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自诞生以来即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与精神病学更是如此,有许多著名心理学家早期都从事过精神病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智与行为的科学,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不同人群和不同的专业领域。它侧重研究人类正常的心理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筛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心理学服务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正常人或有心理问题的“健康人”。
精神病学是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临床学科。可以说从临床角度谈到心理学不可能不涉及精神病学,提及精神病学也不可能不涉足心理学,每本精神病学专著中不可能没有心理学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是研究大脑功能的学科。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精神病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精神病学则逐渐由内涵和外延更广泛、内容更为丰富的精神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所替代。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所致。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而建立起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纵观精神病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偏向,传统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之类的重性精神病,而忽视了为数众多的神经症、心理障碍、心理卫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血压和溃疡病等众多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具有显著的病因学意义,即使是恶性肿瘤这类所谓“纯生物性疾病”,它们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也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甚为密切。因为病人是有病的“人”,他是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特征的人。因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我们必须“见病又见人”,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疗效和预后,因而需要重点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保障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因此精神医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精神(心理)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二是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影响。前者主要是传统精神病学的范畴,后者则为心理卫生的内容。因此目前众多国内外学者主张将精神病学(psychiatry)改称为精神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