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极为突出。尤其是一些老煤矿,退休人员多、伤残劳保人员多、待业人员多,企业设备陈旧,又要管吃、喝、拉、撒、睡,负担十分沉重。一些煤炭企业离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拐杖”,一时难以独立生存;而也有一些煤炭企业,在新形势下不是怨天尤人,不是一筹莫展,而是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使企业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象山煤矿向降低成本要效益,向提高效率要效益,向多种经营要效益,使企业摆脱困境,越办越活。同样是煤炭企业,同样的外部环境,相信别的煤矿也能够办好办活。
近年来,韩城矿务局象山煤矿不断深化改革,转换机制,1992年扭亏为盈,1993年原煤产量突破50万吨大关,超设计能力2.4倍,人均收入5087元,采煤工人均收入7536元,分别比1991年提高1.34倍和1.82倍。今年4月份全员效率每工达2.18吨,创建矿历史最好水平。
象山煤矿是韩城矿务局下属矿,拥有职工2000余人。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下,人、物、财浪费严重,好在当时有国家统包统管,企业日子倒也好过。在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后,许多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人员多、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差,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全矿上下无不为之焦虑。
1992年,矿领导结合本矿实际,果断实行成本费用中心承包制,练内功、挖潜力,向降低成本要效益。他们成立了材料费用,工资费用,机电、配件、电力、租赁费用和其他费用“四个费用中心”,实行切块包干,按节超额的50%提成,进行奖罚。对全矿经济效益实行宏观控制。其次,他们又对区队实行包括材料、工资、配件、电力、租赁等费用在内的直接成本项目承包。这样,就把以前的实物考核变成了货币形式的现金考核,增强了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区队班组的商品经济意识,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双增双节”的积极性,全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经济效益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经营的迅猛发展。
1993年头4个月,原煤产量、销售收入、原煤全员效率,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7.7%、70.5%、33.6%,万吨原煤坑木消耗、吨煤电耗等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86%、9%,吨煤生产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5.1%,煤炭产品比上年同期减亏261.56万元。今年以来,吨煤成本比计划降低2.23元,吨煤材料费比计划降低2.81元。
煤炭企业进入市场后,“消肿减肥”、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成为煤炭企业的当务之急。在抓成本费用中心承包制的同时,象山煤矿的决策者们因势利导,果断地把“减人提效”提到了议事日程上。1992年以来,他们先后把原煤人数由1661人减少到957人;机关科室由24个、661人减少到17个、241人;采煤队由3个减少到1个;掘进队由5个减少到2个。通过“消肿减肥”,管理人员精干了,节约了大量劳动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93年,全员效率每工达1.463吨,比1991年提高了30%,总进尺完成4800米,比上年提高了600米,人均收入3年上了3个台阶。
为进一步减轻原煤负担,他们还打破了“矿办社会”的旧机制,将卫生所、行政科、工厂、残采区等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非生产系统人员,从原煤生产中分流出来,实行创收自养。对水电暖公司、工资转存处、物资供销公司等经济实体进行划转,模拟市场化管理。这样,既提高了原煤劳动生产率,又为矿上拓展了财源。“减人提效”取得了直观的成效,其中最重要的是,为加速矿井机械化和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减人提效促进了第三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近年来,他们遵循“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发展思路,彻底转变“靠煤、挖煤、吃煤”的传统观念,逐步分流和划转了数十个非生产单位。“消肿减肥”使原煤生产人员700多人走上了创收自养道路,使企业内部逐步走向了市场化。
他们还先后成立了物资供销公司、水电暖公司、土建队、预制厂、更生厂等10多家经济实体,拓宽就业门路。从机关科室中抽出20%左右的人员从事三产和多种经营,如供应、财务、企管、劳资、计划等部门先后创办了经济实体并均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残采区和原煤分离后,吨煤成本下降,工效提高,原煤日产由过去最高日产3650吨上升到平均日产8000吨以上。更生厂由一个投资仅17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4万元固定资产的初具规模的加工厂,不仅不用矿上养活,而且每年还为矿里上缴利润4万余元。
目前,该矿共有10多家经济实体,从事三产和多种经营,从业人数占全矿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年产值达600万元以上。兴办三产和多种经营,拓宽了分流渠道,增加了就业机会,缓冲了“减人提效”给矿上带来的矛盾。
载《陕西日报》1994年5月26日一版头条,获社级好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