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麦收期间,合阳县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1997年到1998年夏收,降水量平均仅有310.1毫米的合阳县10.8万亩地膜小麦喜获丰收,比普种小麦增产76.9%。
特大喜讯!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省委书记李建国先后3次前往现场检查指导,6月3日这天,李建国书记来到麦收现场,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一起,对地膜小麦和普种小麦进行了测产对比。王寿森副省长亲自过磅,李建国书记算账,折去水分后,地膜小麦亩产230公斤,普种小麦只有130公斤,地膜小麦比普种小麦增产100公斤。李建国书记夸奖地说:“合阳种地膜小麦10万多亩,仅此一项,全县就增产1000万公斤,这是一个特大喜讯,非常了不起。”
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原,耕地面积93.5万亩,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原农业大县。因为缺水,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加之缺乏对有限雨水的科学利用,使有限的水资源白白耗费掉了,产量徘徊不前,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小麦增产栽培技术。为寻突破,县委、县政府决心在发展知识经济农业上做文章。1996年他们走出县门,学习并引进了甘肃地膜小麦栽种技术,试种植了5.2亩地膜小麦,并获得成功,平均每亩较露地小麦增产87.5公斤。实践证明,地膜小麦基本囊括了80年代以来在小麦生产上推广的各种新技术,集化肥深施、精量播种、沟播镇压为一体,具有显著的聚集降雨、阻隔蒸发、保墒抗旱、提温防寒作用,投入少、见效快,为旱原地区增产、增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和致富路。
1997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地膜小麦扩大到10.8万亩。为了让农民群众从旧的耕作模式中解脱出来,他们先后组织13个乡镇的3000余名农民群众赴山西闻喜县参观,并抽调35名技术骨干分片、分乡开展培训,使近3万农民群众掌握了这项技术;同时,实行种子统繁统供、地膜统购统销、肥料统测统配等配套措施,确保了地膜小麦保质保量的种植。望着那穗大粒饱的金色麦浪,着实让人惊喜。据初步测算,地膜小麦每亩不光可增产100公斤小麦,而且还可增收100元、节水100立方米。
合阳地膜小麦开创了旱作农业的新局面,是我省农业生产史上的一次飞跃和革命。目前,合阳县已在为今年确保20万亩,力争发展30万亩地膜小麦做准备。李建国书记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合阳种植地膜小麦为渭北旱地小麦增产闯出了一条很有说服力的路子,并要求渭北和全省旱原地区推广。
旱原农业的希望
【本报评论员】
合阳县10.8万亩地膜小麦喜获丰收,是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创举,是一次发展知识经济农业的成功实践,使饱受干旱之苦的农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在全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省委书记李建国非常重视,3次来到合阳现场指导,并指示在渭北和全省旱原地区推广合阳经验。传统农业的资源取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而知识经济农业是智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合阳县的经验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为全省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树立了样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意义非常重大。我省旱原面积很大,光渭北地区就有800万亩,仅此全部推广地膜小麦,我省小麦产量就可增加15%左右。不仅如此,还可加速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载《陕西日报》1998年6月7日头版头条,分别获1998年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
1998年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