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behaviorism)是一种以追求完全客观的心理学为特色的心理学流派,它兴起于20世纪初期,在20世纪中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曾经是美国心理学的主流。现在虽然没有哪个心理学家自称为行为主义者了,但是行为主义的客观的、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论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主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的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与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就是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背景
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客观主义是一股影响较大的思潮。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就是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实证主义主张,只有实证的知识,才是真实性无可争辩的知识。在孔德看来,唯一有效的知识,是那种具有社会性的、可以做客观观察的知识。这种关于知识的标准排除了内省。孔德认为,内省依赖于个体的意识,而个体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的,因此他极力反对心灵主义和主观的方法论。
20世纪初,客观主义的影响逐渐强大起来,对心理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放弃研究不可观察的意识,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主观内省法,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于是“行为科学”就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了。
(二)动物心理学背景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曾经指出行为主义与动物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行为主义是20世纪头10年期间研究动物行为的直接结果。”(4)动物心理学是从进化论发展出来的,根据进化论可以自然引申出低等动物也有心理、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之间是有连续性的观点。20世纪初,两位著名学者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行为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1.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在心理学实验室的严格控制条件下研究动物心理的第一人,他只注意外显的行为,坚信心理学只应当研究行为,而不应当研究心理元素或任何形式的意识经验。他不使用观念之类的主观术语,而是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具体联结来解释行为和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练习律、效果律等一系列学习定律。1912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主要著作有《动物的智慧》、《教育心理学》、《智力测验》、《人类的学习》、《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人类与社会秩序》等。
图4-4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
桑代克学习理论的提出,主要来源于他对动物行为的研究。
在一个实验里,他把一只饿猫放在用木条做的箱子里,一条鱼放在箱子外面,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踏板。当猫被第一次放入箱子中时,猫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吃到了鱼。桑代克再次把饿猫关在箱子中,重复实验。如此多次重复,越是后来的实验,猫的无效行为越少。最后,猫一被放入箱中,就能立即打开箱门。
另一个著名实验是动物迷津实验(即动物走迷宫实验)。桑代克把小鸡放在迷宫中,最初,小鸡要在迷宫里转来转去,通常需要花很多时间,才会偶尔找到出口,逃出迷宫。重复多次以后,小鸡在迷宫中转来转去的时间就会逐渐减少。经过一定次数以后,把小鸡放入迷宫,它会立即直奔出口而去。
桑代克认为,小鸡、小猫迅速逃脱的正确行为不是通过推理和观察学会的,它们后来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的尝试。动物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桑代克指出,动物通过大量的尝试,在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并总结以往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探索,开始确立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及其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人的本性及其改变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三个部分。桑代克把行为分为先天的反应趋势(本能)和习得的反应趋势(习惯)两类。本能的特点是不学而能,是先天的联结。习惯是后天的联结。桑代克指出,人性只是为教育提供了出发点,教育的真正任务是根据人的需要来逐渐改变人性。学习心理学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部分。他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形成后天习得的联结的过程,并提出了他的“试误说”的学习理论和两条关于学习的定律:一条是效果律,即凡导致有利结果的行为会被加强,而带来不利结果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消失。另一条是练习律,即练习次数的多少,影响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稳固程度,重复练习可以加强和强化反应,长期不练习反应就会消退。
桑代克客观地从事研究工作的精神,为行为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
2.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本书在第一章里已经予以介绍,请读者参阅。这里只讲一下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于行为主义的重要意义。
巴甫洛夫在他的一生中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研究课题:第一个方面是有关心脏神经机能的研究。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消化腺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使他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第三个方面是关于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的研究,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他利用了条件反射的方法,而条件反射是他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使他在心理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为心理学提供了行为的基本元素,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具体单元,人的高级的复杂行为可以被分析为具体的单元,也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其进行实验。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使用了精确的方法和客观的术语,他证实使用生理学术语和使用动物做被试能够有效地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由于他用客观的方法成功地研究了心理问题,使他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大开眼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巴甫洛夫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行为主义的发展,条件反射成为了行为主义的重要内容。行为主义者抓住条件反射,使它成为研究工作的核心。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由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
美国心理学家。他有一段名言:“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并在我设定的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愿意保证,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无论他的才能、嗜好、能力、天资和祖先的种族是怎样,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比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乃至乞丐和盗贼。”
图4-5 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
(一)行为主义的对象
华生在他1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说:“就行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5)
华生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必须只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客观地描述动作、行为的形成、行为的集合等。所有人类和动物的行为,都能够用这些术语而不用意识、心理等主观性的概念和术语加以描述。把行为降低到刺激—反应的水平,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就能够有效地被理解、预测和控制。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就能够完满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华生的心理学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心理学。他从严格的决定论出发,认为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而一定的反应,也必然来自一定的刺激。如果完全知道刺激,就可以推断会有什么反应;反之亦然。心理学就是研究和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规律,从而预测和控制行为。正如华生所说:“行为心理学的事业是去预测和控制人类的活动。训练有素的行为主义者通过提供的刺激来预示将会发生什么反应,或者通过特定的反应来陈述引起这种反应的情境或刺激”。(6)
华生虽然把行为分解为刺激—反应的单元,但他还是主张行为主义研究的应当是有机体的整体行为。行为不管多么复杂,都能够把它们分解为低级的运动反应和腺体反应。因此,行为主义是联系环境研究有机体的整体行为的。由于对大脑难以进行刺激—反应的研究,华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不感兴趣,他把大脑称作“神秘之箱”。
(二)行为主义的方法
华生说过,在行为主义的实验室里,只允许使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在方法论上,华生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者建立的并由冯特采用的原子主义和机械主义传统:用物理学家研究宇宙时使用的方法来研究人,把人细分为组成人的元素或原子。华生认为,心理学的客观方法主要有下面四种:
1.观察法
观察法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仪器控制的观察,也就是实验方法。因为有仪器帮助并对被试加以控制,所以能够精确地进行研究。另一种是不使用仪器的观察,这种方法由于缺乏严格的控制,所以只能是粗略的观察。
2.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是行为主义者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华生认为,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完全客观的分析行为的方法,就是把行为分解为最基本的单元,即刺激—反应的联结。他主张可以把所有的行为分解为基本的刺激—反应单元,这样就为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复杂行为提供了方法。
3.言语报告法
华生认为,言语报告法是专门研究正常人行为的一种方法。正常人有一种观察自己身体内部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言语报告的能力。人在顺应各种情境时通常用语言来实现,有时语言是唯一可以观察到的反应。因此,在研究正常人时,言语报告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对华生的言语报告法,有人批评说:华生把内省法从前门猛烈地扔出去后,又以言语报告法的名义从后门拾了回来。
4.测验法
华生认为,心理测验并非是测量人的智力或人格,而是测量被试对测验情境所做的反应。
(二)行为主义的一些观点
华生根据他的行为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心理学观点。
1.关于本能
华生认为,人类行为中的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的行为,其实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射。他拒绝承认能力、气质或才干方面的遗传,他说那些看来像遗传的东西,几乎都依赖于在摇篮中就进行的训练。由于不存在本能或遗传的能力或才干,所以成人完全是儿童时期条件作用的产物。因此,学习在行为塑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观点,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2.关于情绪
华生认为,情绪不过是身体对特定刺激发出的反应而已。情绪能用客观的刺激情境、外显的身体反应和内部的内脏变化来解释。恐惧、愤怒和爱是人不学而能的情绪反应,人类所有其他的情绪反应都是通过条件作用的过程,从这三种基本情绪反应中建立起来的。
华生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他的观点。有一个11个月大的名叫艾伯特的孩子,实验前从来不害怕白鼠。实验开始,在白鼠出现的时候,在艾伯特身后用锤击打一根钢条,发出刺耳的噪音,使艾伯特恐惧。重复几次后,艾伯特只要看到白鼠,就产生恐惧的表现。华生还证明,这种条件恐惧还能类化到相似的物体上,如白兔、白皮帽、白胡须等。华生认为,成人的恐惧、厌恶和焦虑都是通过童年早期的这种条件作用的方式形成的。
在证实了恐惧能够通过条件作用引起之后,华生进而研究消除恐惧的办法。在试验了多种方法后,发现无条件反射作用或重建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是有效的。有一个害怕兔子的儿童(不是艾伯特),当他吃饭的时候,把兔子带到室内,相隔的距离大到不致引起儿童产生恐惧反应。以后,每当儿童吃饭时,就把兔子带进来,相隔的距离逐渐缩短,使兔子逐渐接近儿童。最后,终于做到使儿童能够抚摸兔子而不再恐惧。华生也发现,类化到其他相似物体上的恐惧反应,都能用这种方法加以消除。现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系统脱敏法,就来源于此。
3.关于思维
华生认为,思维同言语一样,也是一种语言的习惯,或者说是语言形式的思维。两者的差异在于,言语是一种外显的、完备的和供社会使用的语言习惯,而思维则是一种内隐的、无声的和供个人使用的语言习惯。人类除了内隐语言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如聋哑人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肢体运动来进行的。
三、行为主义后来的发展
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后,强烈地影响了美国心理学的发展,许多心理学家关注行为主义和采用行为主义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其中一些心理学家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这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托尔曼、斯金纳、班杜拉。
1.托尔曼
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是美国心理学家,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托尔曼主张,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应当是整体行为,行为总是趋向或者避开某个目标,目的性是行为最重要的特征。
托尔曼认为,华生的“刺激—反应”行为公式,忽略了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行为作为因变量实际上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的经验、年龄等自变量的函数,有机体的行为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用公式表示就是:
B=f x(S・P・H・T・A)
公式中,B代表行为,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的经验,A代表年龄。
托尔曼认为,应当把对行为的表述从S-R改变为S-O-R,O是中间变量。
托尔曼的理论,提出和重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因素和过程,完善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对学习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斯金纳
斯金纳(Burrhus T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行为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并根据操作条件作用规律和强化作用的原理发明了教学机器,提出了程序教学法,创造了行为矫正方法(behavior modification)。关于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本书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请读者参阅,这里重点叙述斯金纳对行为主义的发展。
斯金纳继承并坚持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立场,他关心的是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他说:“如果我们要把科学的方法用于人类事务的领域,我们必须假定,行为是有规律的,而且是被决定的。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由一些可以详细列举出来的条件发生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现了这些条件,我们就能够预测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他的活动。”(7)这是源自伽利略和牛顿,经过英国经验主义者、冯特和华生,到斯金纳这里达到顶点的机械主义、分析的、决定论思想路线,这种思想直至今天还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心理学。
斯金纳在他关于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的习得律(law of acquisition):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加。斯金纳和他的学生对强化作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3.班杜拉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是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创始人。社会学习理论是解释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环境,人们只要控制环境条件,就能够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台尔镇。1974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主要著作有《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行为矫正原理》、《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社会学习理论》和《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的观点》等。
图4-6 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既不是完全自由的,也不是被动的。二是强调认识因素的重要性。由于人能够使用符号进行思索和提出问题,因而人能够预先知道个人行为的结果,并据此来改变或激发某种行为。三是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后果学来的,强调模仿对于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四是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某个特定行为既会产生外在的后果,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行为的强化来源于外界反应和自我评价。特别重视利用自我强化或自我惩罚的方式加强行为的自我控制。(8)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框架,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相结合,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的参照点发生一次重要的转变,出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趋向一致的倾向。(9)
四、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行为主义诞生以后,对美国以及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主要有这样一些:
第一,强化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化和实证化倾向。行为主义者坚持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反对使用内省等主观的方法,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观察和可验证性,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的实证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主流方法。
第二,推动了动物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者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行为主义者进一步研究了学习心理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习心理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奠定了学习心理学的基础。
第三,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行为主义强调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积极将心理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促进了广告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的发展。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解决人的心理障碍,提出了行为矫正的方法和理论。
同时,行为主义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第一,把人的心理动物学化。行为主义继承了进化论的思想,肯定动物与人在进化上的连续性,以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忽略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重要差别,忽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把人的心理降低到了动物行为的水平,在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方面有片面性。
第二,否认意识,抹杀心理与行为的差别。行为主义者为了坚持研究的客观性,否认意识,贬低脑与神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仅以行为为研究对象,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很少对诸如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思维等内部的学习过程等主题进行研究,把难以客观观察的意识摒弃于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使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成了“无头脑的心理学”,研究范围和内容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