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方师德培养方法比较
中国师德重内省重慎独,依附于传统伦理道德。西方师德重外在力量和外在行为。中国师德教育重正面教育,采取直接灌输,西方师德教育采取间接渗透。
在师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上,中国重内省、慎独、不争、超脱,轻师德主体实践精神的传扬。中国古代讲求“内得于己”,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省和慎独。如朱熹认为教师修养在于“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功夫,志向明确,目的专一,身心集中,经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才能在事业上达到“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由于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以中庸、贵和、不争为理想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云集着一大批专心于学术、蔑视权术、热心于学生、远离政治、傲视权威的专家、学者。他们以不争、超脱的方式来调节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建功立业,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我们的师德建设如果仅仅鼓励教师自省、自立、自律、慎独,则容易面对矛盾和冲突时会出现无所适从,选择逃避和超脱,导致明哲保身。教师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它不是单纯的脱离生活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理念和说教。它与师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师德要给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师德就会沦为一种虚伪的说教和宣传。
因此,我们在师德建设中,在师德的价值导向中,不仅要鼓励教师以积极的方式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而且要以积极的方式去参与生活,战胜困难,解决矛盾,自觉地加强自身师德主体精神的塑造,加强道德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西方师德出自西方古希腊和罗马繁荣昌盛的科学文化,受崇尚自然和科学风气的影响,思想家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去发展他们的文化思想,其师德观体现出外向的特征,重外在力量和外在行为,强调外施于人,在师生关系中体现道德力量。如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道德优秀的人,足以成为学生的楷模,方能担当起培养教育之重任。
在师德培养方法和途径上,西方国家一般不采取直接灌输,而是通过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职前培训一般不以师德为名目单独设课,而是把师德内容融入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法、学校法等学科和教育实习中。而我国向来注重师德教育采取正面说服的办法,甚至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师德培养与其他品德的培养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因此借鉴国外师德教育方面间接性与综合性的经验,采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更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