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二)
王知津 陈婧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天津 300071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并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发展脉络、理论流派、模式与方法、体系结构、系统建设、评价等方面揭示该课题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关键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Wang ZhijinChen J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Nankai University,300071
【Abstract】By the use of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s,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then encloses the meaning,the development status,the mode and method,the structure,the system construction,the apprise of EIRM,in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technology method about this topic.
【Key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ResourcesManagement Research Progress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资源商业价值的提升,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逐渐向企业管理领地扩展,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由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涵盖面广,研究者专业背景和研究角度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呈现出主题分散、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特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研究者运用现代管理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信息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被开发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经过20多年发展,已形成一些广为接受的思想,主要包括:①信息是一种有价格的企业资源,要求给予妥善的管理,未经加工和管理的信息是无用的;②绝大部分信息是可以共享的,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共享,有效共享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③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不应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应与企业的其他部门有机集成;④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应认识到全球化市场的形成,并对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管理拥有广泛的知识;⑤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应着眼于整个企业的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某几个特定领域[1]。
本文试图探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进展。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回溯分析、统计分析、聚类分析,了解近年来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状况,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揭示该课题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为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学术界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展开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研究,下面从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定性分析两方面讨论研究现状。
2.文献计量学分析
2.1数量分布
笔者于2007年9月12日使用篇名、主题、关键词作为检索项,以1985~2006年为时间范围,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作为检索词,利用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48篇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论文;接着对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数据库、EBSCO-BSP商业资源数据库(EBSCO-BSP)、美国国家技术情报社出版的美国政府报告文摘题录数据库(NTIS)、工程索引EI网络版(Compendex)、INSPEC数据库、OCLC、Emerald、Blackwell、GALE、Science Direct(Elsevier)、Wiley、剑桥科学文摘(CSA)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经过去重处理后得到54篇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论文,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1985~2006年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数量统计
在发文时间方面,国外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时间较早,而国内1990年以前几乎没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论文。90年代初,受信息管理学科调整转型,院系改名的影响,这段时期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文数量较少。2000年后,随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论文数量增长较快。
图1 1985~2006年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文数量变化
2.2来源期刊分析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经统计,国内48篇论文分布在经管类,图书情报类,计算机及科技类,工业、医学、交通运输类,学报类,社会科学及文化类等6类学术刊物中,平均每类期刊刊登8篇,经管类和图情类期刊发文较多。调查发现,国内没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比较专业的期刊,这48篇文章分布在38种刊物中,发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论文超过两篇的期刊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1985~2006年国内发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两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续表
调查发现,国外有比较专业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期刊,如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等。国外这54篇论文分布在43种刊物中,数量超过两篇的期刊如表3所示。
表3 1985~2006年国外发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两篇以上的期刊分布
2.3主题归纳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48篇国内文章归纳为5个方面的主题,如表4所示。
表4 1985~2006年国内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文主题统计
54篇英文文章归纳为5个方面的主题,如表5所示。
表5 1985~2006年国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论文主题统计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国内更加重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而国外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方面的实际研究较为丰富。同时,国内外都比较重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策略与方法研究。
3.定性分析
下面结合上述5个主题,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做出详细的定性分析。
3.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集中在含义及相关概念研究、理论派别和发展脉络研究等方面。
3.1.1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辨析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学界对它的含义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
①管理哲学说。克雷斯莱茵将企业实施信息资源管理所产生的作用提高到哲学高度来进行探讨。他认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对改进组织的生产率和效力有独特认识的管理哲学”。
②管理科学说。梅德柯(W.O.Maedke)认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中管理各种相互联系的技术群以使信息资源获得最大利用的艺术和科学[2]。
③管理方法说。奥利里和威廉姆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要素及方法方面探讨这一概念,他们的观点是,信息必须作为企业的资源并得到应有的管理,这就意味着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各类系统和人员的良好管理,对那些零散和重迭的信息进行合作,使之处于高级经理的控制之下。
上述观点相映生辉,“管理哲学说”在思想上升华了人们的认识,在宏观层面上,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管理科学说”提出用科学的方法,规范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流程;“管理方法说”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具体的操作规则和实施程序。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关系辨析是一个讨论较多的话题。企业知识资源管理任务是将知识作为企业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体系来加以综合,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国外的企业知识管理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将知识管理的对象限定于企业知识及其相关资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有:阿比克(Andreas Abecker)将企业知识管理定义为“对企业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也指出:“企业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3]。”英国Gartner Group Inc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为发现、管理和分享企业信息资产所提供的一条综合途径,这些信息资产包括数据库、文献、策略、程序和未成文的存在于职工中的技能与经验。”
第二种观点,主要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涵义与特征做了界定。例如,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卡尔·弗拉保罗,从知识管理的目的出发,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所提供的新途径”。卡尔·E.斯维拜(Karl 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将企业知识管理定义为“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4]”。Yogesh Malhotra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生存和竞争能力等方面的一种迎合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5]。Elias Safdie和Ray Edward认为,“知识管理是使人、过程以及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使组织机构的与信息相关的成分,变成能为企业带来价值、优势和利益的直观动态的知识财富集合。知识管理是一种文化、生活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做事的方式[6]”。
学界对企业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概括起来有3种观点,分别为:①等同说。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作为等同概念,不加区分。②包含说。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在内容上包括企业知识管理,强调知识作为深层次的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战略价值。③阶段说。即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
这些学说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表现出思考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其一,企业信息分为本体论意义上的和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知识通常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从这个理解出发,等同说可以说是把信息管理定义在认识论层面上,包含说把信息定义在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上;其二,人类的战略倾向。阶段说和包含说可以说是为了突出信息的资源价值,强调知识的地位,特别是隐性信息资源的功效,人为地强调区分信息资源与知识。
3.1.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派别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既要以技术为后盾,同时又要透彻了解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相融合。归纳起来,90年代以来关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派别:
(1)信息学流派
信息学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霍顿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开山之父,他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书是第一部真正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7]。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一命题为出发点的。他认为,适合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生产率概念(产业除以投入)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必须植入信息资源和财产概念以重新定义和测度生产率。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B.R.Ricks)和高(K.F.Gow)、怀特(M.S.White)、伍德(C.Wood)、莱维坦(K.B.Levitan)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同。
在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信息资源管理思想与管理思想史、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的秦铁辉教授主编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介绍了企业常用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实物信息资源和人际信息资源等多种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8]。信息学流派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力军,研究企业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人才辈出,思想活跃,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虽然技术研究方面略显薄弱,但已经逐步建立了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比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的发展潮流。
(2)管理信息系统流派
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信息管理学家Horton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成概念,它融和不同的信息技术和领域为一体[9]。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D.Hussain)和K.M.胡塞因(K.M.Hussain)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准确地说是一种“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10],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因此,它又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胡塞因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注重计算机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结合。为了促进研究的进展,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管理信息系统杂志),“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也有大量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文章和书籍。例如,郑继芳编译了《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主要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内容[11]。
管理信息系统流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采用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来保证企业各类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研究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如何采用防火墙、信息加密技术,来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如何利用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产生有效的决策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流派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而新技术的采用又推动了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运作方式的变革。基于技术发展的研究视角,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将向着决策支持智能化、管理功能组件化、管理架构网络化等方向发展。不过,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从纯技术角度考虑得较多,还应该兼容并包地吸收其他流派的思想,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理论基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商业管理流派
商业管理流派源于经济管理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79年,以迪博尔德为首的研究小组在“Information systems”杂志上发表了两组专门的研究报告,从而拉开了IRM研究的帷幕,迪博尔德特别强调信息和信息管理对企业竞争的战略意义[12]。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持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视其作用。德国的信息管理学家施特勒特曼,引入“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可简单地概括为沿着价值链进行的信息资源的管理;而所谓“价值链”依据施特勒特曼的理解,就是由信息资源的供给、生产、输出、推销、用户服务等环节所组成的有序过程[13]。
在国内,杜栋、蒋亚东编著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介绍了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是管理类专业从过去侧重的“管理信息系统”向重视“信息资源价值”过渡或转变的代表作[14]。赵苹编著了《信息资源开发理论探讨》、《企业信息战略管理》等书籍。她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企业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等。
从经济管理角度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因为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会时刻发生各种类型的经济关系,而且随着新型经济关系的出现,需要借助新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商业管理流派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合理配置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企业信息战略;评估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的经济成本、效益与风险,确定信息商品价格;预测不同的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不同影响;考察企业信息资源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政策流派
政策流派源于行政管理和法律领域,致力于规范企业行为,保护科学技术领先,维护信息安全,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目前,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法、信息技术法、信息产业法、信息商业法、信息产权和安全保护法等。美国很早就制定了相关的信息法律,如《信息科学技术法》(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1981年),《美国技术领先法》(American Technology Premiere Act,1992年),《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form Act,1996》。
我国的信息法律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加紧制定了一些法规,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1年)、《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等。目前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①企业信息资源标准研究。高复先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有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这5个基础标准;②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研究;③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流程研究;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研究;⑤信息监督和防伪的制度研究。我国目前已经实施或正在编制中的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有:《网络管理规定》、《软件管理办法》、《信息发布管理规定》、《信息系统账号与权限管理办法》、《企业信息管理员管理规定》、《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规定》、《企业信息资源编码标准》、《信息系统职能管理流程编辑管理办法》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研究表现出零乱性和滞后性,大多从整体上粗略探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法规的必要性、立法宗旨和原则、法规现状及对策等问题,而很少深入探讨法律法规的组成要素、结构体系、构建方式和技术等具体问题;研究的理论性、原则性较强,但可操作性不足,很难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导致企业自律规则、自订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
(5)信息生态学流派
信息生态学流派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流派,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来设计和管理企业的信息环境,其重点是重新定位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将生态理念引入信息管理中,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15]。随后,纳尔蒂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于1999年撰写了Information Ecology: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一书[16],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国内学者也意识到这一新动态,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蒋录全认为,组成企业信息生态学模型的6个重要因素是策略、政治、文化行为、职员、过程及结构。保持信息生态平衡的方法是对信息管理的6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17][18][19]。一般的企业/组织的信息生态学模型见图2。
图2 企业/组织的信息生态学模型[20]
信息生态圈的功能和结构由信息时效、信息循环链、生态圈平衡等构成。企业信息生态圈包括4个层次的含义:一是从企业外部为企业的新生、成长、发展或再生、转化到衰亡的全过程提供多目的、多层次的信息,它是一种广泛融合的生态化的信息服务;二是从企业内部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全流程——即供应物流、生产流、资金财务流、信息流、人才流、销售物流、客户流等全过程的电子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管理与商务解决方案;三是反映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变动状况和发展情况;四是生态圈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可帮助企业减少资源消耗及浪费,有利于降低成本,具有生态环保特点。随后,于晓镭撰文探讨了企业信息生态圈与3ESP模式[21]。李佳洋,郭东强撰文分析了目前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并形成“以人为本”的信息管理思想,达到信息环境生态平衡的观点[22]。信息生态学是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成果,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原理引入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来考察信息管理中人与信息技术、环境之间的互动性。这种新范式注意到人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探索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演进与发展规律,开创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信息学流派、管理信息系统流派、商业管理流派、政策流派、信息生态学流派的思想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3.1.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重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经过了几次理论内核的重塑,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可以归纳为5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这5个阶段的划分并没有依照严格的时间轨迹,很多阶段各种理论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思想的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的发展,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替代。
(1)以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阶段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大体上处于以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时期。这一阶段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基本上与传统企业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相适应。这集中表现在:服务面较窄,主要面向企业内部科技人员,信息处理的对象主要为书籍、文件、资料等纸质文献,服务内容以提供技术文献服务为主,服务方式以手工为主。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在管理思想上较少考虑与企业效益直接挂钩,技术手段极其落后,出错率较高,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制约,面向企业决策管理服务的功能差,企业外部信息交流机制不够健全。在这一阶段,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资源的价值,信息管理工作成为轻描淡写的点缀,主要停留在文献的存档、保存和备案方面,没有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企业信息工作进入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企业“硬”环境的改观,由最初的自动数据处理(ADP)基层日常管理业务(如公文收发、工资单据、统计报表等),发展到以计算机系统存储与控制企业信息业务流程。随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为企业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数据创造了条件。在这一阶段,人们日益为技术带来的效益而欢欣鼓舞,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的战略价值。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信息管理方法的革新,信息处理能力的增强,信息管理成本的下降,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研究视角比较狭隘,笼罩在“IT”神话的光环之下,以技术为中心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为追求技术领先而盲目投资,却没有带来实际利润。
(3)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重塑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很快发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并没有带来预想的好处。Carr指出了IT技术正从一种潜在的战略资源沦为一般化的生产要素,企业并不会因为拥有信息技术而卓尔不群[2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和建设需要从管理上和制度上变革。1990年,Michael Hammer提出了结合信息管理的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主张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组织系统进行重组再造[24]。企业界和学术界开始以全面、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信息资源建设,主张信息管理中的技术、人文、经济手段的综合集成[25];将企业信息流、企业信息网络、竞争情报等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全面质量管理(TQM)、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下一代制造(NG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化大生产(MC)等企业管理的概念融会贯通,实现多角度、高层次、战略型的信息资源管理。
(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到企业知识管理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目的等方面对信息管理予以拓展和深化[26]。1997年,英国出版商Emerald出版了第一种知识管理的专业期刊——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随后,知识管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企业知识仓库、信息生态环境、信息文化、知识创新等概念不断推陈出新。在理论方面,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知识管理的定义、组成要素,知识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关系,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等问题;在技术方面,讨论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体系与模式,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问题;在应用领域,主要讨论企业知识管理的推广实施、效益评价,特定企业的知识管理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侧重于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实际工作,推出许多知识管理项目和知识管理解决方案;而国内则主要关注理论研究,实践和应用研究比较薄弱。
(5)第一代企业知识管理研究向第二代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转变
世纪之交,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转移和深入。1999年10月,美国知识管理咨询专家马克·麦克艾尔洛埃(Mark W·McElroy)在英国的《知识管理》杂志上发表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文章[27],并在2002年10月出版了《新型知识管理:复杂性、学习和可持续创新》一书,详细讲述了“第二代知识管理”的思想[28]。第一代的知识管理研究集中在企业知识集成方面,注重技术研究,单纯强调对企业现存知识的获取、编码和传播。第二代知识管理以知识生命周期理念为核心,跟踪知识产生的流程,兼顾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的平衡。另外,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供应观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致力于满足企业的知识需求,讲究供应观和需求观的平衡。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新研究围绕第二代知识管理相关研究展开,探讨如何调动人的主动性,促进知识共享,建立企业的学习机制和知识创新机制。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阶段与当时的经济、技术、社会背景相适应,反映了人们信息管理思想发展的轨迹,每一个阶段思想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弥补前一个阶段思想的严重缺陷方面,从而推动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螺旋式上升。
3.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框架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框架是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和配置思路,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体系框架,下面分别阐述各种框架。
3.2.1金字塔型体系框架
金字塔型的形状代表一种从广泛的信息资源中层层提炼,逐级深入的方式。许多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框架分为逐级深入的3个层次:面向业务层的信息资源管理;面向战术层的信息资源管理;面向战略层的信息管理。业务层处于最基础的层次,主要是面向具体的业务工作,服务对象为企业的专职人员,例如,为营销人员提供市场上产品销售的信息,为研究人员提供关于研究课题或产品的最新动态,为生产人员提供设备的运行使用和维护的信息。业务层的信息管理工作不要求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提炼,但要求尽可能全面、广泛、迅速地收集信息。战术层是介于中间的层次,服务对象为企业的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的、涵盖全部门情况的综合信息。战略层处于最高层次,服务对象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组织内外全方位、深层次的信息,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这些研究在划分层次的数量上基本一致,都分为3层,只是具体的实现技术不同。例如,李怀祖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总体框架的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他认为,与运行管理相对应的要靠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实现,与战术管理相对应的要靠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开发来实现,与战略管理相对应的要靠战略系统的应用来实现。
3.2.2要素框架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是一个综合体,由不同的要素组成,五维模型包括业务体系、数据集成体系、应用信息系统体系、信息战略体系、基础设施体系5个维度的要素。其中,基础设施体系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顺利实施的保障;数据集成体系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部件;业务体系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对象;应用信息系统体系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效益发挥的关键要素;信息战略体系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指导框架。
图3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框架[29]
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共同搭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总体框架。彭雁虹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五维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五维模型示意图
3.2.3EIA框架
目前,最新的研究是利用信息构建的思想来设计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框架。1988年,Ryan首次提出企业信息体(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EIA)一词。他认为,EIA由7层模型组成:环境(Environment)、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数据设计(Data Design)、应用体系结构(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交叉应用体系结构(Cross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技术体系结构(Technology Architecture)和系统配置体系结构(Configuration Architecture)。这7个层次紧密联系,对任何一个层次产生影响的决策都将影响到其他所有层次。他还认为,必须严格控制模型中的每个层次以保证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1993年,Ryan又在“Building a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一文中对EIA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企业信息资源的7个方面的要素:企业环境(Environment)、业务目标(Business Objective)、数据体系结构(Data Architecture)、应用体系结构(Application Architecture)、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系统硬件(System Hardware),将EIA描述为一种柔性设计方案,以帮助企业建立新的信息资源体系框架,以快速响应经济全球化、分散化、业务重组等挑战,并适应不断推陈出新的计算机平台与应用系统的需求。
国内学者赖茂生也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的体系结构(IRA),而Architecture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企业信息生态环境;(2)企业信息战略;(3)企业信息过程;(4)企业新的信息市场;(5)企业信息行为与文化[30]。他指出,企业信息资源的体系结构多半致力于提高效率(例如避免数据重复,适应应用系统的要求等),但却无法指导信息用户的信息行为。好的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应该使人们知道有什么信息可用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指导人们如何使用信息;或者引导人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工作。
基于信息构建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结构的含义比一般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软件体系结构的意义更广泛而且更深远。它是指对企业整个信息资源应用按照企业发展远景所制定的总体发展规划,分步实施方法和策略,它不是信息建设的预算,不是战略规划,不是硬件软件的组合,也不是新技术的罗列,尽管它们是这个新体系结构组成的重要部分,然而任何单独的某部分都不能代表体系结构的全部。它不仅涉及广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还涉及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方式、业务过程、人为环境、资源管理等企业运营的所有方面。
3.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模型,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模式,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蕴含于这些模式之中。
3.3.1四维模式
林敏认为,文化、管理、技术和经济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要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模式可依据这4个要素来构建[31]。①技术维度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网络建设等方面,它是知识型企业的技术基础,是实施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条件;②管理维度包括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并思考如何建立基于工作流的完整供应链管理体系,这是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③人文维度包括企业文化、信息服务、法律法规等,依赖于成熟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④经济维度包括经营模式、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等方面,要求从经济规律出发配置企业信息资源。该四维模式与传统的信息管理三维结构的经典模式一脉相承,在创新性方面略显不足。
3.3.2八重范式
范式是一门学科研究中本质的东西,它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来说,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其向前迈进的基本动力。魏浩和杨达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八重范式,如图5所示。
图5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诸范式间的关系[32]
由于人文范式和技术范式与上文中技术维度和人文维度大同小异,下面着重讨论其他三对范式。竞争范式和合作范式将产业经济学的组织理论、交易—代理理论应用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工具范式将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视为一个界定明确的管理工具,目的是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最大的缺点是难以同系统一体化相结合;而与之相对的自动范式的理念是尽可能自动地管理企业信息资源,这种范式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减轻了人的负担,但不适合非结构化、动态信息的管理,缺乏管理的柔性。系统规划范式要求用系统的方法处理信息资源,规范了管理的流程,但管理的方式较为僵化,缺乏对变化的反应能力;而与之对应的进化范式将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可以适应变化的现实。但由于目前进化范式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需要继续完善。这些范式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支持,将研究架构在4对相互矛盾、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之上,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3.3.3基于COB IT的模式
郝晓玲等将COB IT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COB IT是由美国IT管理研究所开发的代表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是控制信息技术的一个开放性标准,它将IT处理、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与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以COB IT为核心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框架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管理方针、控制目标、监查方针、工具集,如图6所示。
图6 基于COB IT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33]
图中首先对业务环境与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将战备规划所产生的目标、政策、行动计划作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环境,并由此确定控制目标,包括IT准则和IT战略目标两方面。管理方针是控制目标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准则,管理方针涵盖关键成功因素、成熟度模型、关键目标指标、关键性能指标这4个方面,可以通过德尔斐法、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PEST(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等方法得出企业的管理方针。监查方针用于评价这些控制目标在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是否实施得当,主要从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3个方面进行监查。监查方针主要由监查标准、监查规范、执行指南等3层体系组成,具体来说包括客户满意度、财务目标实现度、创新水平、IT目标实现度。工具集是用于处理的可供选择的辅助工具软件,具有可重构性,可以根据实际的处理流程进行组件的选择,信息技术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34]。这个模型实现了企业战略与IT战略的互动,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3.3.4基于价值的模式
获得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是企业投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根本动力,因此价值问题就成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也就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升方法。学者们纷纷展开了对信息资源价值的探讨。刘平通过对信息资源可用性的分析,利用信息经济学原理构建了一种由信息渠道、信息结构、信息效率这3个基本管理要素组成的企业信息资源价值管理模式[35]。随后,任红亚等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静、动态模式和价值转换的模式[36]。这些研究可以归纳为图7所示的模式。
图7 基于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在图中,企业信息资源可以根据Rhonda R.Lummus和Robert J.Vokurka的观点划分为潜在信息资源和显性信息资源两个部分[37]。企业可通过调整信息渠道、优化信息结构和提高信息效率等方法加工原始信息资源,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实现资源的价值。其中,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价值创造分为两个阶段:①对原始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处理,这是企业信息资源价值形成的过程;②高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决策活动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远景目标,这是企业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个流程包含了信息资源价值创造与转化的流程。基于价值创造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将价值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纳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范畴,明确了信息资源与结构资本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机理,同时回避了信息资源价值的具体度量,建立了一个研究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范例。
总之,目前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逐渐从传统的标准化、规模化的刚性管理模式,转换为自由灵活、个性化的柔性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稳定的、僵固的静态管理模式,转型为预测性的、前瞻性的动态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渐进式、沿袭式的传承型管理模式,转变为突破式、启发式的创新型管理模式。
3.4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3.4.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数据处理成本到整合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变。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替代人工阶段,即用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以提高效率和处理的正确性,降低处理成本。第二,企业内过程集成阶段,由于替代阶段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性质只适合于定型的业务处理,难以适应企业管理层根据环境变化所进行的调整,也难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这时的信息系统要求提高信息处理的实时程度,为企业提供战术决策的相关信息,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对企业的产、供、销等系统的集成管理。第三,变革阶段,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各种管理新思想的提出,这时的信息系统更注重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一体化的管理,从而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1969年,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信息系统方面的学科课程,并且成立了这一领域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学者们不断考虑信息系统的新特性和新规则,以此推动研究的发展。近年来,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Enrique Claver等研究了国外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以及此领域的核心期刊和核心作者。Enrique Claver指出,此领域的重要刊物有: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ACM通讯)、Database(数据库)、Datamation(自动化资料处理)、Decision Support Systems(决策支持系统)、Information&Management(信息与管理)、Interfaces(接口)、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管理信息系统杂志)、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计算机信息系统杂志)、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系统管理杂志)、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管理信息系统季刊)[38]。
目前,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集中在:信息系统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投资风险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信息系统的外包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运作与实施以及全球化经济中的跨国信息系统的管理等。在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3种现代研究方法论,即技术方法、行为学方法和社会技术学方法[39]。技术方法论强调信息技术在系统设计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技术视为信息系统研究的内核;行为学方法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信息系统的研究过程中;社会技术学方法是对单纯的技术方法论的修正,注重将组织、管理和技术进行综合集成,以弥补纯技术的不足。
3.4.2系统模型结构与设计方法
由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思想、方法、技术的集中体现,下面着重阐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型结构与设计方法。
耶尔·万德(Yair Wand)和让·维伯(Ron Weber)曾建立了各种信息系统的形式化模型,目的是将IS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客体,从而揭示和描述IS特有的属性。他们提出了3组关于IS的特征属性,包括表层结构特性(如人—机界面)、物理层结构特性(如数据分布方式、采用的通信协议)和深层结构特性(如事务处理规则、商业逻辑等)[40]。有些学者认为,IS的结构是各部件的构成框架,对部件的不同认识就构成了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一种是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组成的即总体结构[41]。在此基础上,引出了不同层次和意义上的IS结构,典型的有:①反映信息处理内容与决策的层次相互关系的IS金字塔结构;②基于管理功能或职能的功能结构;③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和管理的组织与职能关系的矩阵结构;④基于横向与纵向综合的软件结构或概念结构;⑤说明硬件的组成和其连接方式的硬件结构;⑥基于网络计算或企业计算模式演化的应用体系结构[42][43][44]。
下面具体讨论一些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型结构与设计方法。
(1)整体结构模型
许多研究者从整体架构上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结构模型,例如,张金隆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型[45],陈宏峰提出了企业IRMS整体结构模型[46]。这些研究可以归纳为图8所示的模型。
图8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模式图
此模型结合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应用,从简单的信息数据到信息应用,再到信息决策,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体系框架分为逐级深入的3个层次。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底层为企业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中间层为支撑层,一般包括硬件、操作系统、工具集、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业务模型等方面的要素,该层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能够成功应用实施的支撑模块。最上层的用户界面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应用平台,服务于企业的战略决策。此种模型认识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基础性地位、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企业信息资源对于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为实践工作提供了方法指南。
(2)设计结构模型
关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结构模型的研究比较多,随着一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结构模型得到突破式发展。从张学福的研究历程中可以发现信息系统的设计结构模型的发展轨迹。1997年,张学福提出了二级客户机/服务器的信息系统模型[47],但二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存在客户机负载过重、系统维护困难、系统安全性较差的主要缺点。2000年,张学福提出了三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型,来弥补以上提到的缺陷[48]。但此模型仍存在不少问题,与其他系统互操作的能力差,可复用性差,网络传输负载重。2003年,张学福继续对此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提出基于CORBA的三级B/S模式[49]。同时,王静等也介绍了基于Jaguar CTS中间件技术的分布式体系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50]。接着,阎楚良等介绍了基于J2EE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结构[51]。这些研究模式可以综合在一起,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
图9 基于各种技术的企业信息资源系统的三级B/S模型
基于各种技术的三级B/S的综合模型将整个信息系统分成3层结构:数据服务层、商业服务层、用户服务层。(1)数据服务层:企业重要的数据都集中存放在数据服务层。数据服务实现了数据存储,并建立了把商业对象映射到物理数据存储的关系。数据服务支持数据的定义、管理、访问和更新。(2)商业服务层:商业服务层主要保存企业逻辑和商业规则,是为企业业务服务的应用层。商业服务层的中间件平台可以利用Jaguar CTS、CORBA、J2EE技术构筑而成。(3)用户服务层:用户服务层是企业用户与应用程序进行交互的地方,为用户提供一个从商业服务层收集数据和表示信息的图形界面。该模型采用基于B/S的三层体系结构,将重点由关注数据转向关注服务来支持灵活的业务应用开发,支持最大范围的技术选择及最大限度的信息资源利用。
该模型具有如下优点:能使原有基于不同平台的各类数据库互连起来,实现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允许更灵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平台和硬件系统;能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以及开放性。这种模式简化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分布式应用开发的复杂度,使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更为清晰,优化了企业应用结构;同时它采用分布式技术,便于处于地理位置分散地区的单位间协作建设数据库,有利于企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3)特定类型的系统模型
冷伏海提出了小企业集成信息系统模型[52]。此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能抽取、处理、存储大量的企业内外部信息,并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务;能及时有效规范地更新信息,并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王初建描述了一个虚拟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0所示。
该模型支持异构自治节点间的交互操作,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内部子系统(Internal Subsystem)和协调子系统(Coordinator Subsystem)。如图10所示,内部子系统是企业的自治单元,包括企业的数据库、各企业原有的信息系统、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和工程系统。协调子系统包含了企业与虚拟企业网络间交互的所有功能。在协调子系统的众多模块里,信息管理模块和局部协调模块是其核心,用来进行协调子系统里或流经协调子系统的任何信息及消息的交互。内部子系统与协调子系统通过内部通讯接口连接,协调子系统与虚拟企业,网络间通过外部通讯接口连接。这个模型面向新型的企业形式,为淡化组织界限,强调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虚拟企业的信息系统设计提供了思路。
图10 虚拟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模型[53]
3.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工作能帮助企业客观地判断、评估自己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我国现有的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对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做出了贡献,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的说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研究内容比较分散,评价指标的灵活性欠缺,评价体系的前瞻性不够。由于一些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方法都属于综合评分法,其显著特点是计算简便,易于理解和操作,但评价标准的确具有很强的人为性,所以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时难以令人信服。同时,现有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模型局限于线性分析,面对现实中高度复杂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成因分析,实际应用价值受到很大限制。正如张智永所指出的,“如何测度和评价信息的真正价值这还是有待解决的方法论问题。正是因为所有形式的信息利用还不能精确地量化和测度,所以信息资源管理从整体上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活动”[54]。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不少学者正积极探索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些评价体系与方法。例如,张凯提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测度和评价的总体框架,如图11所示。图11的右边显示的是在每一过程中所用的具体方法,其具体过程如下:
(1)在详细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确定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每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
(3)用模糊理论测度定性指标的指标值;
(4)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对候选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进行评价排序。
图11 企业信息资源水平评价的总体框架[55]
齐莉丽从价值角度建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多层次评价模型[56]。她的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其包含的关键要素,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分解为信息资源管理投入水平、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水平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3大方面。然后,针对现有统计制度和数据,对上述3方面进行分析与具体化,构建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采用:①选择输入节点;②选择隐含节点数;③选择输出节点;④网络的学习算法这4个步骤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她采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解决了传统模型难以处理高度非线性模型,缺少自适应能力,获取信息和知识间接、费时和能力低等困难,确定了一个量化的衡量标准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为企业改善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领域,一些机构也展开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评价工作。每年度进行“世界最受赞赏的知识型公司(MAKE)”的评选,目的是将在知识管理方面较为成功的公司的经验进行推广。由KNOW Network和Teleos评出的2006年北美最受赞赏的知识型企业(MAKE)为(按字母顺序排列):苹果公司(Apple Computer)、卡特彼勒(Caterpillar)、福陆公司(Fluor)、Google、哈里波顿(Halliburton)、惠普(Hewlett-Packard)、微软(Microsoft)、雷神(Raytheon)、3M、美国航空与航天局(US National Aeronautics&Space Administration)。雷神公司连续两年被评为总分第一,2004年IBM总分第一,2002年和2003年Buckman实验室总分第一。评价的主要指标有:①创立知识驱动的企业文化;②培养知识型企业家;③基于知识创新的产品、解决方案;④最大化企业知识资本;⑤协作与知识共享;⑥营造组织学习文化;⑦管理客户知识;⑧将企业知识转为股东价值[57]。这些研究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评测的标准。
4.总结与展望
归纳起来,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有如下特点:①集中性。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等方面;从来源期刊来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文章主要发表在图书情报类和经济管理类期刊上;从发文单位来看,作者主要是高校相关院系的人员。②广泛性。学者对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比较广泛,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都有涉及。③多样性。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系统分析、综合、比较、逻辑推理、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④综合性。由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单纯从技术上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论等相关的思想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其中。
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内容尚缺乏创新性和系统性,多从理论上粗略探讨企业信息资源的概念、资源建设原则、体系结构、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对策等问题。在技术方面,也是主要跟随国外的研究,很少提出自己原创性的思路,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同时,也忽视对企业特定领域的深入调查分析和案例分析,因而,很难提出符合实际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建设的方案,许多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原则性较强,但可操作性不足,对实践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国内研究还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努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特色,也是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环境。在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照搬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虽然引进了国外的一些技术方法,但是消化、吸收、灵活运用的能力不足。只有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研究在特殊的经济体制下如何更好地开发企业信息资源,才能符合我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健发展。
(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模式的选择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适应IRM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生态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信息管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难以驾驭的课题。信息资源管理教育者只有认识到根据信息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对培养目标、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调整,才能培育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优秀人才。
(3)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问题
自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企业管理以来,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并没有同企业管理的实践相结合,而是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国外理论的转述和较抽象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型框架的搭建上,很少深入到具体的企业信息管理实施层面。研究者应该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企业信息管理实施上,并且要求善于从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益评价
企业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周期漫长的复杂工程。一些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失败案例,IT黑洞的出现,使人们对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益评价提出了迫切要求。企业信息资源建设的效益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复杂的过程,存在大量模糊的、软性的或隐含的成本和收益,甚至包含一些无法定量计算的因素,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被广泛接受的评价体系。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效益评价作为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与国家信息政策、法规
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法律和政策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且现有的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宽泛粗糙,条文不精细,操作性差,不利于信息法制化的建设。政府、学术界、法律界、经济界的相关人士要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态度来共同制定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使我国信息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把企业资源的价值实现纳入法律保障体系之中。
(6)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信息伦理道德研究
在色情信息、虚假信息等信息污染严重泛滥,网络病毒爆发频繁,网络经济犯罪不断攀升,知识产权屡遭侵犯的形势下,这些问题随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暴露。法律是个静态的框架,永远落后于变化的现实,即使目前有最全面的法律,随着新问题的出现,又会存在漏洞和盲点。传承下来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人们心中无形的约束力量。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研究,依靠伦理道德的心灵约束,将有利于减少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侵权、不正当竞争等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梅.知识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冶金信息刊,2002(3):30–32.
[2]马费成等.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吕锋.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美国公司知识管理实践点滴[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8(3):19-26.
[4]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2000(4):11-14.
[5]邱均平,段宇峰.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5-11.
[6]邱均平等.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12-18.
[7]Forest W.Horton.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M].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1985.
[8]秦铁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同[7].
[10]乌家培.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1]郑继芳.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0.
[12]钟守真,李培,李月琳.信息资源管理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3]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4]杜栋,蒋亚东编著.企业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5]Thomas H.Davenport,Laurance Prusak.Information Ecology: 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Oxford Univ.Pr(Trade),1997.
[16]Nardi Vicki L.O'Day.Information Ecology: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MIT Press,1999.
[17]托马斯·H·达文波特著,周长才等译.把握e时代[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18]Information Ecology Workshop 2000[EB/OL].[2007-08-13].http://www.dstc.monash.edu.au/.
[19]托马斯H·达文波特.信息管理:追求个性化还是突出标准化[EB/OL].[2007-08-13].http://www.my8848.net.
[20]蒋录全,邹志仁.信息生态学——企业信息管理的新范式[J].图书情报知识,2001(3):2-6.
[21]于晓镭.企业信息生态圈与3ESP模式[J].中国电子商务,2000(17):50.
[22]李佳洋,郭东强.信息生态学——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新模式[J].情报科学,2005(5):673-677.
[23]Carr Nicholas G.IT Doesn't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81(5):41-50.
[24]Michael Hammer.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104-111.
[25]卢泰宏.信息资源管理:新的制高点[J].国外图书情报工作,1992(3):2.
[26]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J].情报学报,2000(4): 124-129.
[27]付彦.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6):57-59.
[28]Mark W.McElroy.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Complexity,Learning,and Sustainable Innovation[M].Elsevier Press,2003:133.
[29]彭雁虹,李怀祖.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总体框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8):1-5.
[30]傅湘玲,赖茂生.IRA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4(6):13-16.
[31]林敏.论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J].情报杂志,2005(10):29-33.
[32]丁栋虹.论理论切入的置换与企业研究的范式重构[J].学术月刊,2002(3):54-60.
[33]郝晓玲,胡克瑾,邓少.COB IT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2(8):858-861.
[34]同[33].
[35]刘平.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10)93-95.
[36]任红亚,张建珍,齐莉丽,田亚明.基于价值创造的制造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4):175-177.
[37]Lummus Rhonda R,Vokurka Robert J.Managing the Demand Chain through Managing the Information Flow[J].Capturing Moments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9,40,(1):16-201.
[38]Enriquc Claver,Reyes Gonzalez,Juan Liopis.An Analysis of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1981~1997)[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0:37.
[39]Kennet C.Laudonn,Jane P.Laudonn.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tworked Enterpris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0]Yair Wand,Ron Weber.Toward A Theory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C].Proceedings of 11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0n Information Systems.In:published By SIM et al,Copenhagen,Denmark,1990:61-70.
[41]薛华成主编.管理信息系统(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2]同[39].
[43]Guenther O,Mueller R,Schmidt P.MMM:A WWW-Based Method Management System for Sharing Statistical Computing Modules[J].IEEE Internet Computing,1997(3):59-68.
[44]Jonathan Grudin.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History and Focus[J].IEEE Computer,1994(5):19-26.
[45]张金隆,陈宏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模式的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94-96.
[46]陈宏峰.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47]鞠英杰,张学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与我国学科信息网络资源中心库系统建设[J].情报学报,1997,16(2): 139~143.
[48]张学福,冷伏海.三级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与我国市场信息网络资源中心库系统建设[J].情报学报,2000,19(1): 18~23.
[49]张学福.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模式研究[J].情报学报,2003(10):602-607.
[50]王静,孙彦广,王朝玉.基于Jaguar CTS的中间件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2003(2): 44-46.
[51]阎楚良,田兆锋,高国忠.基于J2EE三层结构的农业机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6(7):154-157.
[52]冷伏海.印度的小企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模型[J].情报资料工作,2002(2):69-71.
[53]王初建,刘翠红,杨肖鸳.虚拟企业的信息管理参考模型及其实现[J].商业研究,2003(6):58-60.
[54]张智永.Power Builder8.0入门与提高[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5]张凯.建筑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水平评价研究[J].施工技术,2004(12):27-30.
[56]齐莉丽.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5(18):49-51.
[57]朱叶吉译.2006年北美最佳知识型企业奖揭晓[EB/OL].[2007-08-12].http://www.chinakm.com/share/list.asp?id=3709.
[58]Mike Newman,Chris Westrup.Making ERPs work:accounta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ERP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5(3)258-272.
[59]Foster Jonathan,Lin Angela.Collaborative E-business Planning: Developing an Enterprise Learning Tool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Curricula[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 2004(2):28-43.
[60]Soliman Fawzy,Youssef Mohamed.The role of critical information in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2003(7):484-490.
[61]Stephenson,Stephen V,Sage Andrew P.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Perspectives i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for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through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J].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2007(2): 44-73.
[62]Charalambos Spathis,John Ananiadis.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using an enterprise system i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5(2):195-210.
[63]Thangarathinam Thiru,Wyant Gregg,Gibson Jacque,Simpson. John.Metadata Management:the Foundation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J].Intel Technology Journal,2004(4): 337-344.
[64]North Ernest,North John,Benade Siebert.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Planning-A Juxtaposition[J].Problems&Perspectives in Management,2004(4):166-179.
[65]Atta Badii,Amir Sharif.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knowledge integration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J].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3(2):145-155.
[66]Peach Matthew.Enterprise and controls companies converg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J].Control Engineering Europe,2000(4):32.
[67]Peach Matthew.Enterprise and Controls Companies Converge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orld[J].Control Engineering,2000(2):57.
[68]Peppard J.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the global enterprise:an organising framework[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1999(2):77-94.
[69]Zhou Q,Besant C.B.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rchitecture for Production Planning in a Virtual Enterpris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99(l):909-916.
[70]Korhonen Pertti,Huttunen Kati,Eloranta Eero.Demand chain management in a global enterprise-information management view[J].Production Planning&Control,98(6):526-5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