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研究将对原有概念进行重新归位

新研究将对原有概念进行重新归位

时间:2023-02-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真实性”这一概念,在新闻的本质特征部分,人们都认为真实性是对新闻信息的基本规定,脱离了真实性,新闻就会丧失存在的基础。此外,由于研究者又都非常重视真实性,经常将真实性视为新闻工作的生命,于是,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教材又都将真实性纳入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当中。另外,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和把握,甚至对新闻理论到底该不该设立“新闻事业”这一范畴也发生了分歧。
新研究将对原有概念进行重新归位_新闻理论新思路——新闻理论范式的转型与超越

(一)新研究将对原有概念进行重新归位

用三元素所形成的概念框架来关照传统新闻理论研究,我们会发现传统理论中的所有概念在以三元素为逻辑起点的新理论中可以得到系统梳理,并可以进行重新定位。这是我们对新逻辑起点的第一层意义的理解。

必须承认,传统新闻理论的许多范畴也涉及到了新闻实践领域的核心内涵,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共相范畴。但是,传统新闻理论的概念系统一直存在着严重问题,理论只是涉及到了新闻实践活动方方面面的内涵,并没有对这些内涵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只是将很多不同属性、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概念简单地堆放在一起,导致新闻理论在概念层面十分混乱。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概念的划分标准杂乱,理论内部结构松散,缺乏逻辑性。比如,前文曾经指出,在新闻理论现有的概念系统中,新闻和新闻事业的起源属于历史问题,新闻的定义属于抽象概括问题,新闻事业属于现实形态问题,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都属于新闻信息的本体规定问题,新闻事业的性质、功能、新闻价值、党性原则、新闻舆论等都属于新闻传播活动与外部世界的价值关系问题,媒介经营属于新闻事业的经济管理问题,新闻自由与新闻法规属于新闻活动的社会控制和法律规范问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则属于活动主体的职业伦理问题,媒介批评属于对大众传媒的社会文化反思问题等等。在一套理论体系内部,既有抽象概括、实体形态、历史追溯、本体研究、外部功能,又有新闻实践活动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道德、文化等交叉问题,新闻理论体系成了有关新闻实践活动知识的“大杂烩”,理论研究所需要的逻辑推理和概念演绎几乎无从谈起。

第二,概念的内涵界定模糊,一些概念在理论内部的逻辑归属关系交叉重叠。比如“真实性”这一概念,在新闻的本质特征部分,人们都认为真实性是对新闻信息的基本规定,脱离了真实性,新闻就会丧失存在的基础。因此,真实性一般都被纳入新闻的本质特征范畴;而在新闻价值部分,一些学者将新闻价值分为不变要素和可变要素,可变要素包括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而将真实性和新鲜性纳入新闻价值的不变要素之中(参见郑旷主编的枟当代新闻学枠、王益民的枟系统理论新闻学枠等著作);也有学者未作可变因素与不变因素的区分,直接将真实性纳入新闻价值范畴(参见吴高福的枟新闻学基本原理枠、缪雨的枟新闻学通论枠、蔡铭泽的枟新闻学概论新编枠等著作)。此外,由于研究者又都非常重视真实性,经常将真实性视为新闻工作的生命,于是,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教材又都将真实性纳入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当中。由于对概念的意义指向缺少严格界定,主要凭借直觉把握其内涵,导致同一概念在理论内部的不同部分交叉重叠,理论的逻辑严谨性大为削弱。

第三,概念设置缺少整体规划,经常见机行事,比较随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理论基本上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将政治性作为新闻理论的惟一内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满足大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在新闻理论中开始得到重视,新闻理论体系中陆续增加了新闻价值、新闻舆论等方面内容。近些年来,新闻媒介的产业属性日益彰显,新闻理论中又加入了新闻的商品属性、媒介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当前,随着传媒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引入,一些新闻理论著作中又将媒介批评等内容增加进去。特别是一些学者为了提高新闻理论的学术水平,直接将传播学的研究范畴“移植”到新闻理论中来,对新闻理论整体架构和体系进行“大换血”,诞生了一批将传播学与新闻学“嫁接”在一起的新闻传播理论著作。另外,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和把握,甚至对新闻理论到底该不该设立“新闻事业”这一范畴也发生了分歧。种种情况表明,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新闻理论所研究的概念范畴缺乏稳定性,内容设置多是根据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随意增设或改变。

所以,虽然传统新闻理论中的研究范畴都已经涉及到了三元素问题,但大多是三元素的一些具体内涵。由于一直没能上升到完整的、综合建构层面去对这些概念进行逻辑梳理,导致理论的概念系统出现诸多问题。

对理论研究来说,弄清概念的逻辑归属,并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对每个概念进行定位十分重要。索绪尔在研究语言学问题时,发现心理学、人类学、规范语法、语文学等内容都掺杂进当时的语言学研究中了,使语言学的核心内涵正面临着被分解掉的危险。于是,他在研究一开始,首先对语言学进行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区分,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区分为言语和语言,正是这一区分使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顿时清晰起来。他说:“我们在全部言语活动中为语言科学安排好了它的真正的位置,同时也就确定了整个语言学的地位。言语活动中其他一切构成言语的要素都会自动来归附于这一门科学。正是由于这种归附,语言学的各部分也就都找到了它们的自然位置。”[26]

面对新闻实践活动这一客观存在,传统理论分解出了许多概念范畴,诸如: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商品性、新闻事业的阶级属性、产业属性、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媒体集团、媒介专业化、媒体经营、媒体管理、媒体所有制、受众需要、监视环境、党性原则、新闻舆论、新闻队伍、新闻自由、新闻法规、新闻道德、媒介批评等等。而我们对这些概念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理清头绪,让各种概念能够在理论的整体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元素作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概念体系,提供了分析新闻实践活动、把握传统新闻理论概念的一种全新视角。它注意到了概念对事物内涵分解的逻辑性和对外延把握的周全性。在最高层面上,用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媒体形态三个概念去把握一切新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这种分解和构建都是完整周全的;在三元素内部,新研究对每一个元素外延的把握同样注意了周全性。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是对新闻理念的一种完整分解,只要符合这三个必要条件,就可以是新闻;无论缺少了哪一个,都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媒体形态上,从传媒技术、新闻信息的运行流程、媒体内部管理和社会控制等四个方面来把握媒体形态的内涵,层次是分明的,内涵也是完整的。媒介功能虽然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不断变易,对各种功能无法穷尽列举,但新研究主要是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其进行追问,即通过研究新闻实践活动功能的本质属性,寻找其恒久的规律。

这样一来,三元素及其下属的子概念就对新闻实践活动的内涵形成了完整把握,为新闻理论研究打开了新视野。以三元素作为新闻理论研究新的逻辑起点,具有了以下两方面重要意义:

第一,使人们在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概念体系,原先的各种概念可以在新体系中得到系统梳理,并进行准确定位。

传统新闻理论大体上也包括了新闻本体特性研究、新闻事业特点研究和新闻事业功能研究,这些研究范畴与新闻理念、媒体形态和媒介功能基本上是对应的。但是,三元素则是对新闻实践活动内涵的重新划分和构建。从三元素出发,可以对传统理论中杂乱的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和重新界定。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类:新闻的定义、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新鲜性、公开性等概念都属于新闻理念范畴;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新闻价值、党性原则、舆论宣传、舆论监督、商业价值、媒介批评等概念都属于媒介功能范畴;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都属于媒体形态中的技术范畴;新闻信息的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发布、接收都属于媒体形态中的运行流程范畴;媒体定位、媒体发展战略、媒体集团化、频道专业化、制播分离、广告经营、发行经营等属于媒体形态中的内部管理范畴;媒体所有制、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新闻职业道德等都属于媒体形态中的社会控制范畴。

在重构理论框架过程中,新体系十分重视解决原先概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求理论内部划分的标准要统一,概念之间的界限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而且由于这种划分是以给出概念的逻辑方位为主要目的,在最大程度上使概念的外延尽可能周全。所以,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研究范畴,都应该能够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仅传统的新闻理论范畴在三元素中得到梳理和重新归位,就连那些可能被传统理论忽略掉的范畴,或者随着新闻实践活动发展而新出现的内容也将被纳入其中。

以三元素作为逻辑起点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会使人们获得一种理论上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把握感来自一个由诸多概念组成的概念系统,它分为这样几个层级: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和媒体形态构成了这个概念系统的第一个层次,是一级概念;而这些一级概念内部又可以分出多个子元素,这是第二个层次。比如,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属于新闻理念范畴,就是理论体系中的二级概念;而印刷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等都属于媒体形态中的媒介技术范畴,在理论体系中是三级概念。在本研究中,新闻理念和媒介功能内涵只分解到二级概念,媒体形态内涵分解到三级概念。但不论是一级概念、二级概念,还是三级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归属层次。整个理论就是由诸多概念组成的一个内涵界限清晰、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

库恩在谈到新范式对旧范式中的材料进行改造时介绍说:“一位富于洞察力的历史学家,最近在考察由范式改变而使科学重新定向的经典例子时,把它比做‘倒转乾坤’。指出这一过程包含着‘处理与以前一样的同一堆资料,但通过给它们一个不同的框架,使它们处于一个新的相互关系系统中了’。”[27]

以三元素作为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意味着新研究将尽量避免那种一叶障目式的研究,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闻实践活动的整体把握,并将每个具体问题都放到整个新闻实践活动中去考察,将每个具体概念都置于理论的整体框架之内去理解,这是理论研究上的一次跨越。新研究将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审视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最新变化。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库利在评价社会整体演化研究的理论价值时所说的那样:“其实,人们所期望从我们的研究中获得的最好的成果之一就是一种以博大、镇定的态度看待人类生活发展的能力,一种看出生活所具有的完美的统一和美好事物的能力。”[28]

第二,由于所有概念都处在一种相互关联的结构之中,人们将时刻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去认识每个局部变化。

概念系统的有序排列,使人们对各种概念的理解就不再是单向度的或支离破碎的了,而倾向于在事物不同侧面的普遍联系中把握局部变化,并分析某一局部的变动对整个事物所产生的影响。

具体到操作上,人们对新闻理论所涉及的每一个概念,都应该先找到其所归属的元素范畴,再顺藤摸瓜,注意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上下层次,以及处在同一层次的相邻概念,看看这一概念所处的层次与其他层次、这一概念与处于同一层次的其他概念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有点类似于在汽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无论汽车走多远,我们都能通过定位系统迅速发现它的方位,进而跟踪它,掌控它。

而且,通过这一概念系统,我们还可以对各种概念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行梳理,分析某一概念的变化将导致其他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揭示出各种概念之间的实质性关系。

比如,新闻理念中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的实现程度和媒介功能、媒体形态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新闻理念是怎样保证新闻事业自身的独立性,而不至于被媒介功能完全异化的。又如,媒体形态的变化会给媒介功能带来哪些变化,而媒介功能的变化又如何推进媒体形态的变革,中国当前新闻实践中哪些问题属于功能与形态的调整,哪些问题属于形态内部的调整,哪些问题属于功能之间的妥协。再比如,新闻真实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等每个概念在三元素中是怎样被结构的,对它们意义的诠释,只能在概念的结构关系中展开,而不能做孤立、静止的理解。上述许多问题既是理论应该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当今新闻实践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但是,如果不能从三元素层面去作高屋建瓴的把握,就只能就事论事,继续在狭隘的经验中徘徊不前。

从概念的整体结构出发,我们还可以对新闻理论研究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考察,甚至列出一个问题单子,再去展开系统研究。比如,网络传播技术对新闻采集、制作、传播流程的影响,对媒体经营方式的变革,对媒体控制的冲击,对新闻理念的影响,以及在媒介功能方面形成的新变化等等。又如,新闻舆论引导这一功能需要对媒体控制、信息内容采集、加工、制作、传播的影响和制约,对新闻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的影响,对其他媒介功能的影响等等。实际上,新闻实践活动的运动变化规律就存在于这种系统的结构关系之中。

从知识进化的角度看,以三元素为逻辑起点所建构的新闻理论可谓是对传统理论的一次重新整合与超越,它预示着新闻理论研究将从较低形态走向较高形态。皮亚杰在研究思维结构发育时,对思维结构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进化时如何超越原有知识有着深刻见解。他认为,在思维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原来的知识在许多时候并不是被简单地否定掉了,而是由于视野的拓展,整合能力的提高,被一种更为高级的知识形态吸纳进来,并整合成新的、更高级知识的一部分了。他说:“反身抽象总是在于对从早期形式中演变出来的东西进行新的调整——这已经就是对运演进行种种运演了。例如,把不同的类组合到一个包罗更广的类中,就是由以前那种把许多个体组合到一些类中去的活动为之作了准备的一种运演;它也是使先前的运演整合起来、丰富起来的一种新运演。”[29]

以三元素为逻辑起点所建构的理论体系,就是将传统概念包罗进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更高级的运演。在新的运演体系中,原来的各种概念被重新定位,进而为推演出科学的结论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