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在童稚时期都充满了好奇与自信,遇见新奇的事物时,总是充满着探索的精神,并且不吝于一再尝试。比如,当鞋带绑不好时,即使一再失败,仍然会不断重复再试;即使大人一再告诉他们别触碰滚烫的锅具,他们仍忍不住想碰碰看;他们老是搞不清楚鞋子的左右脚,但就算穿错了也从来不在意。如此充满着学习兴趣并且勇于尝试的孩子,从何时起变成了自我设限的大人呢?
因为,当他们小时候做出这些行为并且不断受到大人的批评时,心中渐渐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例如:当他将鞋子的左右脚穿反时,身边的大人如果对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啊,穿了这么多次还弄不清楚左右脚。”这样的言语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记,进而成为他的信念。长大以后,他的潜意识总会不断地告诉他:“你怎么这么笨啊。”而他便会依着潜意识的“指引”,做出很多愚蠢的行为。但是,他真有这么笨吗?当然不是。他只是被“设定”在错误的位置上,被输入不正确的信念,以至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造成自我设限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生存的恐惧”。多数人在接触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都会不自觉地产生自我保护的心态,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里有一个称为“爬虫类脑”的区域,一旦遇见不熟悉的事物,这个脑区便会产生自然的条件反射,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自我保护行为是动物在迁徙和繁衍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与躲避危险而演化出来的机制,但这个机制一旦“发挥”在现代社会,可能就会被视为怯懦。
“对于生存的恐惧”犹如一位贴心的小天使,在危机出现时会提醒人们,以避免陷于危难之中。然而,在安定、文明的生活方式下,现代人早已不需要像生活于丛林中的原始人一样步步为营,但是贴心的小天使却没有随着社会进化,他总是提醒着我们:“别做这件事情,以免陷入危险之中;离那些地方远一点,那里可能不安全……”。当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过度活跃时,便会在每个想要做出突破或创新举动的时候,因为恐惧而止步不前。
事实上,每个人的脑中或多或少都有些自我设限的印记。自我设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牵着鼻子走。因此,我们应该先找出自己的“自我设限”之处,学会与它和睦相处,善用它的提醒功能,夺回人生的发球权,而不是让它成为自我成长的障碍与限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