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阅读障碍(dyslexia)主要指有适当教育机会的儿童在阅读技能方面有明显缺陷,表现为对书面语言的阅读理解困难,而在其他学业领域可能正常,但不能用智力、学习动机、情绪和行为问题来解释。阅读障碍是一种发展性障碍,它严重影响儿童学习和发展。
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dyslexia checklist for Chinese children,DCCC),是根据ICD-10和DSM-Ⅳ对阅读障碍的诊断标准,在汉语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行为特点和临床表现,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编制而成,适用于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儿童。
【内容及实施方法】
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是一个他评式量表,包括了视知觉障碍和视觉-运动协调障碍、听知觉障碍、意义理解障碍、书写障碍、口语障碍、书面表达障碍、不良阅读习惯和注意力障碍8个维度,共57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即:“未出现”记1分,“偶尔出现”记2分,“有时出现”记3分,“较常出现”记4分,“经常出现”记5分。
【测量学指标】
1.项目分析 研究者计算了各项目与该维度的相关,结果表明相关系数位于0.2~0.9,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2.信度研究 主要考察了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以Cronbachα为指标,8个因子的α系数在0.75~0.87。评价重测信度时,从所有被试中按DCCC得分高、中、低以1∶1∶1比例随机抽取约10%学生进行重测,两次测试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644~0.748(P <0.05),两次调查各个因子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效度研究 主要考察了量表的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结构效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并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varimax)对特征值大于1的初始因子进行旋转,得到的八因子模型与原假设相吻合。区分效度分析时,根据DCCC得分,将被试分成高、中、低三组,比较三组阅读测验成绩发现,三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表明DCCC能够区分出不同阅读水平层次,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视知觉障碍,包括1、2、5、6、7、22、55,主要测查儿童对汉字字形的视觉加工、早期大脑发育和动作协调功能障碍。
听知觉障碍,包括8、11、17、21、23、56,主要测查儿童对汉字语音的听觉加工和语音表达障碍。
意义理解障碍,包括10、26、29、32、33、44、46、50、51,主要测查儿童对包括字、词、句、段落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语义表达的获得和加工障碍。
书写障碍,包括9、16、20、28、39、48、54,主要测查儿童的书写流畅性和可辨认性差,反映其书写注意力集中和书写动作障碍。
口语障碍,包括15、27、30、36、38、40,主要测查儿童口语理解和口语表达障碍。
书面表达障碍,包括19、31、35、41、52、53、57,主要测查儿童在书面语的使用和输出方面困难,反映儿童意义加工、书面词汇量缺失和书写技能的综合障碍。
不良阅读习惯,包括3、37、42、43、47、49,主要测查儿童由于不良阅读习惯和环境导致对汉字水平形、音、义加工能力障碍。
注意力障碍,包括4、14、18、24、25、34、45,主要测查儿童存在注意力缺陷,专注水平低导致汉字形、音、义的加工障碍。
这些条目的原始分数越高表示汉语阅读障碍行为表现越严重。将各条目的原始分进行求和,并转化为T分后[T=50+10(X-M)/SD]),即可进行评价和比较。各因子的T分越高反映被测儿童阅读障碍的症状越明显,反之亦然。T分低于69百分位属于正常,超过98百分位即认为可能异常。被试者只要其中一项因子异常,则被诊断为汉语阅读障碍。
目前本量表仅应用于中国大陆,还未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采用。有研究根据儿童汉语阅读障碍量表对儿童汉语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吴汉荣 姚 彬)
参考文献
[1]宋然然.儿童汉语阅读障碍的发生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6(博士论文)
[2]王艳碧,余林.我国近十年来汉语阅读障碍研究回顾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7,(04):596-604
[3]吴汉荣,邹宇量.阅读障碍儿童汉字字形、字音和字义启动效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559-5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