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司发展之路

公司发展之路

时间:2023-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及此事,“标准”人对7年前那次“大翻仓”仍记忆犹新。去年7月份,公司下属西缝厂出口一批产品,商检部门发现有10台缝纫机不合标准。该厂领导专门召开产品质量现场会并作出决定,调离有关检验人员,将1台毛病突出的缝纫机以零售价卖给了直接责任者。“标准”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抓紧时机迅速形成规模效益。“标准”公司在发展中有过“巅峰”也有过“低谷”,去年由于市场、资金等情况的影响,他们又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公司发展之路_发现与表现——新闻采写札记

市场经济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得看竞争者驾驭航舵踏风破浪的本领。

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驾驭着这艘国有企业之船,扬帆破浪,胜利实现了新旧体制和产品结构的战略转移,由一个生产家用缝纫机为主的厂家,发展成为一个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大型工业用缝纫机集团公司。企业资本金积累达1.9亿元,为国家累计上缴利税2亿多元,相当于1978年国家投入的10倍和15倍,成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50家最佳企业之一。而且“标准牌”这个50年代就家喻户晓的名字,历经近半个世纪,如今叫得更响了。

那么,他们是如何练就这身本领的呢?

“标准”人的回答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进则退。”言简意赅,却道出了他们的成功秘诀。

牌子、信誉是企业的生命,而质量则是延续企业生命之本。这是“标准”人最有体会和精心维护的。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惠工缝纫机厂,从1949年生产第一台“标准牌”缝纫机起,他们就以质量创名牌。

以名牌争信誉,以信誉赢得用户,使“标准牌”缝纫机很快便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和中外用户的抢手货。1972年迁到西安临潼后,由于产品销路好,一度出现了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对此国内外用户时有反映,使企业形象受到影响。提及此事,“标准”人对7年前那次“大翻仓”仍记忆犹新。那次,公司领导针对用户提出的质量问题,号召公司全体中层干部,将2000多台缝纫机逐一进行翻仓检查,对不合格产品,该报废的报废、该整改的限期整改,哪怕是表面油漆也不放过。干部职工看着那一台台不合格产品,心情非常沉重,可他们心里却清楚,这是向劣质产品的决裂,是创名牌、保信誉的誓言。

这件事在公司上下震动很大。他们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实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意识培训上岗制,选送质量管理人员和装配工人出国深造;实行均匀生产管理,产品再热销也不搞突击生产;严格纪律,以工艺纪律和工作质量确保产品质量;领导、老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逐一解决质量难点;加强现场管理,坚持有序生产;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训;建立严格的质量跟踪保证体系,实行质量曝光、质量负责赔偿制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很快在公司形成了一个质量热。去年7月份,公司下属西缝厂出口一批产品,商检部门发现有10台缝纫机不合标准。该厂领导专门召开产品质量现场会并作出决定,调离有关检验人员,将1台毛病突出的缝纫机以零售价卖给了直接责任者。这件事在职工中再次敲响了质量警钟,职工称这是“残次品的报复”。

有什么样的管理,就有什么产品。严格的管理、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标准牌”工业用缝纫机连续多年夺得省优、部优、国优,成为全国最优产品。

面向市场,积极推行技术进步,走消化、吸收、创新之路,增强市场的“抗震力”。进入80年代后,全国家用缝纫机市场渐趋过剩。面对如此形势,具有远见的“标准”人经过潜心策划,适时作出决策,大胆调整产品结构,“下家用机,上工业用机”,集中精力发挥自身工业用缝纫机历史长、品种多、经验丰富等优势,真正做到产品超前、质量超前。

为发展新型工业用缝纫机,“八五”期间,他们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新型机壳加工生产线和零部件国产化生产线,并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工业用缝纫机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1982年他们花160万美元从日本引进高速平缝机的制造技术和关键设备,开发出GC6-1型高速平缝机,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增强了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10年间,创产值8.3亿多元,实现利税1.5亿元,累计创汇1500万美元。制造技术接近国际水平。

如何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是发挥引进效益的关键。随着用户对产品质量和产品品种的需求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又把主攻点放在了开发、创新上。在引进的基础上先后又开发出GC6-D3型高速平缝机(分离针杆、大旋转、普通旋转)、双针机、GN20、GN30系列高速包缝机等产品。有的放矢地引进,实实在在地开发,使企业获得了投入少、见效快的效果。正是如此,1990年在全国家用机市场十分疲软的情况下,他们的工业用机产值已占到企业总产值的85%,而且连续3年经济效益持续增长,1992年总产值突破2亿元。

市场的竞争是无情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标准”人,还不惜工本,投入大量资金,不断对加工设备、工艺技术等进行革新改造,使企业的工艺手段、设备状态经常保持在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企业资产也比10年前增值3倍。

开放促开发,开发求发展。目前,他们的产品已发展到3大系列80多个品种。1988年至1994年7年间,仅自营出口就创汇达3022万美元。

市场的竞争是质量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实力的竞争。组建企业集团,走集约化生产之路,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要求。“标准”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们抓紧时机迅速形成规模效益。80年代初,他们审时度势,果断作出“横向联合,扩大对外合作,组建集团”的战略决策,即利用本行业中“非名牌产品厂家”的生产能力,协作生产家用缝纫机,使龙头企业得以集中人力、财力用于工业用缝纫机的开发和发展;吸纳乡镇企业的力量,生产零部件,形成自己的协作配套体系。这一做法,不仅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行业间条块分割的局面,又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现在,他们已形成一个拥有11个主机厂、29个零部件厂、49个经销部,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协作体系。规模经济效益迅速形成,1993年销售总额达7亿元。

在规模经济形成的基础上,1998年他们继续扩大对外合作,又与世界著名的日本兄弟工业株式会社共同投资3000万美元,建立了“西安兄第标准工业有限公司”,达产后每年可创产值10亿元、利税l亿多元。

世间没有平坦的路,企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标准”公司在发展中有过“巅峰”也有过“低谷”,去年由于市场、资金等情况的影响,他们又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可他们仍然像以前一样,胸有成竹地把困难当作跃向胜利的动力,努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提高市场的预见性,积极缩短企业与市场间的距离。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进入3月份以来,他们的产品市场需求量正在回升。我们相信,已被列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100个大型企业之一的“标准”集团公司,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再创佳绩。

载《陕西日报》1995年5月17日一版头条,获陕西省改革潮征文大赛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