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就业文化建设的时代选择
胡 珏 刘 刚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摘 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更要受到文化建设层面诸多要素的制约。由于涉及毕业生、就业和文化三要素,且与时代特征紧密相关,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就业文化建设应突出网络化、人性化、学习化的特色,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 探析 毕业生 就业 影响因素 文化建设 时代选择
“九五”、“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亿万家庭渴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不断得到满足。与此同时,由于大学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逐年增加,且增长幅度较大;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就业岗位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造成就业紧张局面的凸显。对此,国家、社会和学校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政策、法规、制度、管理及服务各个层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效果已开始显现。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非一日生成,解决也非一日之功。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使当代青年不仅有学可上,而且有业可就。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从社会因素角度考虑,有诸如毕业生总量与就业岗位需求总数不平衡、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用人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等突出问题。本文仅从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高等教育自身因素分析
1.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按照政府的要求培养学生,毕业生由政府包揽、分配工作,高校基本上不用关心用人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高校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而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录取、学生毕业等方面又缺乏办学的自主权,在高校内部诸多管理领域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使高校的专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人才素质结构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不适应性。
2.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日益高涨,从高等教育自身来说,仍然是“卖方市场”。几年来,大多数高校的学生人数是成倍增长,教学任务繁重,高校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重理论教学轻实验实习,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应用能力培养;从教学活动组织方式来说,实行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大学生学习期间更多的是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过程,这些都说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3.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薄弱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要求高校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高校也纷纷成立机构,组织洽谈会,提供需求信息,积极推荐毕业生等,但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整体情况看,高校的投入明显不足,整个工作还很薄弱。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或就业形势报告会,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等方面,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二)学生个人自身因素分析
1.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大多数毕业生期望能到那些大城市、大公司就业,期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条件好、待遇好,有出国机会,甚至离家比较近等等。而目前需要人才的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但是大学毕业生没有多少人愿意到这些地方去,有些毕业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意去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和单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打算继续考研、出国或不满意工作环境等而申请“不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2.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在大学生就业中,研究生越来越抢手,本科生还能基本平衡,专科生则较为明显地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率偏低。一些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企业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研究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要研究生或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地方院校的专科生就业受到社会的冷落。同时,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能力,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等。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其专业知识面不够宽广,功能单一,社会适应性不强,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等与社会期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毕业生就业文化建设的时代选择
毕业生就业文化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时代的条件下,其建设务必与时代紧密结合。
(一)网络化建设
就业文化的建设切不可忽视网络的作用,互联网日益成为就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通过网络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文化传播功能。
1.网络是政策与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通过互联网络可以将国家、政府、社会各企、事单位的相关政策与需求信息快速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使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占有信息、运用信息,做到就业政策的透明和广泛知晓,达到就业信息的快速获取和高效使用。
2.网络是提供优质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助手
就业的管理与服务均要求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其方式和方法必须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时,就业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使提高管理水平和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可能。
3.网络是实现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主要手段
就业的实现要经过供需双方谈判的过程,由于空间和时间、区域与交通、经费与环境的阻隔和限制,很难让每一个供需双方都走到一起、坐在一块,而网络恰恰成为了实现这一梦想的桥梁和手段。在单位选才和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实现跨越时空的招聘、洽谈、面试等活动。
(二)人性化建设
大学生就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增强人文关怀,既要从民族兴旺、国家利益的角度去把握,又要设身处地地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中的苦衷,不喊口号、不说空话、不作虚事,具体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人性化建设要注重层次性
在分析不同学历、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环境、不同经济条件学生就业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毕业生的思想、观念、认识、特长、爱好,做到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掌握毕业生的择业动态,跟踪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落实情况,引导每一位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寻找自己的就业出路,推荐毕业生落实不同层次的就业单位。
2.人性化建设要注重实际性
要耐心翔实地解答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凝问,热心及时地消除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各类困惑,真心实意地解决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用实际行动体现就业文化的人性化建设,让每位学生感觉到温暖的人文氛围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正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
3.人性化建设要注重思想性
帮助毕业生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内涵,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主动将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毕业生明白大学毕业不等于成才,要成为人才,就要既能就业也能创业,并且有能力创造出多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帮助毕业生合理地实现自我定位,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
(三)学习化建设
大学生就业文化是新生事物,难以有成功的模式或一成不变的东西,每个单位、每个环节都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与时俱进,形成学习机制,创建学习型组织。
1.通过学习达到专业化
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来自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来自于市场经济的错综复杂对学生就业指导者的素质要求,来自于就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专业化建设将会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文化建设发展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案,真正推动就业工作水平的提高。
2.通过学习适应新形势
就业工作人员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肯于学习,学习国家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方式方法,精通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运作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就业的新机制、体制、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顺应形势变化,更新陈旧观念,改变工作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之江学院调动各方因素,营造良好的就业文化
之江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积极调动各方因素,提升学生整体就业能力。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连续三年保持就业率稳中有升,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迎合时代需要的就业文化。
(一)以人为本,提高办学质量
之江学院一直致力于寻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办学理念。在一次就业工作会议上,院长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竞争力,是促进就业工作的最根本办法;同时,就业工作做好了,有利于提高社会声誉,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报考,进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进良好的教学设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打造扎实的教学平台。2001级考生的省计算机二级统考中C语言通过率达97.5%,名列省内同类学院前列,而且我院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成绩超过全国工学院校平均分,甚至超过部分二本类院校。
(二)深化改革,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现今无论是大型公司或者小型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成绩最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学生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青睐,而具备一技之长或实践经验的普通学生,因其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理解能力而被录用。并且,在当今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仅有一张毕业文凭已显得单薄无力,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我院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基金,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业余时间从事课外科技活动。2005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年轻的之江学院喜获殊荣——法学专业2002级学生潘燕乃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1级学生鲁敏合作的《“道德银行”理论依据与实践要点探索》,从入围决赛的25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同时,我院学生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屡创佳绩。
(三)依托良好就业网络,为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学院以省教育厅就业评估为契机,加大了对就业工作场地、经费和人员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制度,推进了就业工作的全员化,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成立专门的就业辅导团队,改进就业指导方式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主动加强对外联系,邀请知名企业来我院举办校园宣讲招聘会。学院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加强了就业网站建设,使学校就业网站成为我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进行就业咨询和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综合运用以上各种要素的基础上,之江学院的就业文化应运而生,兼备了网络化、人性化、学习化的时代特点。为继续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学院专门下发了书面文件——《之江学院就业工作奖惩试行办法》、《之江学院关于就业专项经费下拨的有关规定》。2005初成立的之江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立足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学院专业特色,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四中心、一会场”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该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利用课余时间来指导中心咨询的学生络绎不绝,良好的就业氛围日显浓厚。
参 考 文 献
[1] 郑文堂等. 大学生就业文化探析[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
[2] 李家华. 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号.
[4] 付永昌.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5] 梁方正.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