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1年提出的划分年龄期的标准,中年期是指45-59岁的人群。我国传统习惯认为在35岁左右就进入中年期,但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人口趋向老龄化,且由于城市青年结婚年龄的推迟,使得人们对传统中年期的认识也在逐步改变。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其心理特点、社会角色都在发生着改变。
一、中年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多数人在青年期生活阅历不断地发展、磨炼和完善,思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心理发育比较成熟而进入中年期,所以中年期是个体最为成熟的时期。中年人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显得比较沉着、冷静和理性,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中年期既是生命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家庭、事业获得成功的时期。但是如果在青年期心理发育欠成熟,未能打下良好基础,甚至存在的各种困扰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在进入中年期后,就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中年期也是为进一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奠定基础的时期,人们经过青年期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工作、社会经验和知识,在事业上开始有所成就,甚至有的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因此,中年期也是生命中最具有活力的时期。
如果说中年人以前是为了子女、工作而忙碌,孩子长大离开后,则应该着手设计后半生的生活,将更多关注自己心身健康。这是中年期群体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选择。无论是中年期的男性还是女性,都必须面临着对以后生活的选择。一些人由于没有这种心理准备,在各种生活、家庭、健康、工作、人际关系变动等,或其他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心身健康。
中年期是一个人步入成熟的时期。个体的知识、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工作技能、人际关系、财富等都逐渐积累起来。此外,通过成长的磨炼,也更丰富了中年人的思想和实践,这标志着生命进入了鼎盛时期。对于社会来说,中年人身体健康、工作经验丰富、思维敏捷、个性成熟与稳定,且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中年人是一支稳定而又重要的力量。
二、中年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中年是处于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年龄阶段。它是人生的成熟期、收获期,也是从青年迈向老年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个体表现出特定的、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一)生理功能特点
进入中年期以后,生理功能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中年期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的生理结构开始出现退化,生理功能从完全成熟缓慢走向衰退,但因个体差异,衰退程度不尽相同。中年后期常常心力交瘁,是易患各种躯体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心血管系统 血管壁弹性因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管运动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血管腔因动脉粥样硬化变窄,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甚至缺血,可能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
2.内分泌系统 各种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开始减退。如性腺分泌激素减少使性欲减退,性激素分泌紊乱可能会导致所谓的“更年期综合征”。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使一些个体发生糖尿病倾向或罹患糖尿病。
3.呼吸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组织弹性逐渐减少,肺泡间质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下降,肺活量下降,其体力和抗病能力亦下降,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易罹患各种呼吸系统感染。
4.消化系统 中年期生长发育停止,对营养需求相对减少,新陈代谢趋缓,因而消化功能亦呈下降趋势。
5.其他系统 免疫功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免疫监视系统对发生癌性突变细胞的监视功能减弱。运动系统变化表现在剧烈运动后清除代谢产物的作用减弱,速度减慢等,同时肌肉开始萎缩,弹性降低,骨密度降低等。
(二)心理功能特点
中年期的心理功能总体上由于实践和经验的丰富而处在相对稳定和继续发展的阶段。“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心理能力进入中年期后许多方面仍在发展。事实上,除感知觉能力及机械记忆力外,中年期是个体心理能力成熟的时期。人的心理能力因人而异,主要与个体的个性心理如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等因素有关。中年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力发展到最佳阶段 中年期的个体,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们善于联想,善于自主观察事物,善于分析并做出理智的判断,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中年期是最容易出成果和事业成功的主要阶段。
2.情绪趋向稳定 中年人较青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较少冲动性,有能力延迟对刺激的反应。但中年期的紧张性刺激事件多,因而情绪的自我压抑也较为常见。
3.意志品质趋于成熟 中年期对自己制定的目标经过深思熟虑,自我意识明确,了解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的社会地位,善于调控自己的言行,能根据自身和社会需要理智地及时调整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对已确定的目标勇往直前,遇到挫折不气馁。
4.个性稳定,特点突出 人到中年,稳定的个性表现出每个人自己特有的风格,信念比较稳固,兴趣爱好基本定型,性格的结构特征更加稳定和富有个人特点,个性表现成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并顺利实现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
三、中年期主要心理问题
(一)智力与体力的矛盾
中年期个体的智力活动处于相对稳定和继续发展的状态,智力水平维持着高峰状态,心中有着许多抱负,然而中年期的各个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开始下降,与青年期比较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体力与智力的矛盾较为突出地显现。有时还会因此而产生自我价值的丧失感而抑郁寡欢,如果体力和智力的矛盾不能很好协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二)来自工作的压力
许多中年人是工作中的骨干,而来自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却常使他们感到强烈的心理压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际关系冲突或矛盾。中年期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在工作关系中,中年人要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处理与青年人或下级的关系,指导过多,会被认为唠唠叨叨,关注过少,会被认为自私冷漠;在社会关系中,可能因为各自社会地位的变化而疏远或失去一些老友等。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是多方面的,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由此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工作负荷与精力的不协调。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中年人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以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才不会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人到中年,已不可能像自己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地学习,心力不济与工作中的紧迫感无形中使得中年人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
(三)婚姻家庭与事业的冲突
家庭和睦幸福有助于事业的发展,事业成功又有助于家庭稳定。中年人大多有较强的事业心,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因此会集中大部分精力经营自己的事业而忽视家庭中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的建设。然而,中年人又是家庭中的主心骨,他们在家庭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旁边还有夫或妻,既要扮演父母的角色也要扮演儿女的角色,他们要在多重角色间穿行。繁杂的家务,子女的教育,婆媳关系,家庭生计的安排无一不需要他们耗费心力。因此,当家庭与事业天平失衡,常常会使其与家人相处时间短缺,不能与家人很好地作有效交流沟通,导致中年期“锅碗瓢盆”式的婚姻矛盾丛生甚至出现危机;对孩子期望与现实不符;在与长辈对教育孩子以及如何赡养他们上也会存在分歧。这些都会造成中年人心理上冲突。
(四)健康与追求成就的矛盾
大多数中年人虽说体力、精力不能与青年人比肩,但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中年人在不断追求事业成功,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时,要承担繁忙的工作和高度责任,因此他们往往无暇锻炼,慢下脚步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些疾病的早期症状被忽视,从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现实生活中,不少有才华的中年人,由于对健康的忽视,甚至带病坚持工作,导致积劳成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四、中年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减轻超负荷心理压力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肩负着社会与家庭的重任,是各行各业的主力,是家庭的“顶梁柱”。中年人对事业成就的期望高,工作中尽职尽责,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事业上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如此,长期承受高强度的精神紧张与心理压力,会严重威胁到中年人的心身健康(中年知识分子的情况尤其突出),中年人如何才能摆脱“不堪重负”的境况呢?
1.量力而行 中年人需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设定目标需要量力而行,要权衡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防止超负荷运转,对有损健康的过重任务要学会说“不”。
2.淡泊名利 中年人的成就欲与时间紧迫感常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与别人比较,对已是“奋马”的自己在追逐他人成功的路上还要不停扬鞭。中年人必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轨迹和个性特点,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是成功。还有就是真正的成功者要具有远大的目标,平和的心态,他们明白健康是一切之本,决不会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健康。
3.学会放松 在工作与精神压力过大时,学会用放松和调节如散步,参加体育活动等,同时,也可以主动发展业余爱好,不断丰富精神生活。
(二)提高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技艺,调节好人际关系
1.调整认知结构 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正确、全面、善意的认识是良好的交往基础。在与人交往中,要克服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利用,尔虞我诈、人情冷漠等心理定势,要以诚相待,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2.改善个性品质 个性缺陷常常是人际交往障碍的一种因素,甚至是关键因素。因此养成一种热情、开朗、宽宏、避免妒忌、富有责任心等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对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3.提高交往技能 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技术和艺术,可以通过训练来培养。中年人可以在人际沟通的技巧方面做出努力,如适度真诚地赞赏对方,学会善于倾听,求同存异,增加交往的主动性等。
(三)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是一个人身心调养,避开社会风浪的港湾。中年人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断扬帆前行,就需要一个安定、和睦的家庭。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经常沟通交流,消除误会,增进理解,协同合作。促进夫妻认同感,使双方在情感与行为上表现出较高的同一性;促进中年人调整与父母、子女在教育、赡养上的期望与方式以达成共识,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