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送旧迎新的重要时间过渡期,为了让人们充分体会这个过渡,围绕春节形成了很多仪式性的民俗活动。从特点上看,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向旧的一年告别、平安过渡和顺利进入新的一年三大类民俗活动。
首先,告别旧的一年的仪式活动,至少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夜里,人们要在自己的家里祭祀灶王,叫“祭灶”,就是把印着灶王像的画纸烧掉,在袅袅的轻烟中,一年中保护家宅平安的灶王好像升到了天庭。除了祭灶外,还有一项民俗活动就是“扫尘”,即把家里家外打扫干净,被褥衣服也都要清洗干净,以洒扫活动告别旧的一年,并将家宅装饰一新,以新的状态迎接新年。
其次,平安过渡仪式,包括吃团圆饭、熬夜守岁等。除夕夜,也叫“大年夜”、“大年三十”、“年关”等。当夜幕降临时,一家人围坐家中,开始一起吃团圆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因此要先祭祀祖先,然后才能吃饭。团圆饭以丰盛为原则,但是,有些菜肴是必须要有的,比如鱼、鸡、青菜,因为这三样东西象征着“有余”、“吉祥”、“清爽”,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吃过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家中,做游戏、聊天,开始熬夜守岁,也就是要到半夜甚至天亮之后才能睡觉。宋代的《岁时广记》中解释说,守岁是为了让父母长寿,所以,孝顺的孩子们都要守岁。在晚辈帮助长辈的同时,长辈也用给压岁钱的方式,帮助那些未成年的晚辈。“压岁”意思是“压祟”,就是去掉不利于晚辈成长的邪祟。现在,压岁驱邪这层意思已经淡化了,但是用压岁钱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还是这个活动的重要内涵,也是很多孩子在春节中最期待的活动。
第三,顺利进入新年的仪式活动。这类活动包括装饰家宅、吃年夜饺子、放鞭炮、拜年等。装饰家宅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后,房屋打扫干净就开始进行了。人们要在家院的大门上贴上门神像,让他们帮助看家护院;房屋的门上则贴上财神像,以祈求更多的财富。此外,窗户上、房顶上、家具上甚至院子里的树上、牲口棚的柱子上都贴上喜庆的、寓意吉祥的红色剪纸。家里装饰一新,漂漂亮亮,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希望。除夕夜,当新年第一天到来的时候,人们点燃鞭炮,用喧嚣的声音吓跑恶鬼,迎接吉祥的新年。此时人们还不能忘了将一家之神——灶王,迎入家门,请他在新的一年中继续保佑全家。然后,一家人开始吃年夜饺子。通过“吃”这个行为,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时间元点的到来。
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初一”,这天一早,人们就要放新年鞭炮、祭祀祖先,然后开始互相拜年。拜年的顺序一般是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长辈),然后家内成员互拜。家庭内部的拜年之后,便要给在家庭以外的亲朋好友拜年,按照社会关系的远近,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一直拜到正月十五。这样,中国人的社会空间又在新的时间元点中展开了。
词语解释
1.祭祀 jìsì
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
2.灶王 Zàowáng
也称灶神,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掌管饮食和人间善恶的神。
3.袅袅 niǎoniǎo
形容烟气慢慢上升。
4.家宅 jiāzhái
家庭及家庭住宅。
5.夜幕降临 yèmùjiànglín
天色渐渐变黑,夜晚将要来临。
6.有余、吉祥、清爽 yǒuyú、jíxiáng、qīngshuǎng
生活所需不缺,吉利,(心情)轻松爽快。
7.宋代 Sòngdài
公元960年到1279年存在的中国王朝所处的时代。
8.《岁时广记》 Suìshíguǎngjì
宋代陈元靓著,书中记载了四季的变化及民间生活的情形。
9.邪祟 xiésuì
邪,不正当,不正派;祟,指鬼怪。
10.驱邪 qūxié
用具有巫术性质的方法,驱逐邪恶害人的东西。
11.牲口棚 shēngkoupéng
喂养家畜的建筑物。
12.门神 Ménshén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
13.剪纸 jiǎnzhǐ
一种民间艺术,用刀或者剪子在纸上造成透空的艺术图案。
14.喧嚣 xuānxiāo
声音大而且杂乱。
15.真真切切 zhēnzhēnqièqiè
真实确切;清楚明白。
16.拜年 bàinián
春节期间,向别人祝贺新年。
17.本家 běnjiā
同姓、同宗族的人。
18.岳家 yuèjiā
妻子的父母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