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述评

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述评

时间:2023-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期刊信息资源的生命流程出发,评述了开放存取、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信息资源整合等研究热点与前沿。开放存取期刊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至今,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界、编辑出版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8],实现形式多种多样。
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述评_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述评

叶继元 刘宇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南京 20093

【摘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使期刊的载体形态、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期刊信息资源的生命流程出发,评述了开放存取、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信息资源整合等研究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期刊期刊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全文数据库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期刊评价

The Hotspots Review of Perio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Research

Ye JiyuanLiu Yu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0093

【Abstract】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profound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the carrier form and the transmission mode of periodicals.Starting from the life process of perio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the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the research on open access,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perio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were reviewed.

【Keywords】PeriodicalsPeriod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Open AccessFull-text DatabaseInform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Periodical Evaluation

1.引言

1665年1月5日,法国议院参事戴·萨罗(Da Sall)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期刊《学者杂志》(Journal des Scavans)。两个月后,即1665年3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Henry Oldenburg)编辑出版了《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今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Giving Some Account of the Present Undertaking,and Labors of the Ingenious in Many Considerable Parts of the World)[1]。300多年来,期刊以其相对于报纸信息的系统性、相对于图书信息的迅捷性,充分发挥了登载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重要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Internet对人类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在网络中重塑自己的生活。作为学术交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当然也无法避免这场网络风暴的侵袭。期刊的编辑出版模式、采购方式、组织手段、开发和利用等各方面在网络等新技术条件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巨变给期刊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向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互动提出强烈的要求。下面分5个方面评述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2.期刊信息资源出版模式研究:开放存取

国内对开放存取(Open Access)的研究始于2004年,李丽、张成昱在《开放文档先导及其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影响》[2]一文中首次以“Open Access”作为关键词,拉开了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研究的序幕。时至2006年11月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研究开放存取论文108篇;200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3]。开放存取期刊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至今,已经成为图书情报界、编辑出版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2.1“开放存取”的界定

什么是开放存取?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开放存取”这一概念如何界定?其次,开放存取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目前,较为准确、全面而且被人们广泛引用的开放存取的概念主要译自“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和《百斯达开放存取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4][5]。此外,《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开放存取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6]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关于对学术文献和研究文档开放存取的声明》(IFL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ocumentation)[7],这两份重要的文件也对开放存取做出详尽的界定。对比这些重要协议和宣言关于开放存取的界定,我们发现开放存取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基于版权尊重的自由、免费使用;二是从出版机制的角度出发,基于学术交流的“去商业化”出版模式。

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8],实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考察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9][10][11][12],开放存取主要有三种实现形式: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仓储(包括机构仓储和学科仓储两种)和电子预印本。开放存取期刊相对于其他实现形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开放存取期刊有规范的编辑审稿制度,质量容易控制,国外许多开放存取期刊都采取同行评审来保证期刊的质量。其次,开放存取期刊的经费来源可以采用作者付费、基金赞助、广告等多种方式,使其发展不必完全依赖于相关机构的支持。再者,开放存取期刊在知识产权方面不易与传统印刷期刊产生版权纠纷。开放存取仓储和电子预印本文库中的文献可能被传统印刷期刊录用发表,这就会使原有开放存取形式的版权受到传统印刷期刊的挑战。因此我们相信,开放存取期刊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信息自由理念的学术交流方式,在学术交流系统中将大有可为。

2.2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现状

早期的电子期刊都是开放存取期刊[13],但是由于缺乏稳定的运营经费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并未能引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充分关注,也未能对传统的期刊出版商产生强有力的冲击。2003年10月13日,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创办了基于同行评审和作者付费运作模式的开放存取期刊PLoS Biology[14]。这一模式的成功大大促进了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李武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5]:①规模不断扩大,刊物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加;学科覆盖范围也突破了自然科学领域,延伸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覆盖的地域范围也开始遍布全球各大地区。②多种出版形式相结合,有完全OA期刊、部分OA期刊、延时OA期刊。③影响力日益增强,传统的文摘索引服务商开始将OA期刊作为自己的收录对象。

目前国际上专门致力于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出版商和机构有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有[16][17]: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生物医学出版中心(BioMed Central),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合机构(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SPARC),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BOAI),美国国家科学院会议录(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PNAS)等。国内主要致力于开放存取的项目有:奇迹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教育部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arXiv中国镜像,香港科技大学的OA仓储等[18][19][20]

2.3开放存取期刊涉及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信息交流形式,开放存取期刊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其潜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秦珂将制约开放存取发展的因素归结为6个方面:经费来源问题,作者支付能力问题,公众认同问题,学术评价问题,出版物质量问题,版权保护问题[21]。郑垦荒认为开放存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技术与管理问题,质量控制问题,运行费用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存档等其他问题[22]。李春旺将开放存取面临的挑战归结为: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23]

开放存取期刊作为开放存取出版机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制约开放存取期刊壮大的要素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期刊质量。传统期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如同行评审制度。目前,被学者关注并能产生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开放存取期刊基本上都已实行同行评审制度,如生物医学出版中心(BioMed Central)的开放存取期刊。因此,目前来说引鉴传统期刊的质量控制机制是开放存取期刊保证其质量的最为简捷有效的手段。②经费来源。为研究人员提供免费存取并非意味着开放存取期刊是零成本,论文评审、硬件设备的配置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开放存取期刊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于作者支付的出版费用、赞助、广告、增值服务等,虽然作者支付的出版费用主要来自于作者的科研经费,但是高额的出版费用无疑给科研经费相对较少的研究人员带来沉重的压力,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开放存取反对者也质疑作者支付出版费用这种方式最终会导致期刊质量的下降[24]。③学术认同。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都是围绕着传统印刷型出版物来制定的,研究人员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的成果能否得到学术界和官方的认可,这是制约开放存取期刊能否与传统期刊以同等地位去竞争优秀稿源的一个重要因素。稿源的优劣是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期刊的质量是开放存取期刊生存发展的关键。

2.4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及趋势

目前,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传统期刊生产者的出版商,二是作为传统期刊消费者的图书馆。

对传统出版机构的来说,李武认为开放存取期刊会导致印刷期刊发行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年以来学术期刊的价格上涨趋势,促使传统出版机构试验OA期刊出版或修正相应的版权政策[25]。然而,传统出版商并非一直处于被动的调试状态去应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挑战。美国出版协会专业/学术出版部(Professional/ Scholarly Publishing Divis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s)支持成立的科学与医学研究完整性联盟(The Partnership for Research Integrity in Science&Medicine,PRISM)以保护同行评审制度、维护学术产品质量为切入点来反对开放存取[26][27]

对于图书馆来说,王云娣认为通过提高开放存取资源的认知程度,加强收集与揭示,以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整合[28]。李武认为开放存取资源给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两大业务都带来巨大影响,图书馆在信息集成和信息分析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一旦全部学术期刊都可以提供即时免费访问服务,馆际互借也将会逐渐消失”[29],这将会促使图书馆的基本业务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3.期刊信息资源采集研究:期刊全文数据库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期刊信息资源已经形成了印刷型期刊与数字化期刊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图书馆的期刊信息资源采集工作也由传统的以印刷型期刊为主向数字化期刊与印刷型期刊并举的方向转化,而且数字化期刊信息资源“将是今后的馆藏发展方向”[30]。在数字化期刊的诸多实现形式(电子期刊、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开放存取期刊)中,期刊全文数据库的采购是目前各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采集工作的重中之重。

3.1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现状

目前,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有两种类型[31]:①著名出版商将自己的印刷版出版物汇总后出版的数据库,如Blackwell,Elsevier、Kluwer、Springerlink、Wiley等全文电子期刊库;②专门数据供应商从出版商那里获得版权之后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的数据库,如Proquest、EBSCO、清华同方、维普、万方等。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数据库,都是采用捆绑式的销售策略。对于图书馆来说,要么不买,要么就得买下整个数据库,图书馆很少有选择的余地。这一方面造成了图书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不利于各个图书馆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32]。微观上,任何单个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主题覆盖范围有限;宏观上,各个综合性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有一定的重合度[33],而且所有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总和也无法完全囊括所有的期刊。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2年全国公开出版期刊9029种,中文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收录期刊7428种[34],同时检索3个库也达不到100%的查全率。这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信息量大、检索途径多、简化了检索步骤、直接实现了“一站式”的文献服务[35]。然而,图书馆使用期刊全文数据库时附加成本提高(如购买专门的配套硬件设备)、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资源“拥有权”和“获取权”之争、期刊全文数据库本身的一些局限性等原因都导致图书馆在接受期刊全文数据库时存在一定的保留和争议。

3.2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评选

对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保留态度和期刊全文数据本身的局限性,致使图书馆在期刊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迫切地需要面对两个问题:①是否选择期刊全文数据库?即不同载体形态的期刊信息资源该如何配置,在有限的购刊经费和多种资源形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建设该如何处理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印刷型期刊这两者的比例关系[36];②如何选择期刊全文数据库?即在购买期刊全文数据库时,如何根据本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馆藏特色来选择恰当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采购对象。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尽管有些研究人员谨慎地认为“将印刷型外刊定购作为馆藏外文期刊资源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37],但是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各图书馆均大量购买了期刊全文数据库,而且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在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强劲发展趋势之下,图书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目前市场上的各种期刊全文数据库就成为与期刊信息资源建设实践密切联系的研究热点。张李义认为数据库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数据库内容、检索系统功能、使用情况、数据库的性能价格比、数据库服务等5个一级指标[38]。肖珑从电子资源内容、检索系统及功能、使用情况、价值与成本核算、出版商/数据库商的服务与存档等6个方面来对数据库资源进行评价[39]。我们发现国内现有的文献多是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一个期刊全文数据库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属于规范性层次的研究,对于运用具体方法去施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寥寥可数。期刊全文数据评价实证研究的一个典范是李凯扬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型,从数据库内容、检索系统、数据商的服务和数据库成本等4个方面进行具体评测[40]

3.3期刊全文数据库的采购

集团采购是指由若干图书馆自愿组成集团,共同推举谈判代表与资源提供商商谈价格与使用条款,最终购买合同则由提供商与各成员馆签订,购买费用由各成员馆自行支付给提供商[41]。集团采购早在期刊全文数据库产生之前已经存在。为了解决由书刊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的图书馆经费危机,保障全国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外刊资源共享,1994年6月成立的全国高校期刊协调网可以视为我国集团采购的雏形[42]

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版以后,加大了图书馆资源采购的难度和复杂性。图书馆意识到,单凭一个馆的力量来采购捆绑式销售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集团采购成为“购买电子资源的有效方式”[43]。大量的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集团采购的优势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从图书馆和数据库生产商/出版商两个视角来论述[44][45][46][47]。对于图书馆来说,集团采购可以从出版商那里争取到优惠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节省各个馆的采购成本,促进了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为图书馆的馆际合作和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能集中解决电子资源长期保存的问题等。对于数据库生产商和出版商来说,集团采购可以提供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集团采购也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集团采购的缺陷和不足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如集团采购中各成员馆之间地位与利益的平衡,相互之间信任机制的建立与稳定,馆藏信息资源特色化的淡化,对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内容揭示等等[48][49],都使集团采购充满各种潜在的风险。

客观分析期刊全文数据库集团采购各种利弊的理论研究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集团采购的实践也取得巨大的成就,如CALIS、CASHL、JALIS的成功运作。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人员对集团采购的具体实践形式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肖琼认为“区域性集团采购……将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资源采购的必由之路,并为将来跨区域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50]。杨毅根据组织集团的范围、成员馆数量、使用量等因素将目前的集团采购系统归纳为10种模式[51]

4.期刊信息资源组织研究:期刊信息资源整合

数字资源的剧增,一方面表现在信息种类更加丰富、信息总量剧增,大大拓展了用户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信息过载、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信息也使用户产生了一定的信息恐慌。为了帮助用户高效地获取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信息资源整合研究应运而生。

4.1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目前,信息资源整合研究主要以数字型信息资源为对象。近年来,国外对信息资源整合研究已经从基础理论研究过渡到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去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证研究。例如,Sumi Helal等人提出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个人信息资源集成框架,以使用户建立整合多种异构信息源的信息表单[52];Euna Jeong等人运用XML技术来实践鉴于推断机理的异构信息资源集成[53]

国内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54]:①相关资源整合工具、产品、系统的介绍与评价,②信息资源整合基本理论研究,③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技术研究。总体上说,国内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实施和应用信息资源整合的各种方法和技术的探讨。但值得肯定的是,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马文峰和苏新宁从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整合原则、研究范围、整合方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系统地勾勒了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的体系框架[55][56];关于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也初见端倪,如邓三鸿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数字资源整合策略[57],郭少友试图通过OAI-PMH(开放先导的元数据收割协议)来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58]

4.2期刊信息资源整合

目前,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分为印刷型信息资源和数字型信息资源两类;数字型信息资源的种类较为复杂,但主要是数据库生产商或出版商生产的各种全文型或检索型的数据库。因此,从微观上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整合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印刷型和数字型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对各种数据库信息内容的整合。从宏观上看,信息资源整合还应该包括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整合,从而使整个国家的信息资源成为一个丰富完善的有机整体。虽然数据库生产商所生产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的数字资源包含一部分电子图书、回忆录、学位论文等,但期刊作为数据库信息内容的主体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对印刷型信息资源的使用中,期刊也是研究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体。鉴于此,我们认为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期刊信息资源的整合。

宏观上的期刊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内协调各馆期刊入藏的种类,完善整个国家的期刊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早在1994年笔者就撰文呼吁成立全国期刊中心[59],通过统一规划协调全国期刊信息资源建设,整合已有的期刊资源,提高全国期刊文献保障能力。馆际期刊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是编制期刊联合目录,通过联合目录来了解期刊信息资源的具体分布,避免重复建设。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期刊联合目录的三级保障体系,即国家级期刊联合目录、地区中心级期刊联合目录和省市(直辖市)级期刊联合目录三级保障系统[60]

微观上的期刊信息资源整合包含两个层次:①印刷型期刊和数字型期刊的整合。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利用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组织各种类型的期刊文献[61][62],按标准的MARC格式对期刊的名称、著作者、出版者以及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揭示。②期刊数据库之间的整合。由于这些期刊数据库来源于不同的信息生产商,缺乏统一的建库标准,导致不同期刊数据库数据格式具有异构性,检索界面、途径和方法均有很大差异。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建立期刊导航系统[63][64],提供以刊名、学科主题等为途径的刊物浏览和超链接服务,以此来整合不同数据库中的期刊资源。有些图书馆正在尝试实现“一站式”检索。正如邓三鸿所说,自数字资源产生以来,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大致经历了书目浏览式处理、搜索引擎式整合和面向知识管理的整合3个阶段[65]。目前大多数的整合已经达到第二阶段,正向第三阶段迈进。

4.3基于知识管理的期刊信息资源整合

知识一般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信息爆炸致使大量无序信息产生,人们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处于一种信息迷失的状态,有学者称其为“信息烟雾”[66]。知识管理正是为了使人们摆脱“信息烟雾”的困境而产生,知识管理本身就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的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学术界虽然未能对知识管理做出确切的界定,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知识管理应该包括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知识的转化增值3个部分。

期刊信息资源包含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两个方面,所谓形式特征是指刊名、出版者、出版时间、ISSN号等显性知识,所谓内容特征是指期刊文献所涉及的研究主题等隐性知识。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期刊信息资源整合包括基于期刊形式特征序化的整合、基于期刊信息内容挖掘的整合和期刊信息资源服务增值3个方面。国内一些研究人员开始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期刊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索[67][68]。知识管理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其实践的作用域有限,使其不能解决期刊信息资源整合的所有问题。Nonaka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知识管理难以实行:①一些传统领域不适合运用知识管理,组织结构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利用员工的隐性知识;②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且未能重视高层管理者的参与作用是导致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69]

5.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据统计,目前期刊文献已占世界文献总量的75%左右,期刊所提供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70%以上[70],期刊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如何使如此庞大的期刊信息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便成为图书情报工作的焦点和重点。

5.1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内容

对于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内容的界定,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何华连以系统论作为期刊信息资源整体联系、综合开发的理论基础,认为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包括期刊生产、期刊管理和期刊利用3个部分;而且期刊生产在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起着主导作用[71]。因此,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是加强整体联系,在期刊生产、期刊管理、期刊利用整个工作流程中实施综合性开发;在期刊生产流程中把好编辑出版关,提高刊物质量;图书馆要加强期刊管理工作、强化服务意识,为读者利用期刊信息资源铺平道路[72]。简兰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出发,认为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有3个方面:①对基础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服务于教育和培训;②对居于前列的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服务于研究;③期刊信息资源所包含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73]

5.2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

如何实现期刊信息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进而使这些文献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一直是图书馆人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人们尝试着以各种手段实现这一目标:编制印刷版的期刊联合目录、建立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开展期刊目次报道,向读者提供深层次的服务[74][75];加强馆藏期刊信息资源的宣传报导,提高期刊工作人员素质,加强读者服务队伍建设[76];加强读者培训,以强化读者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77]等等。卢荣等人认为[78],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应该由浅入深表现为期刊载体化开发、期刊知识情报立体开发、期刊知识重组开发3个层次:期刊载体化开发包括期刊的评介、宣传和展阅,编印墙报式的资料快刊,编制馆藏期刊目录,编制以馆藏期刊为主导的区域性联合目录;期刊知识情报立体开发包括对文献做浓缩性综述性揭示和对期刊知识单元的揭示;期刊知识重组开发包括对期刊内容的学术评价和进一步的情报研究。

5.3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

对期刊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力量作为坚实的后盾,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将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紧密结合,开发基于Web平台的期刊数据库应用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期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今后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在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增值的信息内容服务,以促进期刊信息资源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将成为期刊工作和期刊信息资源研究的新热点。

6.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近几年,有关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依然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我国学术期刊数量发展很快,但质量相对发展较慢,因此,期刊评价备受学界、管理界、教育界、期刊界和图书情报界的重视。随着万方科技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影响越来越大,关于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指标、评价方法等的讨论也日渐增多。下面概述文科学术期刊评价问题的研究情况。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国内从1994年至2007年7月共发表有关哲学社科或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文章421篇,各年发文情况详见图1。

img4

图1 1994~2007年有关研究文科学术期刊文章变化图

从上可见,每年平均发表30篇左右,文章内容涉及哲学社科或哲学社科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编辑规范、质量控制、审稿方式和评价等。诸如马平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困境和出路》[79]、顾冠华的《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价值、效益、发行量》[80]、林象平的《关于我国七种重要社会科学期刊(1995~1996年)的比较分析》[81]、胡政平的《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研究综述》[82]等。与本研究主题有较多关系的文章则有《我国社科期刊的分布结构》[83]、王德恒等的《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统计研究》[84]、孙景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述评》[85]、尹相吉等的《学术期刊分级研究述评》[86]、刘霞等的《中国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及评价》[87]等。这些论著已经涉及哲学社科学术期刊概念、分类、统计等问题,其中有的论述也有些许新意;但遗憾的是,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定义、类型、特点等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传统的期刊分类没有得到必要的质疑。更为严重的是,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数量没有得到较严格的认定和细致的统计,由此导致了有关学术期刊数量的统计数据不全或不准确,而统计数据不全或不准确则大大影响了研究的质量,甚至对有的研究造成误导。

国外对于学术期刊的研究较为深入,但专门对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研究似乎不多。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研究经常被包含在整个学术期刊研究之中,或与电子期刊研究、期刊评价研究交织在一起,或从图书情报学角度研究期刊管理。利用学术期刊、人文科学期刊、社科期刊作为检索词,检索方式见“查询”,检索英国剑桥科学文摘、《图书情报学文摘》(LISA)等,查到有关论文近百篇。图2是LISA中关于学术期刊、哲学社科期刊论文各年数量趋势图。

img5

图2 LISA中关于学术期刊、哲学社科期刊论文各年数量趋势图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King博士就对学术期刊(包括哲学社科学术期刊)的经济学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其论著已被翻译成中文。1995年他与合作者又进行了20年来学术期刊的对比发展研究和电子期刊的研究[88]。Hobbs曾对学术期刊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系统深入的总结分析[89]。日本学者曾对日本的社会科学的特性进行过研究[90]。Pierce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指标,对1886~1985年100年间的社会科学期刊进行了研究[91]

国外研究强调概念和基本数据,注重经济学分析,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对我国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由于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在期刊管理上实行登记制,不同于我国现阶段的“审批制”,因此国外的一些成果和经验有的不适合国情,有的则可以借鉴和参照,但不能照搬,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运用有关期刊管理原理进行创新研究。

近期笔者围绕一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合理布局研究》,发表了一组系列文章,诸如《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及研究成果评价的调查分析》[92],《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学术研究质量的提高》[9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本数据分析(上)》[94],《正确对待CSSCI来源期刊》[95],《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分析》[96],《关于文科研究生“发文规定”是否合理的调查分析》[9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结构分析》[98],《学术研究导引是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99]等。这些研究质疑了原有的期刊分类及统计方法,界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基本概念,首次认定和统计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数量及各学科、各地区学术期刊的种数,分析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状况,明确提出期刊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整体期刊质量的提高,并提出了提高期刊质量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2007年11月14~17日,在浙江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一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期刊评价与管理”,来自全国近70所高校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笔者作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合理布局研究》的专题报告。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毅作了《电子资源期刊与纸本期刊资源建设的协调发展》报告。西安交通大学邵晶研究馆员作了《开放存取期刊的评鉴与利用》报告。中原工学院图书馆张怀涛研究馆员作了《转型期期刊管理研究的转变》报告。北大蔡蓉华研究馆员作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概况》的报告。浙大陈益君研究馆员作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方式探讨》的报告。河北理工大学刘瑞兴研究馆员作了《几点认识几条建议》的报告。北京大学朱强研究馆员作了《数字环境的图书馆期刊工作走向》的报告。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袁水仙副总经理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的罗依丽副总经理分别介绍了我国外文期刊订购工作、网络服务、增值服务、OA期刊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动态[100]。可以预见,关于学术期刊的评价在今后仍然是研究的热点。

7.结语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运用,给整个图书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刊工作在技术后盾的有力支持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深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手段趋于多样化;同时,期刊信息资源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期刊的载体、形态也趋于多元化。这给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整个期刊信息资源的研究环境处于不断变革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手段,准确把握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和方向,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使我们的研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叶继元.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5(4):57-68.

[2]李丽,张成昱.开放文档先导及其对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影响[J].编辑学报,2004(1):66-68.

[3]何琳,刘芃.《国内开放存取》研究述评[J].现代情报,2007(4):20-22.

[4]乔冬梅.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74-78.

[5]刘海霞,方平,胡德华.开放存取研究进展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6(4):10-16.

[6]刘静.简析开放存取(Open Access)及其发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1):78-81.

[7]王云才.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5(12):40-45.

[8]李武,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66-69.

[9]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10]邓灵斌,刘任东,张彤.我国电子预印本文库(E-print Archive)发展的瓶颈及应对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6(9):90-93.

[11]王学勤.开放存取的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情报科学,2006(9):1425-1429.

[12]杨帆,詹德忧.开放存取及其实现方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1):186-189,171.

[13]同[7].

[14]同[5].

[15]李武,杨屹东.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6(2):25-29.

[16]同[5].

[17]同[8].

[18]程维红,任胜利.中国刊物及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J].编辑学报,2007(3):196-198.

[19]同[5].

[20]同[7].

[21]秦珂.开放存取出版的若干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出版科学,2006(3):28-32.

[22]郑垦荒.开放存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图书馆的应对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3):311-313.

[23]李春旺.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33-37.

[24]李武.开放存取期刊[J].出版经济,2005(1):55-57.

[25]同[15].

[26]Robin Peek.Speed Bumps for Open Access?[J].Information Today,2007,10(24):17-18.

[27]Robin Peek.My Views on Open Access[J].Information Today,2007,10(24):15-16.

[28]王云娣.网络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极其获取策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76-78.

[29]同[15].

[30]陈力.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国家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两难选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9-13.

[31]陈剑光,翟云仙.关于我国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2(12):80-83.

[32]同[30].

[33]莫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的局限性与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的定购的对策[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6-47.

[34]卢红杰.三大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比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6):678-680.

[35]黄永跃.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J].现代情报,2007(7):56-58.

[36]陈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与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54-56.

[37]彭碧河.高校图书馆慰问期刊资源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5):34-35.

[38]张李义.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66-69.

[39]肖珑,张宇红.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3):35-42.

[40]李凯扬,贾玉萍.基于AHP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模糊综合评价[J].情报科学,2005(11):1688-1703.

[41]强自力.电子资源的“国家采购”[J].图书情报工作,2003(4):91-94.

[42]叶继元.高校外刊资源合理布局模式与实施办法新探[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5(4):24-27.

[43]杨毅,周迪,刘玉兰.集团采购——购买电子资源的有效方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3):6-9.

[44]李莉.电子期刊采购问题综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68-73.

[45]高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4(4):5-10.

[46]赵伯兴.集团采购电子期刊的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05(6):122-124.

[47]胡永生.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21世纪图书馆的必然选择[J].图书情报知识,2004(6):42-44.

[48]施强.论电子信息资源集团采购体系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6(9):122-125.

[49]金云.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的风险控制机制[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7(2):46-49.

[50]肖琼.论高校图书馆新型电子资源共享平台——区域性集团采购[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625-627.

[51]杨毅,周迪,刘玉兰.电子资源集团采购模式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5(9):92-95,125.

[52]Sumi Helal,Jingting Lu,Erwin Jansen.A Web-Services-Based Person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Frame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Services Research,2005,2(3):98-116.

[53]Euna Jeong,Chun-Nan HSU.View Inference for Heterogeneous XM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J].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3,20(1):81-99.

[54]黄晓斌,夏明春.数字资源整合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1):75-77,112.

[55]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64-67.

[56]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在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57]邓三鸿,金莹,秦嘉杭.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资源整合策略[J].情报科学,2006(10):1489-1493.

[58]郭少友.基于OAI-PMH的信息资源整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16-18.

[59]叶继元等.全国外文期刊协调工作的宏观思考——兼及全国过期刊中心的建立[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4(5):86-91.

[60]卞丽.我国期刊联合目录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2):105-108.

[61]史淑君,董哲,郭海琴.网络环境下期刊文献资源整合工作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5):83-85.

[62]吉卫红.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编目整合及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04(11):68-70.

[63]庞蓓.网络型电子期刊数据的整合[J].图书馆理论与研究,2005(3):45-47.

[64]胡秀青.电子期刊资源组织与整理的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3(4):58-60.

[65]同[57].

[66]陆方文,冯维波.知识管理的缘起与方略[J].江苏企业管理,2001(9):4-5.

[67]刘静.基于知识管理的期刊管理初探[J].河北科技图苑,2005(5):59-61.

[68]徐华洋.期刊管理与知识管理[J].中国信息导报,2003(6):33-34.

[69]Ichijo K,Nonaka I.Eds.Knowledge Management Challenges[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07,24(3):273-275.

[70]肖秋惠,邱均平.论期刊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与信息资源共享[J].情报科学,2002(3):309-313.

[71]何华连.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情报学报,2004(1):82-85.

[72]方宝花.期刊信息资源综合开发研究[J].情报科学,2002(8):891-893.

[73]简兰.高校期刊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71-172.

[74]谭宗颖.期刊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1):25-28.

[75]万跃华,叶爱菊.网络环境下期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情报学报,2001(3):282-289.

[76]张世霞,李晓梅.高校图书馆期刊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利用[J].情报科学,2001(4):378-379.

[77]徐志明,温新莲.影响期刊利用率的因素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6(6):246-247,248.

[78]卢荣,欧阳小媛,宗彤.论开发利用期刊信息资源的三个层次[J].江西图书馆学刊,1999(4):50-51.

[79]马平.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困境和出路[J].编辑之友,1994(5):31-36.

[80]顾冠华.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价值、效益、发行量[J].编辑学刊,1995(6):60-63.

[81]林象平.关于我国七种重要社会科学期刊(1995~1996年)的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1997(3):74-78,56.

[82]胡政平.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研究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8-48.

[83]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课题组.我国社科期刊的分布结构[J].中国出版,1994(6-9).

[84]王德恒,陈维军.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统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2(8):33-38,76.

[85]孙景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述评[J].中国期刊年鉴,2002(创刊号):123-131.

[86]尹相吉,李逢超.学术期刊分级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3):102-107.

[87]刘霞等.中国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及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07,13(3):66-69.

[88]Tenopir,Carol,King,Donald W.(2000)Towards Electronic Journals:Realities for Scientists,Librarians,and Publishers[EB/OL].[2007-06-02].http:∥64.233.179.104/scholar/.

[89]Hobbs,Graham.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Past,Present and Future[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Vol.27,No.3,2001:215-219.

[90]Yasumasa Kuroda.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cience Journals in Japan[J].The American,Jan/Feb 1969,12(3):46-50.

[91]Pierce,Sydney J.On the Origin and Meaning of Bibliometric Indicators:Journals in the Social Sciences,1886-1985[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6-1998),1992,43(7):477-487.

[92]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及研究成果评价的调查分析[J].学术界,2007(4):61-69.

[93]叶继元.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学术研究质量的提高[J].浙江社会科学,2007(4)35-36.

[94]叶继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本数据分析(上)[J].图书馆论坛,2007(6):35-40,8.

[95]叶继元.正确对待CSSCI来源期刊[J].重庆大学学报,2007(4):61-62.

[96]叶继元.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中若干基本问题的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7(3):60-64.

[97]叶继元.关于文科研究生“发文规定”是否合理的调查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6)1-8,32.

[98]叶继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结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7(6):19-23.

[99]叶继元.学术研究导引是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25-29.

[100]陈益君.全国高校图书馆第十一次期刊工作学术研讨会纪[OB/OL].http:∥162.105.140.111/info/detail.asp?lngID=354.

【作者简介】

img6

叶继元,男,1955年12月出生于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985二期工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1991年7月获南京大学史学硕士学位,1999~2000年在美国堪萨斯大学作访问学者。2006年7月至10月在美国Drexel大学作讲座教授、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图书情报学)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科研究规划专家组成员,全国高校图书情报指导委员会期刊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美国《历史文摘》(Historical Abstracts)编辑顾问(1991~1997年)。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首批入选者,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等。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检索、期刊与文献计量、社会科学评价与学术规范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专著《核心期刊概论》获国家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图书情报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学术规范通论》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90篇,图书10余部。目前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的首席专家;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研制与社会科学评价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