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配置研究进展(1)
查先进 严密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2
【摘要】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信息资源,用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使得更多的组织或个人能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本文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述了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目标和意义,考察了国内外在信息资源配置领域研究的现状,系统地分析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机制、内容、效率、效率评价,探讨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障碍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资源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
Zha XianjinYan Mi
Center for Studi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Wuhan Universiy,Wuhan,430072
【Abstract】The main task of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to obtain more benefits with least cost in order that more organizations or persons could utilize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operly,mine the potential valu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optimum social welfare.This paper generalizes the character,ai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lloc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searches into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ocation,analyzes the principle,mechanism,content,efficiency,efficiency evaluation,and discusses the obstacle and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Resources AllocationResearch Progress
1.引言
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的信息需求为依据,以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为指针,调整当前的信息资源分布和分配预期的过程;是按一定的原则和模式,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将业已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合理分布和存储在不同信息机构的一种信息活动。信息资源配置主要是对信息资源中的能动部分即信息、人及信息设备和设施进行合理分配与布局,通过设计、调整信息资源的分布和流向,以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达到信息为人所高度共享并产生政治、经济或其他效益的目的,促使信息价值最大化,使用户的信息保障率较高,局部或者整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最大限度为人类谋福利。
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都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占有性和消耗性,一些社会纷争也往往因争夺资源而爆发。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于各种经济活动,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即资源配置问题,一直以来是资源消费中值得研究的关键问题。信息资源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使用价值(效用)表现在:既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替代物质资源或能源资源发挥经济催化作用;又可以寓于经济行为者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之中,减少或消除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优化管理和决策行为,提高管理和决策工作的效率。与传统资源相比,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在于信息内容具有共享性和非同质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突破了原有资源观的限制,非同质性又使信息商品可以看成接近垄断的商品,因此信息资源的市场均衡是一个不同于传统资源配置的命题。对于这一均衡,传统资源配置理论无法给出完美的解释。
正因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信息资源配置的意义、目标、内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及营销管理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短缺并存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改善新产品的成本构成中信息资源与非信息资源的关系以及非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各类生产性资源和非生产性资源的综合使用效果。
1.1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
信息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即可用性、稀缺性和可选择性。但它与其他的物质资源或能源资源相比,还有自己的特点。正因为信息资源的这些特性,使得信息资源在配置过程中也存在着特殊的现象。归纳总结各位学者的观点[1]~[6],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次性
信息资源配置的层次性是由信息资源本身的层次性和用户需求的层次性决定的。信息资源本身的层次性包括内容上的层次性和载体上的层次性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层次性是指信息资源开发的程度有深有浅,载体上的层次性是指信息资源具有不同性质的载体形式。用户需求的层次性是指用户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不同,使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就各不相同。
(2)动态性
信息资源是一种动态的资源,不断地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永不停歇的运动,信息资源也处在不断产生、变化的过程中,并不断地积累、丰富。因此,信息资源的配置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运动的。信息资源配置的动态性主要受信息资源供给能力、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价格及信息资源购买者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
(3)渐进性
即信息资源的配置是一个从不合理逐步趋向合理的过程。这里所谓的合理性指的是经济上的合理性,即用一定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或用最小的配置成本取得一定的配置效益,换言之,也就是用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合理配置是信息资源配置追求的目标。
(4)时效性
信息资源具备强烈的时效性。对于大多数信息资源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新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标准常常会导致原有的信息资源内容因过时而失效。此时,该信息资源虽内容犹在,但效用已被“磨损”掉了。时效性的存在,使信息资源的总效用常常得不到及时和全面的挖掘,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财富浪费。信息资源的时效性意味着信息资源配置需要信息利用者能善于把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才能最大化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益。把握时机,并不是指越早投入开发利用越好,而是要根据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其投入利用带来的使用价值综合考虑,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配置。
(5)共享性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境界就是共享。这是因为,信息资源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信息资源可以同时被不同的用户使用,而不会影响其内容的发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使得信息资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信息资源共享能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是信息资源配置中所追求的一种结果。
(6)人工性
信息资源配置是一种人类活动,信息资源从产生到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其人工性的特点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当今社会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环境是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环境,基于此,信息资源配置除了上述特点之外,还呈现出不少的新特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时空边界越来越模糊,数量与质量上的配置也更易实现,而配置的成本构成将发生变化,使得市场驱动成为信息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这将从根本上转变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
1.2信息资源配置目标
信息资源配置,就是要通过设计和调整信息资源的分布与流动,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在规划信息资源的分布时,要从质量、数量、时间、空间和类型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既要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和冗余,以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要保证信息资源能全面和及时地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
简单来说,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均衡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少学者都认同这一观点。以此为出发点,刘志洲还提出了“观念思维全新化”、“组织专业集团化”、“配置手段多元化”、“运行机制灵活化”、“运作目标高效化”这几种信息资源配置的目标模式[7],可供研究参考。
1.3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意义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经济资源,它的合理有效配置,能够使经济效率得以提高、经济效益得以增长,经济福利得以实现,可以逐渐丰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
1.3.1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律,各种产品的消费者总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多的优质产品,更多、更好地满足消费欲望,生产者也总希望尽量降低各种生产性开支,最大限度地谋取利润。因此,降低成本是市场的永恒追求。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信息资源既可以投入于生产领域,也可以投入于消费领域。如何降低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成本,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
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生产及营销管理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防止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短缺并存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改善产品成本构成中信息资源与非信息资源的关系以及非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提高各类资源的综合使用效果。因此,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
1.3.2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各资源利用者总是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而信息资源的利用则不存在这种竞争关系,即在信息资源利用方面,任何利用者都可以同等程度地共享某一份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直接决定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的扩大除了取决于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外,更主要是受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信息资源扩散程度的影响。信息资源优良的质量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在因素,充足的数量是确保信息资源共享的外在条件;而信息资源扩散程度越高,其共享的范围也就越广。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利于调节和改善上述影响因素,从而有利于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1.3.3防止信息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相伴随的信息的不断迅速增长,形成庞大的信息海洋。这一方面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一些信息良莠混杂,影响决策的效果。目前由于信息污染而导致的社会负效应已在扩散速度上超过了信息利用而带来的社会正效应。
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可以帮助形成最合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使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被提到有效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高度。此时,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无度和无序,以及信息资源利用中的良莠不分和低利用率都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这样的状况下,工业生产中的信息污染实际上是“零污染”,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特征。
2.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资源配置问题得到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不少发达国家结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信息资源配置,把它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欧盟各国曾于1996年召开了题为“获取公共信息——产业增长和电子化民主的关键”的国际会议,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为了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效率,公共部门应更多地介入信息市场,并以比私营机构低得多的价格提供电子信息服务。在《电子欧洲行动计划:欧盟公共部门信息开发框架》等专项规划和相关政策中,欧盟许多国家通过法律手段规定相关信息资源必须共享。美国政府早在1993年就颁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并提出了重点布局和建设数据库,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方针。特别是在政府信息资源方面,美国政府将信息资源合理配置视为确保政府有效运转和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日本,信息资源的配置和共享一直被看作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腾飞的动力。为了应对21世纪全球信息社会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推出“全球信息结构计划”。在该计划的价值理念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强调的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原则问题,认为公平合理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有关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研究也随之被提上了日程。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地把信息服务业列为今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以信息资源的配置为核心手段。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供需信息库以及信息网络等基础建设,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的电子网络信息交易市场,特别要充分优化信息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要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严格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些都为我们在新时期加强信息资源配置理论和模型研究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
当前,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为代表的因特网发展很快,网络环境正在加速形成。网络化不仅增添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对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网上信息资源,用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使得更多的组织或个人能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高效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这样,既可以避免网络信息资源的冗余,减少信息污染、信息垃圾,节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又可以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大多是在传统资源配置研究基础上的拓展,主要倾向于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结合一般均衡理论,探讨社会福利最大化;同时,也重视以政府为代表的非市场组织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研究。而在关注的信息资源类型和内容方面,文献信息资源是主要领域,网络信息资源是当前研究的新热点。
在传统资源配置研究方面,市场配置方式十分引人注目。亚当·斯密(Adam Smith)很早就提出了“看不见的手”这一命题,认为市场体系中存在一只作为资源配置内在动力的“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各种追求私利的组织或个人趋向经济和谐[9]。之后,瓦尔拉斯(L.Walras)提出一般均衡理论,开始探讨市场能否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10]。帕累托(V.Pareto)从瓦尔拉斯的静态均衡方程体系出发,探讨各种经济环境下资源配置均衡的存在性,运用序数效用代替旧福利经济学中常用的基数效用,推导出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状态,即当经济运行已达到有效时,如果不使至少一个人的满足水平下降,便不可能使其他任何人的满足水平提高。李特尔(Ian M.D.Little)将帕累托的这一研究结论称为“帕累托最优准则”,认为该准则是判断市场是否有效的一个强约束条件,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必定是有效的资源配置。阿罗(K.J.Arrow)、森(A.K.Sen)、黄有光(Yew-kwang Ng)[11][12]等人在“帕累托最优准则”的基础上对社会福利最大化及其实现研究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此外,麦肯齐(W.J.M.McKenzie)[13]、阿罗和德布鲁(G.Debreu)[14]从不同侧面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和有效性;格林(Jerry Green)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引入理性预期,证明了跨时均衡的存在性,后又进一步证明了随机均衡的存在性、惟一性和稳定性;巴拉斯科(Yves Balasko)、马斯柯莱(Andreu Mas-Colell)、彪利(Truman Bewley)、斯卡夫(Herbert Scarf)及希尔德布兰德(Werner Hildenbrand)等在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中引入了微分拓扑的方法[15]。
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库普曼(T.C.Koopmans)将资源有效配置理论解释为在给定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条件下,如何将有限的经济资源分配于各种产品的生产,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并认为,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核心是对资源配置方式的设计和评价[16]。
总的来看,资源配置市场方式的基点,是对多元利益主体的确认,是以个体利益的追求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精神的体现。但这一基点,却是在它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环境的结合中体现出来的。市场配置方式并未排斥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的相对合理性及其存在。在资源配置研究领域,除了“看不见的手”之外,以政府为代表的非市场组织所发挥的“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也倍受关注。伴随着垄断、外部效应(Externality)、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一系列市场失灵现象的出现,资源配置切入政府问题的研究成为潮流。一些专家发现,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不仅要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且必须干预经济活动。如凯恩斯(J.M. Keynes)曾提出放弃自由放任原则,扩大政府功能,实行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的主张;沃尔夫(C.J.Wolf)曾对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所存在的失灵现象进行了客观的分析[17]。
上述研究成果虽然都是建立在传统资源配置领域里的,但因为信息资源与传统资源一样,同属经济资源的范畴,具有作为一般经济资源所共有的稀缺性、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等特征,因此,这些成果对信息资源配置研究者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同时,由于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信息资源共享性、时效性、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信息内容的非同质性等独特性,因而相关成果并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信息资源配置研究领域。
在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方面,文献信息资源备受关注。例如,金格马(B.R.Kingma)曾对图书和期刊市场均衡、馆际互借与资源共享联合收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等都是稀缺资源。图书馆只要加入馆际互借,便在进行资源共享,但并非所有参加资源共享的图书馆都具有经济效率[18]。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世界科技情报系统、综合情报计划,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提出的书目控制计划(UBC)、世界出版物的搜集利用计划(UAP)、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策划的合作联机资源目录(CORC)计划、团体存取能力(GAC)计划,以及各类图书馆之间普遍开展的馆际合作、馆际互借等,均是文献信息资源配置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和实施方案。
随着因特网的兴起,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成为热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围绕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共享开展了一系列项目研究。不少专家还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网络信息资源调查,撰写调研报告,为政府、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约哈利(Ramesh Johari)等人在研究如何应用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来实现效用最大化时,引入了对价格机制的思考,通过分析拥塞价格、边际成本等因素,建立纳什均衡。约哈利还指出了网络信息资源价格机制设计的两个重要目标,并通过展示和选择规模可变的资源配置机制,试图缩小人们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19]。瓦里安(Hal R.Varian)在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后,指出近几年网络信息总量的增长和网络信息的消费揭示着“信息马尔萨斯定律”:信息供给呈指数增长,但是信息消费只是保持了线性增长[20]。这种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为研究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布朗斯坦(Y.M.Braustein)和霍古德(J. Hawgood)关于网络拥塞所增加的时间成本对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也颇具影响力。
当前,更多的专家将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与福利经济学、博弈论、数学等学科结合起来,通过构建经济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彰显其实用性和社会价值。例如,伯克(David A.Burke)曾在一部关于“信息福利的博弈模型”著作中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进行修正,以使“信息福利”包含于其中[21]。约哈利曾在一篇关于“效率损失”的文献中引入了博弈论思想,利用经济模型,寻找制约网络信息资源效率损失的关键因素[22]。可以看出,在信息资源配置研究中,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和博弈模型是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延续着国外的研究思路。特别是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基于资源配置的基本要素,充分考虑信息资源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来探讨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效率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
(1)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衡量标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该采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展开的。不少专家建议以“帕累托最优准则”来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例如李纲认为,无论哪种经济体制,资源有效配置的概念都是通用的,常用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帕累托最优准则”[23]。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因为对于公共物品,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依靠市场得到的供需均衡常常是无效率的。而部分信息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此“帕累托最优准则”不能完全用来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还有些专家观点比较折衷。例如吴永臻认为,在严格意义上,信息资源配置不适用“帕累托最优准则”,因为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特点不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平衡作用,同时参照补偿原则和次优理论,“帕累托最优准则”还是可以考虑用于信息资源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配置效率分析[24]。
(2)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信息资源配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其效率目标,就必须在配置策略制定、实现机制选择和配置过程具体组织中遵循一定的原则。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周毅认为,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般原则包括需求导向原则、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系统完备原则和动态更新原则[25]。张晓丹等人把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原则归纳为满足需求原则、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26]。总的来看,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已被公认为有效配置信息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
(3)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例如,霍国庆认为,信息资源配置模式因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不同而异,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多以宏观调控模式为主,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则多以市场驱动模式为主。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其配置的基础都是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分布和聚合状况,都存在一定的配置风险[27][28]。
(4)信息资源的共享效率。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资源配置的特殊表现形式。一些专家就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展开了研究,认为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努力改进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国内对信息资源共享障碍,共享策略和原则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马费成在分析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信息福利的变化情况以及效率损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效率改进的方案和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措施[29]。查先进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了基于网络拥塞的信息资源共享障碍[30]。张军和姜建强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解释了信息产品共享产生的原因,构建了一个简易模型,将消费者购买模式与俱乐部共享模式进行比较,讨论在何种条件下信息产品共享模式是一种帕累托改进[31]。
(5)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分析。我国学术界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一直延续着经济分析的传统。乌家培、马费成、靖继鹏等专家从信息商品的特有属性出发,分析信息商品的价格形成机理,探讨信息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考察信息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在信息市场上,一方面,价格体系给每位信息生产者、资源所有者或消费者带来了关于生产可能性、资源可获得性及所有其他决策者偏好的信息摘要,因此被公认为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信息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信息的外部效应、信息商品的自然垄断性以及信息效用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导致信息市场失灵[32][33]。为此,一些专家从宏观方面入手,引入除市场之外的另一配置主体——政府,并考察二者的均衡。同时,还从微观方面研究信息产权界定,寻求策略上对信息市场失灵的弱化。
国内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除了大量的论著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也多次立项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如“网络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研究”、“网络数字资源共享的障碍分析及目标实现研究”、“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此外,国家还制定了不少条例、法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配置活动予以控制和引导。
可以看出,国内外在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讲,目前尚缺乏一套成形规范的理论体系,难以为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提供参考。同时,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内容
3.1信息资源配置的原则
信息资源配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牵涉到许多相关因素,是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达到用户信息需求的满意度,实现配置效益的最大化,信息资源配置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查先进[34]、孙建军和戴咏梅[35]、吴涛等[36]认为,信息资源配置原则主要有4点: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以及市场手段和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周毅[37]则认为在满足社会经济福利最优和需求导向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系统完备和动态更新;另外刘志洲[38]、裴成发[39]、罗曼[40]、贾晋[41]、张晓丹和王守宁[42]、王慧博[43]等对此都有自己的认识。经过综合分析,本文将信息资源配置总结归纳为如下10项原则:
(1)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所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44]。对信息资源进行配置要遵循“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或“帕累托有效”(Pareto Efficiency)原理。由于信息资源从生产、传输、分配到开发利用,整个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牵涉多个利益主体,而每一经济利益主体既与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相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因此配置信息资源势必涉及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判断信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必须以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判定标准。
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45]:一是从福利经济学观点出发,信息作为人类创造的财富,应当不受任何限制地流通,尽可能地实现其最大价值和效益。二是从信息产权角度出发,信息的无限制流动有可能损害某些信息生产者或所有者的“福利”,部分信息生产者和所有者可能出于保护自己信息产权的需要而人为地限制信息的流动,这又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福利”在用户中的分配[46]。通过制定信息产权保护法等法律手段,制定有关信息共享协议等,调整信息资源配置中涉及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就能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资源配置经济福利最大化。三是从用户信息消费权的取得与保护出发,用户信息消费权的取得是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必要前提。用户的信息消费过程就是直接产生信息资源配置效益构成中最基础的部分。
(2)需求导向原则
需求导向原则是指根据各种个体、团体和国家整体的信息需求规律,调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状态[47]。信息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福利最优。由于个人偏好存在差异,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将影响各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效益,从而影响配置模式的调整和选择决策。因此资源配置模式应当采取需求导向原则。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公平地对待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人群,合理化分配(不是平均分配)信息资源,真正满足每一位用户的信息需求。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公平和效率是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所要实现的目标。公平是要确保每个信息用户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而效率则是考虑优先满足哪类信息用户的需求或信息用户的哪类信息需求,才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和价值。但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均衡以及信息服务水平的差异,使得信息资源的配置存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因为信息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使得强调公平原则成为一种必要。公平意味着经济福利在所有相关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分配达到均衡状态。公平不等于平均,它要求资源配置者在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原则和需求导向原则指导下配置资源时,要公正合理地对待每一个信息用户,真正满足每一位用户的信息需求。一味地强调“公平”,搞平均,只会使信息资源发挥较低的效益,而强调效率优先,先把资源优先配置到重点区域或行业,再逐步开发薄弱环节,才能在较长时间内、较高水平上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均衡。
(4)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
市场被称之为经济活动中“看不见的手”,西方经济学称市场手段是调节一切市场的十分有用的复杂精巧的联络系统。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手段可以有效调节信息资源在生产、传输、分配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以此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市场中,价格时刻反映着信息资源的供求变化,可以通过价格体系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尽管市场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此时就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因此政府手段也是有效配置信息资源的另外一种重要手段。福利经济学家霍布森(J.A.Hobson)认为,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48]。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信息法规和信息政策,营造良好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外部环境。政府手段有利于规范社会行为,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美国政府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积极倡导者,因此使美国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信息资源配置状况和水平亦堪称各国楷模。
单纯的市场手段或单纯的政府手段均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需要采取两种手段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协调互补,扬长避短,更好配置信息资源。
(5)系统完备原则
信息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完备性原则来指导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要从时间、空间和数量等各个方面尽可能保持信息资源的全面性、系统性,以保证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
系统完备性原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49]:一是信息资源配置要有全局观与整体观,即在提高国家信息资源保障与利用能力和形成信息优势的统一要求下,通过信息资源配置过程,形成一个国家信息资源结构体系,充分利用整体优势,使各类信息资源配置处于匹配状态,以尽可能小的投入发挥尽可能大的效益;二是信息资源配置要有层次观与结构观,即根据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的用户信息需求广度与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发挥各地区、各系统现有信息资源的优势,科学设计信息资源的学科结构、信息资源载体类型结构、信息产品层级结构等;三是信息资源配置要有完备观与安全观,完备观是指根据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各类信息资源都有较系统的收藏,达到较高的完备性,而安全观是指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特别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中,应考虑国家安全需要,充分估计并预防在信息资源配置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信息资源分配和应用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配置方案。
(6)合作共享原则
合作是指各个独立的信息系统能协同工作,在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中,立足整体、相互配合、调剂余缺,从而防止重复、避免浪费、发挥整体优势;共享则是指通过对信息资源加工、标引,使其统一、标准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合作共享原则的指导下,信息资源合理流动,流向增值最大的地方,并补偿信息生产者和传递者,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
(7)质量保证原则
由于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与信息资源本身的质量紧密相关,因此在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信息资源的质量水平,将质量问题放在重要地位。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将会更能满足用户需求,获得更多的利用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8)动态发展原则
信息资源是具有生命周期的,信息资源配置需要适应信息生命周期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到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关注信息资源的老化与过时,不断地更新信息,保证信息用户需求的满足。
(9)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配置原则
信息资源的集中配置,是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信息资源都能发挥最大效益的保证[50]。集中配置会带来一种“集聚效应”,避免了由于重复建设带来的浪费,同时也降低了信息用户信息搜寻的成本,提高了信息用户的经济效益。但集中配置是相对的,在有重点集中配置的同时,还要有所兼顾,关注信息“生长点”,将信息有效分配到能引起信息增值的“生长点”上。这样既可以防止信息垄断,也体现了一种公平性。因此在市场规律的支配、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有效地配置信息资源,需要遵循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配置原则。
(10)集成配置原则
“集成”不等于“集中”。它本质上是一种竞争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51]。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集成配置在结构上主要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主体、配置对象、配置方法和配置手段等4方面内容,以配置主体为中心,以配置对象、配置方法和配置手段等为维线,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合结构。
3.2信息资源配置的机制
一般来说,信息资源配置机制主要包括3种:市场配置机制、政府配置机制和产权配置机制。特别是信息资源的产权配置,已逐渐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和青睐。
3.2.1市场配置机制
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价格信号自动地以较低的成本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即通过价格杠杆自动组织信息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可见,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对信息生产的自动组织过程实现的。市场配置信息资源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不确定性、利润诱导创新、价格引导信息生产、竞争强制创新等。但是市场配置机制也有其局限性,再加上信息资源具有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属性、垄断性等特性,使得信息市场失灵的现象也常常发生。
3.2.2政府配置机制
尽管人们认为市场是迄今为止配置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市场经济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在公共物品领域、存在外部性的产品领域、信息资源领域、宏观经济均衡领域就存在着市场失灵,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些缺陷仅仅依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一个超越于市场的组织——政府来弥补这些缺陷,从而为政府配置资源提供了事实依据。为了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有对社会信息资源配置进行监督、协调、控制的权力和指导、扶持、服务的职责,还可以对信息资源从宏观、长期层次上进行方向上的信息资源配置预测和政策指导,以及对信息资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协调与平衡,使其达到优质的组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既有所作为,但又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所起的作用只是对市场的拾遗补阙,所以市场配置资源是起基础性的作用,政府只起补充作用。同样,政府配置也存在失灵的现象。
3.2.3产权配置机制
所谓产权是指由财产的所有权所引起的一系列权能的总和,其本质是对财产的责、权、利关系。产权制度与信息资源配置的密切关系是由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外在性现象与交易费用所引起的。外部性的存在会直接干扰价格信号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而产生低效率,因此需要重新界定产权,使外部性由所有相关的人来承担。然而选取哪一种产权制度,这种新的制度能否建立起来,又取决于这种制度本身及其建立过程所付出的交易费用的高低。信息资源配置与产权配置的一般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52]:一是信息资源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权形式的选择;二是明晰的产权界定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通过调整和明晰产权,可以提高信息资源产权拥有者的收益,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刺激信息资源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信息资源供给总量,提高社会整体信息福利水平。
3.3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
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十分丰富。从资源配置的层次来看,信息资源配置包括3方面内容:宏观配置、中观配置和微观配置。宏观配置是一种战略性的信息资源配置,一般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配置,是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协调和开发利用,使信息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中观配置一般是由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资源配置部门通过制定地区或行业性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例来实现对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的组织、协调和开发利用活动,并通过组织、协调本地区、本行业与其他地区、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流,使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配置活动相互协调,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微观配置一般是由企业等基层经济实体负责实施,主要是认清企业等基层经济实体中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
在探讨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时,大多数专家学者[53]~[57]侧重于从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矢量,品种类型以及数量的配置状况、特征和要求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3.3.1时间矢量配置
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时间坐标轴上的配置,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时段上看还有大小之分和连续与不连续之分。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就是既要对不同时段的信息进行储存,又要满足用户对不同时段上信息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态上对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进行配置是保证信息资源结构具有合理时效分布的重要指标,也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由于信息资源对时间的灵敏度极强,所以信息资源在时间矢量上配置的经济意义是由信息资源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决定的,信息效用的实现程度与时间起始点和时间段大小的选择密切相关。不同的信息资源,其时效性大小和变化情况是不同的。因此,以信息时效性为依据进行配置的难点就在于控制和协调无过时规律的信息在时间矢量上的配置。
3.3.2空间矢量配置
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是指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实质上是在不同使用方向上的分配[58]。信息资源的空间矢量配置存在的前提是资源内容本身的非同质性以及区域间经济活动水平的差异性,它们与千差万别的用户需求共同作用引起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的流通,并进而导致了区域间信息资源结构上的差异。按空间矢量配置信息资源,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家经济发展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不平衡因素,有重点地配置信息资源,运用一切市场的、非市场的手段调节和控制信息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或行业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追求信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后能产生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福利。信息资源在空间矢量上有效配置的任务就是寻求一种最佳的影响权重和排列组合方式,以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最佳的效益。
3.3.3品种类型配置
信息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矢量上的配置必然要涉及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当前,在因特网上,每时每刻网上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在不断增多,这必然刺激着大量冗余信息在无“主管”的网络上迅速地膨胀。由于对既定的信息资源系统而言,当冗余信息量趋于零(理想状态)时,该系统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信息资源系统规模的大小和服务能力的强弱不能简单地看其信息拷贝数量是否庞大,而应当综合性地以信息资源品种类型的多寡及其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主要评判依据[59]。这样,一方面,各异的网络用户信息需求使网上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显得有限和难以令用户满意;另一方面,迅速膨胀的信息冗余又在网上形成了新的、巨大的信息干扰,它们或被重复配置,造成信息资源品种类型十分丰富的假象,或在真正的有共享价值的信息资源表面形成一层面纱,使人们难识其庐山真面目。由此可见,尽管当前信息资源品种类型之丰富是空前的,但其配置仍有相当大的难度。
3.3.4数量配置
信息资源的数量配置包括信息的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总量配置和个量配置。具体而言,就是该配置多少信息才能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一般情况下,讨论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更多一些。存量配置,指当前不合理的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整问题,主要表现为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的再配置,它不考虑总体容量的增减,仅就现有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组织间进行流动和调剂;增量配置,指新增信息资源的配置,主要表现为配置经费的切分和调整,它意味着总体容量有所增加,核心在于如何在不同地区、行业和组织间实现均衡配置。均衡并不等同于平均,均衡配置是指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权衡国家、地区、部门、组织和个体用户的信息需求,有先后、有缓急、有侧重、有倾斜、有计划地配置信息资源。它只有在存量配置和增量配置并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3.4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
我们在谈论信息资源配置时,所强调的主要是效率问题。因为信息资源配置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它要求根据市场主体的需求来配置资源,以此满足或是保证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只有其配置效率高,才能最大化社会经济福利,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般来说,在讨论资源配置效率时,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即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没有替代的资源配置方案能在不减少其他人福利的前提下,使得一部分人比原有配置得到更高的福利,则原有的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有效配置。
霍国庆[60]、黄丽霞[61]等认为,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投资的效率;二是信息需求的效率,是投资效率的具体化;三是信息资源效率,它既是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又一个指标,也是投资效率的另一个侧面。
孙瑞英、马海群[62]则提出了如何综合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他们认为信息资源配置一方面必须服从于总体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宏观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立足于信息生产、信息服务有效的微观基础。首先,宏观上要求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是有效率的;其次,要求个别信息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是高效率的,同时X效率对所有信息机构的发展也至关重要;第三,在考虑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时,还要考虑平等的问题,即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兼顾平等。
别传武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到[63],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需要从宏观(总体)、中观(产业)和微观(生产者和消费者)3个不同的层次加以考察。而他进一步认为,这种理解主要只是考察非智力型信息资源的配置层次与效率,还存在另外的角度,即考虑智力型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样就存在着文化/制度的效率、教育的效率、人力资本的效率和信息资源的效率。
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还是一致认为“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有效”同样的也是衡量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标志。
3.5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
信息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使有限的信息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即在一定量的信息资源的条件下,通过对其合理安排、组合,以追求产出效率的最大化。因此,科学全面地测度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信息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对于企业而言,由于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收益,所以这个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赵筱媛和靖继鹏提出过这样一套评价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体系[64],先要考虑到信息资源的开发、投入、利用及产出这几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总指标之下,下设信息资源开发效率、信息资源投入效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环境协调度4大指标,在每个二级指标下还有细分的三级指标。
结合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特征,周晓光进一步提出了评价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方法[65][66],主要介绍了AHP法和模糊评价方法。这种引入量化分析的思想,对于推动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4.信息资源共享
4.1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
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主要特性之一。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信息资源共享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资源配置的思想。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最早源于图书馆界,指的是图书信息资源在不同时效、地域、部门上进行合理分布,使各空间内图书用户的需求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图书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67]。现在这一概念已经扩展到了情报学界、企业界,各个不同的领域都对其赋予了不同的理解。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没有变,它的目的就是让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使得社会信息福利最大化。
4.2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
目前,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为代表的因特网发展迅速,网络环境日渐形成。网络化既给信息资源共享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又对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放眼全球,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意识也逐渐加强,但信息资源配置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信息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信息资源的盲目生产和重复配置问题,信息资源的冗余和短缺同时并存的问题,信息侵权问题,信息污染和超载问题,信息犯罪问题,“信息富裕”和“信息贫穷”两极分化问题等,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和认识问题
我们知道,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将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信息资源共享是以信息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为出发点的。但仍有不少的信息所有者,不注重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配置资源,认为只要独享信息资源,就能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忽视了将自己所有的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给予其他个人与机构,在一个更广的层面进行配置,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
(2)信息庞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间的渗透、交融,信息资源数量急剧增长,信息“爆炸”处于失控状态。由于信息数量巨大、十分庞杂,信息形式尚不规范,信息表达语言不同,使得信息的获取非常困难,而对有用的信息进行配置,实现共享则更有难度。
(3)信息污染
由于信息数量增长迅速,致使信息的新陈代谢加快,不少信息过剩、贬值,大量的信息成为信息垃圾。另外,网络又是一个极其开放的系统,其自由和开放,带来的是信息传递的无序和失控。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及大量垃圾信息的产生造成了严重的信息污染,使得信息的开发利用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精力,信息剧增带来了新的信息匮乏,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又一障碍。
(4)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源的安全和信息流的安全等方面。目前,对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网络病毒和网络犯罪。这些信息安全隐患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
(5)信息标准化
信息资源格式统一规范,遵循同一标准,有利于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间交换数据、实现用户和系统以及系统和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到目前为止,信息资源组织尚未实现标准化,这就给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6)信息资源的“马太效应”
信息资源配置中的“马太效应”是指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个体在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机会与实践、能力与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巨大的信息利用差距,从而产生利用信息资源富有者和利用信息资源贫乏者,并使利用信息资源富有者更富有、贫乏者更贫乏。可见,信息资源的“马太效应”是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障碍。
(7)信息传播障碍
信息传播障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通路障碍,一是软件系统障碍。这些都不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8)信息用户的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的到来要求信息用户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获取能力3个方面。由于信息用户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都存在差异,信息能力尚不理想。另外,信息用户的偏好倾向、职业状况和工资水平以及国民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9)信息法律问题
完善的法制对于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信息资源的立法尚不完善,有关知识产权、版权、商标权等的保护还不到位。这种缺陷使得信息所有者的利益难以准确地衡量和把握,而且信息用户使用信息资源产生的利润分配也很难均衡。没有法律的保障,信息资源共享无法实现。
(10)信息环境问题
信息环境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外部制约因素,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及共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由于信息环境的种种障碍,限制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首先是文化环境,文化隔阂是造成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障碍;其次是落后的管理体制带来的障碍;再次是资金不足带来的障碍,经费保障是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的前提,但是大笔经费的获取对于大多数信息资源所有者来说,都是不可得的或不易得的;第四是市场竞争和价格体系带来的外界环境障碍;最后是国家主权和国际信息秩序带来的障碍。
上述只是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几个主要因素,实际上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因此,在合理有效配置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时,应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探索一种最合理、最有效同时又经济的配置方式,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信息资源共享效率
信息资源具有稀缺性,如何对有限的信息资源有效共享,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就要看如何配置各种有限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配置思想模式的一种,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经济行为[68],有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投入成本就是共享体系中所有参与者的联合成本,而收益则是所有参与者的联合收益。此时,共享的效率就应该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在相同水平的联合成本条件下,能不能获得更大的联合收益,或者在相同水平的联合利润情况下,能不能再降低联合成本。实际上,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也就是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可以用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来衡量的。信息资源共享有效率,也就是使信息资源共享达到了帕累托最优。事实上,在信息资源共享中,“效率问题是如何将蛋糕做得尽可能大,公平问题是如何按一定的价值标准将蛋糕在所有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只有将蛋糕做得更大,才能有更多的蛋糕可供分配”。
5.结论与展望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资源已经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共享,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同愿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席卷全球,使得信息资源配置最优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网上信息资源,用尽可能小的配置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配置效益,使得更多的组织或个人能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高效地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这样,既可以避免网络信息资源的冗余,减少信息污染、信息垃圾,节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又可以使得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互联网在经历因特网、万维网之后,已走向网格时代。网格的根本特征就是致力于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全方位的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全面共享,大大提高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就是使每个个体和组织都能在一定范围内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并能充分挖掘出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融合了当前最新的技术与理念,在不断的尝试和验证中提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关于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将在技术进步与社会信息意识强化的双重力量推动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晓光.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2]罗曼.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配置与共享问题[J].图书馆,1997(3):15-17.
[3]杨承训,承谕.信息资源配置经济决策的平台[J].决策探索,2002(10):4-9.
[4]周毅.试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与基本战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3(3):81-85.
[5]叶方权.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配置[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6(6):439-441.
[6]周毅.试析信息政策与法规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介入和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2(7):54-58,81.
[7]刘志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资源配置[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3(1):9-10.
[8]查先进主编.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n Natio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76.
[10]L.Walras.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M].London:Allen and Unwin Press,1954.
[11]Yew-Kwang Ng.Welfare Economics:towards a More Complete Analysis[M].Palgrave Macmillan,2004.
[12]姚明霞.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13]W.J.M.McKenzie.On Equilibrium in Graham's Model of World Trade and other Competitive System[M].Econometrica,1954:147-161.
[14]Kenneth J.Arrow,Gerard Debreu.Existence of an Equilibrium for a Competitive Economy[M].Econometrica,1954:265-290.
[15]叶海云,尹恒.苦候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之四:一般均衡理论部分[EB/OL].[2006-07-20].http:∥business.sohu.com/.
[16]T.C.Koopmans.Three Essays on The State of Economic Science[M].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7.
[17]查尔斯·沃尔夫著,谢旭译.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8]B.R.Kingma.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a Guide to Economic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M].Englewood:Libraries Unlimited,Inc.,1996.
[19]Ramesh Johari,John N.Tsitsiklis.A Scalable Network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with Bounded Efficiency Loss[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06,24(5): 992-999.
[20]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1]David A.Burke.Towards a Game Theory Model of Information Warfare[M].Storming Media,1999.
[22]Ramesh Johari,Shie Mannor,John N.Tsitsiklis.Efficiency Loss in a Network Resource Allocation Game:the Case of Elastic Supply[J].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2005,50(11):1721-1724.
[23]李纲.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问题探讨[J].情报学报,1999,18(4):333-339.
[24]吴永臻.信息资源有效配置中帕累托最优理论的适用性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29-31.
[25]周毅.论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及其控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3(11):36-41.
[26]张晓丹,王守宁.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J].图书馆学研究,2005(7):58-59,33.
[27]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一)[J].图书情报工作,2000(5):32-37.
[28]霍国庆.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分析(二)[J].图书情报工作,2000(6):27-30.
[29]马费成,裴雷.信息资源共享及其效率分析[J].情报科学,2004,22(1):1-8.
[30]Zha Xianjin,Yan Yalan.Study on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n China[C].Proceedings of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Engineering,Harbin,2004.
[31]张军,姜建强.信息产品的共享及其组织方式:一个经济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2(1):937-952.
[32]乌家培,谢康,王明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3]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34]同[8].
[35]孙建军,戴咏梅.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配置[J].情报杂志,2000,19(5):40-43.
[36]吴涛,彭庚,张小红.浅析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及其质量管理[J].质量与可靠性,2005(3):27-30.
[37]同[25].
[38]同[7].
[39]裴成发.信息资源配置及其效度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5):58-61.
[40]同[2].
[41]贾晋.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2]同[26].
[43]王慧博.试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J].情报杂志,2004(1):61-63.
[44]同[35].
[45]同[25].
[46]马费成,陈锐.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二)[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3-8,57.
[47]查先进.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J].情报学报,1999,18(3):255-259.
[48]刘涤源等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49]同[25].
[50]同[43].
[51]同[43].
[52]杨秀.论产权配置与资源配置之关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6(3):31-34.
[53]同[47].
[54]同[46].
[55]同[35].
[56]孙瑞英,马海群.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研究[J].情报科学,2006,24(7):967-973.
[57]同[43].
[58]同[54].
[59]同[53].
[60]同[28].
[61]黄丽霞.以效率为导向的我国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6(5):16-20.
[62]同[56].
[63]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64]赵筱媛,靖继鹏.企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情报学报,2005,24(4):467-472.
[65]同[1].
[66]周晓光,朱蓉.企业信息资源配置的模糊综合评价[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4,18(3):121-126.
[67]马费成,王晓光.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效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4):381-384.
[68]同[67].
【作者简介】
查先进,男,博士,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信息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电子商务学会理事等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兴趣:信息分析、竞争情报、信息资源配置与管理、供应链管理。主持和参加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出版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荣获2000年度湖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3年度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年度国家精品课程、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度湖北省第十一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注释】
(1)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870007)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24)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