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又叫心理分析、心理动力学、动力心理学或深蕴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与其他流派不同,它不是在大学或学术机构里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对大量的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治疗中、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理论流派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创立的,因此精神分析理论也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一词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关于心理学的一种知识和理论;二是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三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一、弗洛伊德生平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莫拉维亚的弗赖堡(现在捷克的普莱波)。他的父亲是一个犹太商人,他父亲的生意在莫拉维亚失败后,举家搬到莱比锡,后来又在弗洛伊德4岁时迁到维也纳。弗洛伊德从小智力表现出众,学习成绩优异,187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一直生活了近80年。
1882年,弗洛伊德与玛莎・伯奈斯结婚,婚后由于经济困难,弗洛伊德放弃了他想在大学中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以临床神经病学家身份开始私人营业。这时候的弗洛伊德有一位好友叫布雷尔(Josef Breuer,1842—1925)医生,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病例。有一个叫安娜・O的病人,她的病例在精神分析的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安娜・O是一位聪明、有魅力的21岁女郎,有严重的歇斯底里症状。布雷尔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安娜・O能回忆起一些似乎可以引起某些症状的特殊经验,并且只要谈起有关经验就可以解除这些症状,例如,安娜・O曾经有不能用玻璃杯喝水的症状。在催眠状态下,她回忆起在儿童时她看见过一只狗从玻璃杯中饮水。她向布雷尔讲述了这个事之后,她就可以用玻璃杯喝水了,而且这个症状再没出现。安娜・O说是她和布雷尔的谈话治好了她的病,这种谈话方法后来被叫做“疏导法”(catharsis)。
奥地利医生、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图4-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1885年,弗洛伊德得到了一笔研究资助,他来到法国跟从著名神经病学家沙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1893)学习。沙可断言,许多病人的精神障碍都有性问题的原因,这个论断深刻地启示和影响了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在实践中发现催眠法在应用中有很多局限,他逐渐在治疗中放弃了催眠法,保留了疏导法。在此基础上,他发展出了精神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自由联想技术。自由联想技术就是让病人躺在床上,鼓励病人自由随意地把所有的想法都完全说出来,不论这些想法多么可能使人不好意思、不重要和可笑。通过自由联想技术,弗洛伊德的病人经常回想起他们童年时代的经验,在那些被压抑的记忆中,有许多问题是与性有关的。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确信,性欲在神经官能症中起支配作用,有正常性生活的人是不会患神经官能症的。
1887年,弗洛伊德开始自我分析研究,他把自我分析当作了解自己和病人的有效方法。他发现在梦中常常包含着某种精神障碍原因的线索,他感到梦中的事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们一定由个人无意识中的某种东西引起。1895年,他和布雷尔共同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1896年,他在维也纳以《癔病的病因》为题的演讲中,开始使用“精神分析”一词。他研究自己的梦,每天早上醒来后,他记录自己的梦境,然后对梦境自由联想。他的自我分析大约持续了2年,并最后写出一本书《释梦》(1900年),该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正式形成。
1900年以后,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精神分析思想,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如《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年)、《性欲三论》(1905年)、《图腾与禁忌》(1913年)、《论无意识》(1915年)、《精神分析引论》(1917年)、《群众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年)、《自我与本我》(1923年)、《焦虑问题》(1926年)、《一个幻觉的未来》(1929年)、《文明及其缺憾》(1930年)、《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年)、《弗洛伊德自传》(1935年)、《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年)、《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等。他的个人地位和业务情况都得到了改善,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1909年,弗洛伊德第一次获得国际承认,美国克拉克大学邀请他在20周年校庆纪念日上讲演,并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1930年,弗洛伊德获歌德奖金。1936年,弗洛伊德被特聘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从1919年起直到弗洛伊德去世这个期间,弗洛伊德的名气达到了顶点。弗洛伊德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一种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而不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心理学、文学、艺术、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8年弗洛伊德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思想和自然科学背景
(一)精神分析的思想背景
1.早期的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unconscious,又译潜意识)的学说,被人们认为是他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其实,在弗洛伊德之前,西方就早已有无意识的思想了。
西方最早关于无意识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前347)。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兹(Gottfried withelm Leibnitz,1646—1716)提出的单子论认为,心理事件即一个单子的活动是微觉(低级的、不能知觉到的微小的意识),许多单子的微觉可以合成为可以知觉到的统觉。比如说,一滴水下落的声音极其微小,不可耳闻,但无数滴水造成的澎湃之声除耳聋者外都能听到。前者为微觉,后者即统觉。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把莱布尼兹的无意识观念发展为意识阈限的概念。赫尔巴特认为,阈限下的观念是无意识的,当一个观念上升到可以觉察的意识水平时,那就是统觉了。许多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实现而积极争斗。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对无意识思想的发展也有贡献,他认为人的心理类似于冰山,它有很大一部分藏在水面下,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因素对它起作用。他的观点对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
2.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意动心理学的创始人,著作有《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论心理现象的分类》。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时听过布伦塔诺的课,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对弗洛伊德产生一定影响。
布伦塔诺认为内部知觉(inner perception)或反省(retrospection)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它指的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观察。它与直接观察正在进行着的内部心理过程的内部观察(inner observation)即内省(introspection)有着根本的区别。布伦塔诺认为,内省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我们将注意集中于内部进行的心理活动时,这种内部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已发生了改变。例如,人在发怒之下观察其内部的气愤心理,如果他知道自己在发怒,往往气愤就会消失,这时他什么也观察不到了。而内部知觉的对象是刚刚成为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因而在内部知觉中就不会出现内省过程中所遇到的那种干扰。内部知觉是心理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布伦塔诺还指出,任何科学在其工作的历程中都必须求助于记忆,因而在内部知觉中发挥记忆的作用,并不表明心理学存在着其他科学所没有的缺陷。
3.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哲学影响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即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感性和知性的活动属于表象和意志无关。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得到表现。事实上意志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地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人们感觉自由的假象。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人们的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影响了弗洛伊德。
图4-2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提出要建立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的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
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持批判态度,大声疾呼“上帝死了”!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观。著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超越善与恶》等。
图4-3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
(二)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背景
在西方中世纪,精神病患者几乎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和治疗,那时人们认为精神病的原因是中邪、巫术或魔鬼附体,对精神失常的治疗,主要是采取申斥和惩罚的方法。
18世纪末,由于科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原先遭到教会残酷虐待的神经病和精神病患者开始被社会收容并给予治疗,关于神经病的机体病因的认识取代了神经病的迷信观。奥地利医生麦斯麦(Franz Anton Mesmer,1734—1815)认为,人的身体内有一种磁气,又叫动物磁液。动物磁液在体内过多或过少,失去了平衡,就会患精神病。动物磁液可以由人的意识支配,从身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采用通磁的办法,使机体的磁液恢复平衡,就可以治疗精神病。他的这种技术叫做“麦斯麦术”或“通磁术”,这是催眠术的前身。此后,沙可借助催眠治疗歇斯底里获得了某种成功,他的经验对弗洛伊德有较大的影响。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产生能量守恒、进化论和细胞学三大重要发现。达尔文以其《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进化论,书中他把人的本能和动物的本能等同起来。弗洛伊德受其影响进而形成本能论。德国物理学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tz,1821—1894)创立了能量守恒学说,他认为有机体内除了普通的物理和化学力之外,没有别的活动力,心理能就是脑细胞所提供的物理能,这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和还原论的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与当时主流心理学的理论不同,他研究了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他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人格理论、本能论、焦虑论、性欲论、神经症理论和梦的理论。
(一)人格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人的精神生活由无意识(un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意识(consciousness)三个层次所构成。
无意识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的冲动及其替代物,它是人的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前意识指无意识中可以回忆起来的部分,它把守心理活动的关口,防止无意识的欲望和本能侵入意识。当前意识放松时,欲望和本能会借助伪装渗入意识。
意识指人们直接感知到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不同意把意识等同于心理,认为意识只是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非主要部分,犹如冰山浮在海面上可见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和前意识则是藏在海面下的更巨大的部分。
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一直都在积极活动,力求在意识中得到表现。由于本能冲动为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容,所以当其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罪恶感和羞耻感,因而受到压抑。所谓压抑(repression),就是个体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情感等排斥于个人意识领域之外,使它们不为自己所觉知,以解除自己心理上的负担与紧张。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它渊源于无意识。当前抗拒某种经验回到意识的力量,正是从前把这个经验压抑到无意识中去的力量。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精神分析学不能把心理的主体显示于意识中,但是必须把意识看作心理的一种性质。(1)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力量都来自于无意识,无意识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实际都要受到无意识的缠绕。精神分析不仅把心理学研究范围扩展到无意识领域,而且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结构的理解。
弗洛伊德晚期修订了他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理论,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人格理论。
本我是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黑暗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储存心理能量的地方,混沌弥漫,仿佛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它同肉体联系着的,肉体是其能量的来源。(2)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与外部世界不发生联系,其蕴藏着人性中最原始,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这些冲动一旦发现即要求当即得到需求的满足,不受个体意识的支配,也不受外在社会规范的约束。
自我指意识,代表理性和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的原则,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自我操纵和调节本我。弗洛伊德把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比作马和骑士的关系,马是动力,骑士指引马前进的方向。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和控制自我的行动。超我可以分为两个次级系统:自我理想(ego ideal)和良心(conscience)。自我理想是在道德良心之下对自我的管制,确定自我应怎样做的标准,它为自己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形象。良心是经过社会规范内化而形成的自我约束力量,规定了自我不该做什么。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就会使人格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就会导致神经症。
(二)本能论
在人格理论中,本能(instinct)是推动或起动的因素,是人释放心理能量的生物因素。弗洛伊德的本能来自德文“trieb”,其含义是内驱力,它们来源于身体内部刺激,通过某些活动如性的满足,来消除或减少刺激。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life-instinct),包括饥饿、性欲和口渴,它们与自我保存和种族生存有关,代表着人类生命中的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另一种是死的本能(death-instinct),它们是生命发展中的否定力量,代表着人类生命中的破坏性、攻击性和毁灭性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指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同时存在,作用相反,这是个人和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三)焦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享乐的冲动总是受到社会的压制,人的本性是反社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总是处于压抑当中,心理能量得不到释放,从而形成各种焦虑(anxiety)。焦虑不仅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症状,也是健康人在遇到紧张刺激或挫折时出现的不安心态。焦虑分为客观焦虑(objective anxiety)、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和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三种。
焦虑是一种弥漫性的恐惧体验,其在神经症心理学问题中处于中心地位。由于焦虑体验者无法意识到其恐惧的具体对象,因而焦虑常被称为“无原因的恐惧”。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来自对性冲动的压抑,由于自我所恐惧的那些寻求表现的性本能冲动处于无意识领域,自我很难意识到其恐惧的真实对象,进而体会到焦虑。而这种焦虑又为神经症的症状所取代,患者无法意识到其症状的原因,只有经过精神分析,才能找到其真正的病因。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可以发展起许多抵抗焦虑的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它是自我应对本我的驱动力、超我的压力和外部现实的心理防御手段,用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保持人格的平衡。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压抑、推诿、反向作用、升华、认同、投射、分离、合理化、幻想、退行(表4-1)。
表4-1 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s)是一种在自我中自动进行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一种心理平衡。弗洛伊德认为,焦虑(anxiety)是被压抑的冲突出现在意识领域时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是危险信号,第一道防御失败时就需要第二道防御,它将会动用其他防御机制以缓解焦虑,并将令人烦恼的冲动送回到无意识中去。如果防御极端化,或僵化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就会变得非常麻烦,进而产生神经症。
(四)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论者,把人的一切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性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有一种使人寻求快感的本能或驱力,他把这种驱力叫做力比多(libido),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性冲动,是推动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内趋力。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表4-2)。
表4-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从出生到2岁为第一阶段,或口唇期(oral stage),在这个阶段,口部刺激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不适宜的满足会产生口部类型的人格。
2岁到3岁为第二阶段,或肛门期(anal stage),性欲的满足从口部转移到肛门,儿童从排泄中得到愉快。在这个时期,强烈的冲突可能导致一个排泄型的肮脏、放肆的成人,或者导致一个便秘型的洁癖、强迫的成人。
3岁末到4岁为第三阶段,或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在这个阶段性欲的满足转移到生殖器,儿童喜欢抚摸和显露生殖器以及性幻想。弗洛伊德指出,这个阶段在性欲方面,男童依恋母亲、害怕父亲,女童依恋父亲、害怕母亲,并且男童把父亲、女童把母亲看作敌手。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又叫俄狄普斯情结。古希腊传说中的王子俄狄普斯无意中杀死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和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又叫爱列屈拉情结,指女儿亲父反母)。通常儿童能够克服这种情结,但是对异性的这种态度却保持下来。
从5岁到12岁为第四阶段,或性潜伏期(sex latent period),儿童如果能够通过前三个阶段的许多斗争,就可以进入这个时期。
当青春期开始时为第五个时期,或两性期(genital stage),在这个时期,异性相恋,个体准备结婚和建立家庭。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中存在两个危险:一是当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结(fixation),即一部分冲动在较早阶段中的停滞。二是若一种冲动机能在实施时遇到外界强有力的障碍,这种冲动会向后转,形成退化(regression),即那些已经向前进行的部分也可能轻易地退回到较早的发展阶段。固结和退化相互依赖,将导致儿童无法正常进入下一个性心理发展阶段,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五)神经症理论
弗洛伊德把神经症分为实际神经症(actual neuroses)和精神神经症(psycho neuroses)两种。实际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和疑病症,精神神经症包括癔症、强迫症、恐怖症。
弗洛伊德认为,实际神经症和精神神经症的症状都起源于力比多,是性满足的代替物,是力比多的滥用和替代满足。神经症的症状,如头痛、痛苦感觉、某种器官的刺激状态以及某些机能的衰退或停止等,没有任何“感觉”或心理意义。它们不仅主要呈现于身体上,而且其本身亦完全是身体过程。弗洛伊德指出,如果在精神性神经症的症候中,我们已熟悉了性机能对心理活动的干扰现象,那么我们在实际神经症中发现性干扰的直接身体后果,就不会感到吃惊了(3)。两种神经症的症状之间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关系,即神经症的症状常常是精神神经症症状的核心和第一阶段。
对于神经症的成因,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是由力比多固结所产生的倾向与偶然的经验两者加起来而形成的。就神经症来说,心理现实是决定性的因素。就抵抗神经症的能力来说,量的因素是决定性的。一个人是否患神经症,要看他所有未发泄的能力的量究竟有多少,究竟会有多大部分能从性的方面升华转移到非性的目标上去。因此,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表现,是压抑和被压抑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如果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则会以神经症症状的方式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
(六)梦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无意识中的原始冲动和性欲难以直接见人,加上前意识对无意识的审查和控制,所以无意识必须通过伪装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梦是被压抑的愿望伪装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对梦的解析(dream interpretation,释梦),揭示梦的隐匿的意义。借助对梦的解析,可以深入到人的心理内部,可以发现精神病患者被压抑的欲望。释梦可以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弗洛伊德指出,梦有两种:一种是显梦,指人醒来后能够记得并陈述出来的梦。另一种是隐梦,指梦的背后所隐藏的无意识动机,它是梦的真实的意思。做梦好比制作谜语,显梦是迷面,隐梦是谜底。释梦就是要从显梦进入到隐梦,说明显梦内容中有关事件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有一些象征往往具有共同的含义,如楼台、门户和庭院表示女性的躯体,教堂的塔尖、蜡烛和蛇表示男性生殖器,跌落表示对性欲望的退让,飞行表示要完成性作用的愿望。弗洛伊德警告大家,不要在不了解病人的特殊冲突时,就对这些共同象征进行解释。
四、对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是公认的。一般认为,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些重要的贡献:开辟了无意识研究的新时代,开创了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奠定了基础。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理论家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写了《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1980年)一书,书中指出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其三大发现:一是无意识的理论,二是释梦的技术和对神经症的解释,三是提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作为一名学者,如果在一生之中能够有其中一项贡献,就足以成为学界名人,然而弗洛伊德却做出了多项贡献!
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技术在心理疾病治疗实践中是有一定效果的。弗洛伊德是从他的精神疾病的医疗实践中提出和发展自己的理论的,他的一些理论现在仍然对心理治疗实践有一定的指导和解释作用。比如,因早年的某些经历而导致成人的心理障碍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是常见的问题。再如,心理咨询师注意倾听来访者的倾诉、对来访者的诉说表示深刻理解和同情、认真同来访者交谈,已经为无数心理咨询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和必要的,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职业要求。有必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不正常的人,他的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解释变态心理,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论超乎常情常理是可以理解的。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有严重缺陷的。其缺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比如,将人的一切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性的问题,用力比多解释心理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用本能的冲突来说明社会矛盾,等等。二是理论论证方式的缺陷。弗洛伊德论证和说明理论主要依靠主观演绎,理论与事例之间的关系难以证实或证伪,许多观点和论述牵强附会。这两个方面的缺陷又是互相联系的,理论本身的缺陷导致了理论论证方式的缺陷,而理论论证方式的缺陷更突显了理论本身的问题。而且,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如力比多、人格结构以及儿童的性心理发展等,都是在对临床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至今不能进行实验研究,因而许多人从实证的角度一直对精神分析理论持否定和怀疑态度。所以,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是受到批评最多的学说。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历史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治疗理论,不可避免地要有时代的局限。在那个时代条件下,弗洛伊德依据自己的医疗实践,能够提出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无论这个理论存在着多么严重的缺陷,但是能够提出系统的理论、独树一帜的概念和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的缺陷和提出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进一步研究,批判和纠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错误,从而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