚至回避社会帮助,反而增加各种功能失调的风险。第三,自我暗示,增强自信,提升自尊。自己可以有意识地将某种观念不断强化,影响自己的情绪,促进自我价值感、自信心,增强自尊。第四,情绪宣泄,包括绘画,与人沟通,撰写日记,参加体育运动等,对于不良的情绪都有缓解作用。相比之下,隐匿抑制(有意隐瞒或掩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认为听者的水平太低)对于缓解受挫带来的压力没有帮助。
研究证实,自尊感受对于我们生存的各个领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对我们是否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健全的人格,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应对挫折的方式都有影响,健康的自尊感还与我们身上的许多积极的可以促成我们成功、幸福的心理品质有直接联系,如理性、现实感、直觉、创造性、独立性、灵活性、应变力、善良、团结协作精神等,如果忽视将会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难以消除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培养建立健康的自尊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