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调查是民族学的基本手段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具有相当强的应用性。民族学的基本手段是实地调查,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社会生产、生活结构、习俗状况的观察、走访,获取第一手资料。
1.民族学的兴起
18世纪,欧美的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为拓展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肆掠夺殖民地。殖民地这一新的领域以及生活在这一新领域的民族群体,引起了许多学者、传教士或好奇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前往,对其不同的社会文化进行实地了解、考察,获取大量实际资料,得出若干新的认识与结论,通过其论著不断地刊发出来,引起欧美社会的广泛瞩目,亦为殖民主义者所重视,有助于对殖民地的有效经营与统治。于是在19世纪中叶,民族学作为一门重要而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2.民族学在中国
20世纪初叶,民族学引进中国。1926年蔡元培发表了《谈民族学》一文,介绍民族学的内容和意义,倡导中国的民族学研究。他自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后,组织力量先后对广西瑶族、台湾高山族、黑龙江赫哲族、湖南苗族进行实地调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当时出现了一批著名民族学家,如林惠祥、凌纯声、陶云逵等。蔡元培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族学的开山人,他的学术继承人凌纯声在我国台湾省创办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在解放前,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学派在中国都有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影响最大的一个是进化学派,一个是功能学派。吴文藻倡导的社区研究法,具有中国民族学派的色彩,可叫做“中国社区研究派”或“中国式功能学派”。他主编过《社会学丛刊》,共出十几册。林耀华的《凉山夷家》、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费孝通的《禄村农田》等,都是这个学派的著作。
1931年中国社会学社成立,1934年冬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会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民族学者集中在西南地区,对边疆的少数民族进行调查,创办民族学期刊、专刊,积累不少材料,为解放后的少数民族调查客观上起了准备作用。
3.民族调查的意义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民族调查可以说是认识社会与文化的基本功。费孝通认为,要认识社会与文化,必须对各种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民族调查的重要意义还远远超出它的学术性。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一贯实行的基本政策。进行科学的民族调查,可以避免那种盲目地从定义出发识别民族的倾向,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要求,并从以往历史上民族矛盾和民族合作的经验教训中,找到共同繁荣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